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水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64&rec=233&run=13

  山东城乡供水长期靠汲取井水、河水和泉水,提水工具十分落后,主要靠麻绳、
水桶、旧式辘轳。
  1901年,青岛建成日供水400吨的海泊河水源地,使青岛成为最早使用自来水
的城市。1934年,济南等城市逐步使用自来水。建国后,农村开始使用压水井或钻
机井取水。到70年代后,农村开始用自来水。
  新中国建立前,山东供水水源都是取自泉水和地下浅层水,经沙层自然过滤后,
水质较好。故均无净化措施,仅靠投加漂白粉溶液消毒。
  50年代末、60年代初,取用地表水作为供水水源的城市,在净化技术处理上,
采用混凝、沉淀、过滤、消毒的工艺流程,同时广泛采用三氧化铁、硫酸铝、石灰
乳等作混凝剂。烟台、威海等地还采用碱式氯化铝。1965年,青岛崂山水库采用普
通快滤池进行沉淀。1969年,青岛第二水厂采用电工吸滤池净水。
  1964年在建工部市政工程研究所帮助下,对口径150毫米地下金属给水管利用
水力利管机除垢和用水泥沙浆作为衬里材料。同时,在地面上试制了铸铁管材离心
衬里,这样能防止铸铁管锈蚀,减少送水阻力,降低了送水电耗又延长了给水管道
的使用寿命。1967年以来,开始生产管径400-1000毫米的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管,具
有投资少、施工快、防腐等优点,并可节约大量铸铁。烟台等城市较早地采用管径
300-400毫米聚氯乙烯管代替铸铁管,使管材进一步向质轻、高强、耐腐方向发展。
  70年代,青岛推广采用各种形式的斜管沉淀池,烟台等水厂采用移动罩冲洗滤
池。1978年,青岛第二水厂建成了机械加速沉淀池,采用氯铵、液氯进行消毒,提
高了净水效果。
  1979年,青岛第一水厂对群井少线遥控遥测,加压站实行多线集中控制,减轻
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效率,减少了噪音污染。
  1985年,济南在引黄保泉供水工程设计中采用高分子混凝剂-聚丙烯酰铵,提
高混凝效果和沉淀效率;在混合反应方面,除一般采用水泵和管道混合、水力回流
隔板反应外,还采用机械快速混合、机械与隔板反应装置,缩短了反应时间,提高
了聚凝效率。还增添了五项毒物化验项目,使水中残存的化学有害成份大大降低,
综合水质合格率达到99.7%。工业用水大力推广“循环用水”、“一水多用”等技
术措施。1985年底,济南、青岛、淄博、烟台、潍坊、枣庄等6个大中城市工业用
水重复利用率平均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