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水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64&rec=232&run=13

  春秋战国时期,齐国故都临淄,已有完整的排水系统。在大、小城南北墙外挖
有很深的护城壕,与淄河水系沟通。又根据城内南高北低的自然地势,多处开沟,
城墙基础设有排水道口,构成一个完整的排水网。水口上下3层,孔内石块交错排
列,水经孔内而出,而人却不能钻过,如此既能排水又能御敌的科学建筑,在世界
古代排水建筑史上,实属罕见。
  在鲁国故都曲阜城中也存有全城性的排水系统,宫城的排水管道已用陶土烧制。
  1901年,在青岛德国人居住区修建雨污分流制的排水系统,将雨水直接排入近
海,污水集中在市南区四个排泄处,经加压排入远海,最大日排能力达1.5万吨,
是山东最早的雨污分流制的城市排水系统。
  新中国建立前,济南、烟台等城市主要利用原有的山坳沟壑,两边以块石或乱
石闪砌挡土墙排泄山洪雨水;污水依其道路系统,以浆砌砖石拱形暗沟(俗称阴沟)
或平铺石板暗沟将市内主要水沟污排泄进入河海。一般中小城市和县城,基本没有
排水设施。
  1953年,青岛对市北区大港纬一路长600米的排水设施进行技术改造,将明沟
改建为暗沟,沟上复土建成街心公园。
  60年代末,济宁市对东郊大面积低洼积水进行总体规划整治,建立该市第一座
雨水泵站,修建骨干街区的下水道3.6公里,整治4条18公里天然河道,加砌块石护
堤,解决大面积城市排水问题。
  70年代,在城市新建区普遍实行雨污排泄由合流改为分流。
  80年代以来,采用疏浚河道、蓄排兼用、综合治理原有排水河沟等技术措施,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济宁、潍坊、济南等城市对24条河流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治理,
使沿岸1000多个工厂企业的污水排放得到了一定的控制。青岛市污水排泄处采用射
流曝气生物氧化污水处理新技术获得成功,建成日处理污水500吨的试验站,镉、
铅、汞等重金属含量远低于地面水最高容许浓度。经处理后的污水用于青岛第二海
水养殖场海藻工业制品加工和建筑施工工地用水,效果良好,在国内处领先地位。
  到1985年,大、中城市排水工程机械化程度达到50%左右。在施工工艺方面应
用“点井排水”法以及在不影响路上交通情况下采用顶管法等先进施工技术。排水
管道以多种管径的预制混凝土四铰管代替传统的砧砌或陶土管。“抓、冲、洗”的
下水道清通方式,将逐步代替用“竹片、大勺、绞车”三大件清通的方式。
  到1985年底,全省16个市(地)除东营市外,都有较完整的城市排水系统,管道
总长1884公里,有下水道设施的面积占建成区面积的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