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金属矿产品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64&rec=223&run=13

  石棉及其制品 1932年,在胶县圈家沟手工开采石棉矿。
  1951年,烟台建寰石棉制品厂仿用英国的中压石棉橡胶板生产工艺未得成功,
后以人工作业方式改产汽车缸垫片。50年代后期,烟台石棉制品总厂建成汽缸垫和
石棉半机械化生产工艺线,生产出三个系列的250多种规格产品。
  1958年,日照石棉矿采用风钻打眼,人工装运生产工艺。石棉选分,采用风机
吹送,粉尘较大,生产环境差。1964年,采用空气吸选生产工艺,提高了石棉回收
率,改善了作业环境。
  60年代以来,各石棉制品厂主要产品有石棉纺织品、石棉密封制品、石棉摩擦
制品及石棉保温制品等。
  80年代,日照石棉矿对选矿工艺进行技术改造,采用粗碎、中碎、细碎、筛分、
净化到包装等流程的全封闭式机械化生产工艺。
  1984年,烟台石棉制品总厂从日本引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内燃机汽缸垫片生
产线,产品产量、质量满足国内的需要。
  石墨及其制品 1956年前,山东石墨矿开采使用人工打眼放炮,手推车运输;
选矿采用人工破碎、大碾磨矿、铁板炕干燥、簸箕筛分等笨重落后技术,石墨回收
率只有60%,精矿品位仅为60-70%。50年代后期始用手持凿岩机、轨道运矿、单筒
卷扬机等采矿工艺;选矿也采用破碎机和球磨机,实行五次磨、十次精选工艺流程,
石墨回收率提高到80%以上,精矿品位增加到85%以上。
  山东石墨制品50年代前期仅能用简陋的偏心筛对石墨作粒度分级,以得到不同
级目的石墨原料。1958年,南墅矿建成石墨坩埚生产工艺线,结束了省内无石墨制
品的历史。
  60年代以来,南墅矿先后研制成功微粉石墨、拉丝石墨乳、调剂石墨乳,以及
锻造石墨乳生产工艺及产品。
  60年代后,不断更新采装运设备,并引进苏联“米哈诺巴”浮选机。70年代使
用CHF-X14型充气搅拌式浮选机,并研制出离心碾磨机,实现了粗精选和多磨连续
选矿工艺,提高了石墨含碳量和大鳞片率。80年代采用国内先进的采装运设备,使
南墅、北墅两个石墨矿的装备水平和生产工艺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1984年,南墅石墨矿引进消化日本彩色显象管石墨乳生产线,其成果获1986年
度省科技成果二等奖。北墅石墨矿的LG50-99、LG0-90型高碳石墨,1984年被评为
全国第一名。青岛电子材料厂的“墨鳞”牌中碳系列LZ50-89和LZ80-90两种规格产
品,1985年被评为全国第一名。到1985年底,山东开发的石墨产品主要种类有石墨
坩埚、拉丝石墨乳、润滑石墨乳、高纯石墨制品、普通碳素石墨制品、碳素石墨、
锻造石墨乳、石墨纸、膨胀石墨密封材料,黑白显象管石墨乳、彩色显象管石墨乳
等。
  大理石、花岗石制品 新中国建立前,山东所开采的大理石和花岗石矿,均以
生产块矿及料石为主,板材极少,且为人工生产方式。
  50年代后期,青岛、掖县、济南等矿始用条锯生产建筑用饰面材,改变了人工
凿楔劈的落后状况。
  70年代后期,济南花岗石厂引进意大利锯切设备后,产品质量大大提高,产品
规格增加。1977年,该厂完成北京毛主席纪念堂5000余平方米的台帮、台面、水晶
棺座的加工任务,获国务院嘉奖。
  进入80年代,青岛石料厂、平度和掖县大理石厂先后从意大利引进先进的金刚
厂串珠锯、圆盘锯、吊装机、锯切机、磨光机等板材加工设备,提高了产品的产量
和质量,使大理石、花岗石制品成为全省的拳头产品之一。到1985年底,完成产量
36.29万平方米,居全国首位,出口量占全国同类产品的1/4,是省内建材工业中出
口创汇的主要产品。济南花岗石科研所研制成功的“93J三座标数控测量机花岗石
零件”获1981年度省科技成果二等奖。
  石膏制品 石膏制品是从80年代初起步开发的。到1985年底,山东已建成7家
石膏制品厂(或车间),共生产石膏粉2636吨,石膏板5500平方米,还生产出石膏腻
子和粘合石膏等新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