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类 电子与通信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64&rec=284&run=13

  1881年(清光绪七年)山东始有有线电报,无线通讯、市内电话、长途电话则都
始于19世纪末德、日侵占青岛时期。1933年,省政府在济南建立第一座无线电广播
电台,但直到新中国建立前,设备都从国外引进。
  1948年,济南解放后试制出5瓦、15瓦无线电通讯机。50年代末开始加速发展
电子与通信科学技术。1958年建立了中国科学院山东分院无线电电子学研究所和半
导体研究所,与大专院校等开展了半导体技术与无线电电子技术等研究,到1965年,
先后研制出锗钨晶体二极管和单晶硅材料,成为当时全国研制和生产此类产品的主
要省市之一,此间还开始试制生产了电子管、收音机、硅整流元件、电子测量仪器
等电子元器件和设备。到60年代,初步建成以省会济南为中心辐射全省市(地)县和
部分村的电信通讯网,在电报电路上采用了电传打字机、16路电报载波机,变人工
操作为机械化操作,在电话电路上,开始大量采用多路载波技术和自动电话设备,
提高了通讯效能,广播发射功率逐步扩大到150千瓦,市地所在地和重点县建立了
中小功率转播台,一般县建立了县广播站,发展了农村有线广播,全省广大农村基
本上都能收到中央和省人民广播电台的广播,建立了省会电视台,发射功率达1千
瓦,并在泰山、沂山、大泽山、蒙山、昆仑山建成调频转播台。
  1966-1975年,建立了省邮电、广播电视科研所,开辟了微波干线和传真电路,
采用了纵横制自动交换设备,建成中波同步广播网,开始建设市地电视转播台,使
中央和省电视台的覆盖面扩大到全省大部分地区。电子方面重点研制了军用电子仪
器和电子应用仪器,如多种无线电台,载波机、雷达、水泥生产自动化控制仪器,
单、双测海底地貌探测仪和黑白显像管,集成电路、黑白电视机,模拟和专用电子
计算机等。但由于布点过多,技术力量差,科技投入少,技术发展缓慢。产品低水
平,重复多,高技术产品少。
  1976-1985年通过科研试制、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大力发展了小型电子计算
机、微机、录音机、彩色电视机和电子应用仪器等高档产品及其配套的高可靠元器
件。其中华光牌计算机--激光汉字编辑排版系统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通过引进设
备与技术并经消化吸收和改造创新,开发出新产品132项,使电子工业科技进入国
际先进水平。随着京-沪-杭和济南-淄博1800路中同轴及淄博-潍坊-青岛96路小同
轴电缆系统及配套工程建成使用,山东进入全国长话自动拨号网,可以直拨全国并
接转国际长途,加上引进程控电话等国际先进技术设备,使省电信科技进入国际先
进行列。1981年省电视台全部节目实现彩色播出,通过技术改造和引进消化,电视
的摄、录设备具有80年代初国际先进技术水平。
  到1985年,全省电子工业系统有科技人员4592人,占职工总数的7.61%,科研
单位11个,共获省部级以上奖励的科技成果219项,其中国家级22项,部省级197项,
开发生产16大类700余种电子产品,获国家经委和省优秀新产品奖49项,获国家质
量银质奖4项,获电子工业部优质产品奖14项,省优质产品奖82项。
  全省电信系统有科技人员1516人,占职工总数的3.3%,共获省部级以上奖励的
科技成果14项,其中国家级3项、省部级11项,电报电路发展到457路,长途电话
2190路,载波电报机242部,市话交换机总容量192960门,农村交换机总容量
213910门,全省电话普及率2.39部/百人。电信技术与设备水平虽有较大的进步,
有的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总的说,设备比较陈旧,技术比较落后。
  全省广播电视系统有科技人员901人,其中中级职称143人,初级758人,共获
部省级以上奖励的科技成果21项,其中国家级5项,部省级16项。全省有无线广播
电台9座,中波发射台和转播台23座,总发射功率689.5千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