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类 农学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64&rec=3&run=13

  约公元前1世纪后期的《 胜之书》、公元6世纪的《齐民要术》和1313年成书
的《王祯农书》等都大量记载了农作物的选种、种子处理和栽培技术。20世纪初,
清政府设立农事机构开办农业学堂,开始农作物的选种和栽培技术试验。民国时期,
国民政府又先后设立棉业试验场、烟草改良场、区农场、省农业实验所、大专院校
农事试验场等,进一步开展农作物的选种育种和栽培技术的研究。1937年底,日本
侵占山东后,原有的农场工作基本停顿。1938年,日伪政权设立华北农事试验场济
南、青岛支场,1939年开办济宁、惠民、临清、临淄、齐东农事试验场,1940年开
办莱阳、莒县、张店农场,从事农作物引种和示范工作。
  解放区,在共产党领导下于1943年在乳山县兴山建立胶东农业实验场,1946年
在莒南县建立山东省农业实验所(1948年迁济南,1950年改称山东省农业科学研究
所),以及次第建立的莱阳胶东农业试验场、莒县鲁中南农业试验场、惠民渤海农
业试验场和山东省坊子农业试验场,都作了农作物的品种比较和栽培技术试验。
  新中国建立后,山东省进一步加强了农业科学技术的研究工作。1950年建立健
全了省及专区农场和117个县农场,普遍开展了作物的良种选育、良种示范及技术
推广工作。1959年,山东省农业科学研究所(以下简称省农科所)扩建成山东省农业
科学院(以下简称省农科院)。同年,各专区、市和县都成立了农科所,更深入广泛
地开展了农作物良种选育和栽培技术的研究。
  从1903年到新中国成立前,各农场、棉场先后作过小麦、玉米、甘薯、大豆、
棉花、花生、烟草等品种资源的搜集,进行适应性、抗病虫性、抗旱性、抗涝性、
丰产性、杂交配合力、品质等研究。1956-1957年,根据农业部的指示,在全省范
围内全面征集农作物资源。1975-1980年,又根据农业部的指示,进行了全省范围
内的补充征集。经历年鉴定、整理,到1985年,全省共保存农作物品种资源9073个。
其中,小麦430个、玉米320个、甘薯740个、大豆917个、棉花439个、花生1093个、
烟草1259个、其它3875个。此间,先后采用系统选种、杂交育种以及原子能辐射育
种、不育系育种、激光育种、化学杀雄和单倍体育种等新技术育种,共选育出300
余个抗逆性强、产量高的新品种。因地制宜地选用后,使山东粮食作物良种面积达
到播种面积的90%以上,品种多次更新,促进了增产丰收。
  1903年以来,山东先后进行了各种作物施肥种类与数量,种子处理与用量,播
种时期、浇水时间、浇水方法及浇水量,稀密植,间作套种,营养物质吸收、运输
与分配,微量元素,原子能示踪等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并系统总结群众经验。70年
代后,开展了综合栽培技术研究。80年代初,兴起大面积开发研究,在生产技术较
低的地区,综合配套运用先进技术,取得大面积增产效益。1984年,又开展了立体
农业研究。
  到1985年,农学省级专业研究机构有7个,从事农学专业研究人员671人,其中
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19人,中级技术职称的254人。获省、部级以上奖励的科技成
果185项,其中国家级14项,省、部级171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