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棉纺织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64&rec=276&run=13

  13世纪后期,山东开始生产棉织品。由于棉花品种杂、纤维短,只能纺16支(
36号)以下粗支纱,生产方式主要是手摇纺纱、脚踏木织机,延续数百年。1879年
德国人在烟台建“弗兰大”纺织厂,使用机器纺织。
  1905年,高唐知州周家齐创办工业局,用东洋人力机织土布、毛巾等。
  1907-1908年,潍县人从日本引进“东洋大机”织宽面布和疏布。此后,济南、
青岛等城市先后建立了一些规模较大的纱厂,机器设备都是从国外购买。到新中国
建立前夕,全省共有45.4万枚纱锭,2.3万台织布机,设备陈旧杂乱,工序繁多,
劳动条件恶劣,产品质量没有保障。
  1951年,纺织工业部和全国纺织工会,针对当时纺纱工序操作混乱的状况,总
结“郝建秀工作法”。其主要特点是:掌握巡回规律,科学地将几项操作交叉进行,
均匀合理地分配工作时间,抓住细纱机上清洁工作的重要环节,减少断头,彻底扭
转过去细纱挡车工忙乱于接头和抹皮辊花的现象,细纱断头大大降低,挡车工的看
锭率提高1/3左右。对全纺织工业增加生产、节约原料、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
率起了重大作用。后又相继总结推广了“1951织布工作法”、“皮辊工作法”和“
1953年保全工作法”等先进工作法,使工人操作技术进一步系统化科学化,更大的
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工作质量。
  50-60年代,青岛第七棉纺厂、潍坊棉纺厂等研制成圆盘式自动抓棉喂棉机、
自动落卷装置和清花自动吸落棉与破籽处理联合机,工人劳动强度大为减轻,操作
安全、质量提高,节约用棉,每万锭节电3万千瓦,车间含尘量由5.4千克/立方米
降低到3.3千克/立方米。
  1963年,青岛国棉六厂与省纺织科研所合作研制出细纱机半机械化插管机,获
1964年国家发明奖。
  1964年,青岛国棉厂研制的浆纱半机械化落轴装置,获1964年国家发明奖。
  1965年,省纺织科研所同青岛第二纺织配件厂以及国棉一、三、五、六、七厂
合作研制的G185-1型、G185-2型自动穿经机,为四钩针穿纱、落片、插筘、分纱一
次完成。平均每班穿经1.4-1.7万根,比手工穿经效率提高60%。获纺织部1978-
1980年科技成果一等奖。1972年,山东纤维检验局同山东海洋学院合作研制Y147型
棉纤维偏光成熟度仪,成熟度系数误差≤0.03,快速检测代表性大,列为国家标准,
合作研制的Y146型棉纤维光电长度仪、快速测定棉纤维长度,误差0.5毫米,代表
性大。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列为国家标准。1976年,济南纺织科研所和济南
国棉二厂合作研制的喷气织机,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1978年,进一步研究出
“喷气织机一平三小二大”工艺路线(平行打纬、小张力、小开口、小动程、大织
轴、大布轴),布面丰满,车速较有梭织机提高50%,获纺织工业部1978-1980年科
技成果一等奖。1978-1981年,潍坊棉纺织厂完成纺纱新技术综合应用试验研究,
降低了细纱断头,提高了质量和机械化自动化程度,32支(18号)纯棉针织用纱评为
全国名牌。细纱千锭时断头15根,折20支(29.5号)混合单产42.7公斤/千锭时,件
纱用工4.57个,车间空气含尘量平均2.32千克/立方米,获1981年省科技成果一等
奖、纺织部科技成果二等奖。
  1979年,青岛第二配件厂研制成功GA471型自动接经机能在机上、机下自动结
经,易于操作,提高劳动生产率,接经质量好,获1979-1980年省科技成果二等奖。
1980年又研制成功G185-KG型宽幅高效自动穿经机,获1981年省科技成果二等奖。
  1983年,青岛第四、五、六棉纺织厂,省纺织研究所和莱芜纺织机械厂组成的
研制组,将自动穿经机又改为主机落地游动式,可穿8页综以内的平斜纹织物,比
手工操作效率提高近一倍,获1983年国家发明四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