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类 纺织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64&rec=275&run=13

  山东远在新石器时代已广泛使用丝麻原料纺纱织布。公元前11世纪(商代后期),
山东蚕丝和麻已闻名全国。西周时期,山东纺织业尤为发达,齐都临淄已是当时的
纺织中心,官纺织作坊里即分织、染、练。《周礼·考工记》对齐国练丝、练帛、
染色、手绘、刺绣工艺以及织物色彩和纹样等都作了较为详细的记述。《尚书》中
“禹贡”叙述兖州有丝和美丽的丝织品织文,青州、豫州有精细的葛大麻、 织品
和 丝。汉代,临淄、定陶、亢父(今济宁)是山东的三大纺织中心。有的纺织品轻
若云烟,薄如蝉翼,构图精巧,龙凤相逐,不仅行销国内,而且通过丝绸之路运销
中亚及欧洲。魏晋南北朝时期,《齐民要术》中,载有许多关于纺织原料蚕丝、大
麻、植物染料、养羊剪毛等的生产和加工制作方法。唐代,山东的丝织品生产,在
质和量上都居全国领先地位。兖州的镜花绫、双距绫,青州的仙纹绫、博州的平绅,
光州和密州的 等,都是进贡的珍品。除丝织品外,密州还生产贡细布,海州产楚
布,莱州产资布,齐州产葛,登州产麻,贝州产毡。元代缫丝业有较大发展。《王
祯农书》中,绘图叙述当时南北各地缫丝、织绸、棉纺、织布、捻麻等工具、机械,
并作评价。清乾隆年间,临清毛纺织手工业兴起,织成的纯羊毛织绒和毛毯,图案
精致。
  1840年鸦片战争后,洋货在山东倾销,驰名全国的陵县白布、沂水绸缎、青郡
罗纱,以及烟台、周村等地柞蚕丝绸遭受破坏,渐至断绝。1879年德国人在烟台建
“弗兰大”纺织厂,为山东第一家机器纺织工业。1886年烟台华丰丝厂首先使用铁
制缫丝机。
  1904年山东巡抚周馥在济南设立农桑总会,于青州设立蚕桑学堂,考求新法。
1909年,山东提学司在济南设立高等学堂,内设机器染色等科。1915年,济宁道成
立甲种工业学校,内设染织科,有机织、染色工厂,学制四年,培养织染人才。到
1949年,山东纺织印染业虽有相当发展,但生产设备基本上是从国外引进的,技术
力量薄弱,科学研究是空白。
  新中国建立后,山东纺织科学技术的发展,大体经历四个阶段:50年代后期,
依靠群众性技术革新、整修、更新部分主机设备;1958-1966年,建立科研机构,
重点改进主要机种的关键部件,缩短工艺流程,提高单产和机械化水平;1966-
1977年,着重研究发展化纤纺织染整加工技术,改变了纺织原料结构,纺织机械、
器材以及测试仪器有较大发展;1978年后,组织实施重点科技发展项目,引进消化
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同时围绕出口创汇调整产品结构,使山东纺织科技进入
了新的发展时期。
  到1985年,山东纺织系统共有科技人员5869人,占全行业职工总数的2.02%;
有省纺织研究所、合成纤维研究所、丝绸研究所、青岛印染研究所和济南、潍坊、
烟台、济宁等市纺织研究所、山东纺织工学院5个研究室,另有一批厂办科研机构;
共获得部、省级以上奖励的科技成果156项,其中国家级12项、部、省级144项。全
省纺织工业总产值分别占全省工业总产值和全国纺织总产值的11%和6.8%,比新中
国建立初期增长13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