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类 基础医学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64&rec=308&run=13

  春秋战国时期,山东开始有医书问世,由经验医学上升为理论。两汉至魏晋,
发展了脉案,使山东脉学理论系统化、专门化。南北朝至唐代,山东中医药学理论
研究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宋元之间、中医妇科、儿科和《伤寒论》研究兴盛起来。
明清时期,山东医家多注意总结前人经验,搜集、整理、鉴别、订定后汇编成书。
至晚清,省内著名医家70余人,著作达50多种,是传统医学的鼎盛时期。
  1860年,法国传教士在烟台创办天主教堂医院,西方医学开始传入山东。到20
世纪初,在乐陵、德州、济南、济宁、青岛、淄博、潍县、临沂等地相继建起了教
会医院。1911年,齐鲁大学医学院在济南成立,西方来华著名医学家云集于此,山
东成为传播西方医学的基地。
  新中国建立前,山东医学科学走过了西方医学传播普及和中西医学对峙而又互
相渗透的历程。这期间,西医已经形成了人体解剖学、组织学、胚胎学、生理学、
病理解剖学、病理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药理学、物理学、化学、流行病
学、卫生学等主要学科。新中国建立后,山东医学科学技术沿着中西医结合的方向,
进入防、治、研相结合,以应用研究为主,辅以基础理论研究的阶段。60年代,科
研活动兴起,在人体、器官、细胞层次开展一些研究。70年代,进行了应用酶标、
免疫、荧光、电泳、同位素、电生理等先进技术的科学研究。进入80年代,山东医
学科技生机勃发,研究领域日趋广泛,研究层次从群体水平进入器官水平,后又进
入细胞乃至分子水平。这期间,中医学的研究也有新的起色,山东中医学院张灿 、
徐国仟等完成了卫生部下达的科研任务《黄帝内经素问校释》和《甲乙经校释》两
部著作。中医贾立惠完成“点穴疗法”部分机理研究,其科教片《点穴疗法治疗瘫
痪》,参加1985年在保加利亚举办的国际红十字会电影节,其著作《点穴疗法》获
1984-1985年度北方10省、市、区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
  到1985年,基础医学共获得省级以上奖励的科技成果32项,其中国家级2项,
部省级30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