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辑 印染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64&rec=282&run=13

  山东古代印染技术具有光辉的历史。近代印染技术始于20世纪初,但在新中国
建立前的30多年,山东印染技术发展缓慢,前处理工艺为气体烧毛,淡碱退浆,间
歇式高温高压精炼锅煮炼,漂白粉漂白,布铗丝光机进行丝光。染色主要采用交辊
式卷染机以间歇的方式进行染色,速度低,工人劳动强度高,批量之间质量不易控
制。印花只有六台辊筒印花机和一部分手工印花台板、生产效率很低。印染布的后
整理主要用上浆、拉幅、轧光等几个简单工序,产品缩水率大。
  1950年,青岛印染厂研究成功将硫化染料由卷染改为连续轧染,全国推广。
1952年,青岛印染厂研究成功拔染印花法,花纹采用还原染料,色泽坚实,质量优
良。1955年该厂用褐藻胶做印花糊料,使印花质量提高,色泽均匀,提高了印花鲜
艳度,又节约了粮食。同年,济南第一印染厂研制还原染料悬浮体轧染工艺成功,
班产由3000米提高到17600米,色泽均匀,布面光洁,消除了以往在卷染机上隐色
体工艺存在的色布白芯现象,使产品质量大大改观。1958年进一步研究了尿素处理
工艺,防脆问题得到解决,棉布牢度、色光质量均较理想。1959年,青岛印染厂试
验成功纯棉产品在绳状连续汽蒸容布箱内,以双氧水进行煮练漂白一浴法,使传统
的煮练漂白全部时间由10-30小时缩短为2-3小时,成品的纤维强力损失少,白度
高而持久,能耗大幅度降低,具有国际先进水平。50年代开始,青岛印染厂逐渐改
为机械式自动堆布大型汽蒸容布箱煮练和履带式、轧卷式、叠卷式、翻板式等平幅
煮练,实现连续化生产。1969年,济南第一印染厂研制出军工新产品有机硅防水帆
布,防水效率提高1-2倍,织物厚度减少45%以上。
  70年代初,随着化纤产品的大量发展和国际上对网印产品的迫切需求,省内各
大中型印染厂纷纷引进具有色泽浓艳、花形花面大的圆网印花机和平网印花机。
  1978年,济南第一印染厂研制成功的化纤织物平幅松式连续染色机,解决了粘
锦织物在大批量生产中的质量问题,劳动生产率比匹染提高6倍,节约染料40%,节
电83%。
  1980年,山东纺织工学院研制的配色检验光谱光源,技术指标符合国际标准,
应用于纺织轻工等行业颜色匹配与检验,为国内首创。获1981年度省科技成果二等
奖。该院1982年研制的WSC型色差计,采用微机控制测色,能测量颜色的三刺激值X、
Y、Z,计算多种颜色的色差,技术性能达国际同类仪器水平,获1982年度省科技成
果二等奖、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982年,省纺织科研所与青岛第二毛纺织
厂协作进行“稀土元素在毛涤晴精纺织物染整中的应用”和“稀土元素在酸性媒介
染料染色”的中试项目,减少铬污染,提高染色鲜艳度、均匀度和染料提升率。
1980年青岛印染厂研制成功电控模具雕刻技术,解决了进口设备长期不能正常生产
的问题,且能生产新花型和特殊风格花型,提高了经济效益。1982年又研制成功冲
击雕刻机,自动雕刻精度高,工效提高15倍,成本降低10%,为国内首创。
  1983年,青岛印染厂与省纺织科研所合作研究涤棉混纺织物深色印花工艺技术
获得成功,攻克了碱防工艺印花不清的难点,又研究采用纳夫妥色淀转移新工艺,
用一类染料着染二种纤维,克服了二类染料性能差异带来防拔染难度,保证了织物
白度和印花鲜艳,解决了在国外尚未解决的技术问题,获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
奖。
  1983-1985年,济南第一印染厂、淄博第一棉纺织厂和纺织部科学研究院合作
由邓美武等研究成功人造麂皮,采用聚氨酯涂层,工艺先进合理,质地柔软,为国
内首创。产品适合制作西服、时装、风衣、茄克衫、鞋帽等,深受消费者欢迎。获
1985年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及国家“六五”科技攻关奖。
  1984年,省纺织研究所和青岛丝织厂由陆宗鲁等试验成功12158真丝绸印花双
绉防缩抗皱后整理技术可使真丝绸水洗后免烫,缩水率降到2%(不整理绸8%)平挺度
4-5级(不整理绸2-3级),获1985年省科技进步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