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味品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64&rec=257&run=13

  公元五世纪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记述了谷物及其它原料酿醋的23种方
法。但直到新中国建立前,省内调味品生产技术仍采用传统工艺,手工操作,设备
简陋,生产周期长,产品卫生差。
  酱油 1958年前,省内多采用传统的天然稀发酵工艺,生产周期一年,产出率
低,质量差。1958年,开始采用固态无盐火保温发酵工艺,生产周期缩短为5-7天
左右,但产品质量仍较差。1967年,逐步推广低盐固态水浴液发酵的工艺,生产周
期为25-30天左右,将帘子制曲改为大池通风制曲,常压蒸料改为旋转式加压蒸料
缸蒸料,人工倒醅,出渣实现了机械化,蒸汽直接加热灭菌改为列管式酱油灭菌器
灭菌,保证了产品卫生。至1976年全省淘汰了化学酱油。70年代末,青岛酿造一厂
在传统工艺基础上采用了二次发酵技术,提高了产品质量,生产的“灯塔”牌特等
酱油,各项理化指标均高于国家标准。1981年,青岛酿造二厂邓哲宇等研制成功酱
油高短法连续蒸煮技术与设备,采用高压短时技术处理酱油原料,使蛋白质利用率
达到82.5%,酱油出品率每百公斤主料达到624公斤(含氨基酸0.75,全氮1.33),具
有国内先进水平,获1981年省科技成果二等奖。
  食醋 70年代前,省内食醋生产工艺一直沿用大缸发酵、人工倒醅的传统工艺,
生产效率低,劳动强度大。1978年,济南酿造厂王兴良研制成功液体深层通风发酵
制醋新工艺,生产周期由23-27天缩短为6-7天,比固体醋淀粉利用率提高4.7%,达
到64%,出品率提高12%,达到国际70年代末先进水平,获1978年度省科技成果二等
奖,后又进一步对液体醋的风味进行了试验研究,应用生香酵母菌乳酸菌和酒精酵
母菌共酵,经过补氮后熟的液体醋,全面达到部颁二级醋标准,具有国内先进水平。
1983年,掖县酿造厂研究成功采用粮食酒固体酒糟代替20%辅料酿造食醋,为固体
醋开辟了新的辅料资源。
  味精 省内味精工业始于1936年的青岛味精厂。50年代前,味精生产采用面筋
水解工艺,产品规格单一。50年代中期开始以淀粉为原料,通过微生物发酵提取味
精。1983年,青岛味精厂在国内首次采用了一次冷冻等电法提取谷氨酸新工艺,淘
汰了污水排放量大的等电离子交换法和有锌离子污染的锌盐法,使污水的排放量由
每吨味精32.45吨下降到20.13吨,污水PH值由1.5上升到4,锌污染完全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