第二辑 形态学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64&rec=310&run=13

  1911年,山东高等医学院校始设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课程。30~
40年代,学科基本形成,引进国外教材,学习应用国外形态学的科学知识和技术,
进行一般解剖学工作。
  1958年,山东医学院孟文发表的《胰腺上皮反应性变化的实验观察》一文,收
入当年《全苏第六届形态学者代表大会论文汇编》(俄文版)。该文报告其用无菌手
术将猫的胰腺用丝线分成A、B、C三节段结扎,用组织形态学和组织化学方法观察
手术后不同期A、B、C三段中胰腺上皮反应性变化特征。
  1959年,山东医学院翟允等进行足三里等6个常用针灸穴位和十二经原穴、络
血解剖结构观察。论文收入1962年《中国解剖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汇编》。宋景祁主
持的淋巴侧支循环实验形态学研究,观察环切家兔后肢浅层结构及针刺、损伤神经、
理疗等因素对侧支循环重建的影响,探讨淋巴侧支循环重建规律。时居国内领先水
平。论文收入1962年和1978年《全国解剖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汇编》。
  1962年,山东医学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开展上肢皮神经、臂丛神经、大圆肌
神经、正中神经、腓肠神经、股外侧及中间皮神经、主动脉、股动脉、锁骨下动脉、
肠系膜上下动脉、 动脉、肘部浅静脉、门静脉的解剖观察与分析。还完成333例
足三里、阑尾、上巨墟、三阴交、曲池、合谷6个针灸穴位的层次解剖观察,探讨
针灸经穴的物质基础。
  1964年,山东医学院、青岛医学院、昌潍医学院对人体坐骨神经、副神经、腰
部交感干、腰神经丛、股动脉、肾静脉、颅骨等进行观察与测量。
  同年,山东医学院孟文等的《胃全切除后胰外分泌腺上皮反应性变化的形态学
观察》和《人工隐睾术后大鼠生精上皮的反应性改变》,为内脏相互制约的关系提
供了实验形态学依据,收入《中国解剖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
  1972年,山东医学院白士 、栾铭箴等自编、自绘、自导、自摄和印刷《内囊》
、《脊髓》与《脑干》等教学影片,开创国内医学电化教学的先例。
  1978年,山东医学院与山东中医学院合作编绘完成《针灸穴位解剖图谱》一书,
该书以解剖学理论为基础,融合60年代科学研究成果,具有独到之处,为国内第一
本图谱。
  同年,山东医学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针麻原理研究组开展穴位与针感专题“针
麻原理研究”,观察152名健康成人内关穴区针感性质、产生部位及组织形态结构,
发现有胀、麻、酸、重、疼、疼胀、酸胀等8种感觉,以胀、麻感为主,占7697%。
居国内先进水平。
  1980年,山东医学院完成的国人听小骨的形态观察与测量,积累了国人成人听
小骨的解剖学数据,为临床听骨链重建术提供科学依据。
  1985年,山东医科大学张汉琦等在《科学论文》发表《Wistar大鼠小脑创伤后
植入新生鼠小脑对普金野氏细胞有丝分裂的影响》一文。实验表明,小脑普金野氏
细胞体在损伤后植入新生鼠小脑组织的条件下能进行有丝分裂。有丝分裂的末期,
细胞分割有三种形式,即裂沟型、裂沟与中体结合型和细胞板型。而细胞板型是植
物细胞分割的方式,在动物细胞未有报道。该文参加了1985年发育生物学第10届国
际代表大会交流。
  同年,济宁医专研究总结的“胱氨酸对家兔主动脉和冠状动脉的影响”表明,
胱氨酸对主动脉中膜的弹力纤维有损坏作用,使冠状动脉肌支内膜纤维组织增生、
内膜加厚,管腔狭窄。该校研究的“蛋氨酸与维生素C对家兔动脉的影响”,对防
治动脉硬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