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类 化工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64&rec=197&run=13

  隋末唐初,山东已有火硝和硫磺生产。明嘉靖年间,博山、淄川一带已有人以
煤矿中的碛石烧制红土(氧化铁)、1875年(清光绪元年)山东巡抚丁宝祯在济南泺口
创立山东机器局,以硫磺、硝酸钾、木炭作原料,大量制造黑色火药。1901年,山
东德州北洋机器制造局火药制造场,有硫酸和硝酸设备各一套,年产硫酸、硝酸全
部用于制造无烟火药。
  20世纪20年代,山东的染料、橡胶加工、油漆和电石、烧碱等化工生产开始有
所发展。但在战乱和洋货的冲击下,化工科技和生产的发展都很困难。40年代初,
胶东抗日根据地东海、西海和胶东工业研究室的王旭九、秦有斋等以土法为主研制
和生产了纯碱、烧碱、硫酸、硝酸、硫璜、丙酮、农药、甘油、硝化棉、乙醚、木
焦油、苦味酸、升汞、汽油等20余种化工产品,解决了解放区军民急需,同时培养
锻炼了一批有高度政治思想觉悟的优秀化工科技人才。而在国民党政府统治区,化
工企业80%以上处于被迫停业状态。到1949年,全省化工科技人员只有78人,占职
工总数的1.37%,主要化工产品产量为硫酸237吨、烧碱368吨、农药26吨、染料242
吨、轮胎1.05万条、运输带0.28万平方米、胶管1.19万米、胶鞋108.31万双,工艺
技术落后,产品以仿制为主。
  新中国建立后,山东化学工业科学技术得到迅速发展。1949年,华东工矿部在
博山成立了化学总厂实验室(1952年改称为山东省工业厅实验室),主要从事工矿原
料分析、无烟火药试验和化工新产品开发。1949-1957年,全省试制和开发生产出
有机氯农药、无机盐、染料和轮胎等数十种填补省内和国内空白的新产品,有的产
品开始出口。
  1958年在省工业厅实验室基础上,建立山东省化工研究所,同年又建立中国科
学院山东分院化学研究所,还陆续成立了一批市(地)化工研究所和厂办研究机构,
开展有计划分层次的化工科研与开发。1958-1965年,全省又研制和开发生产出氮
素化肥、有机磷农药、基本有机原料、合成树脂与塑料、合成橡胶和颜料等上百种
化工新产品。但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大搞小土群化工”等,过分强调人的
主观意志,忽视按科学规律办事,致使省内化工科技发展受到挫折和影响。
  1966-1975年,化工系统广大科技人员和工人,在“文化大革命”的逆境中,
坚持科研与革新,主要发展了化肥和石油化工科技。
  1976年建立山东省石油化学职业病防治研究所,1978年后重建山东省农药研究
所,1979-1980年,化工部在青岛建立化工劳动保护研究所和海洋涂料研究所。到
1985年,全省化工系统所属独立科研机构共有15个,厂办研究机构66个;全省化工
系统科技人员11039人(其中高中级2620人)占职工总数的4.8%;共取得科研与技术
开发成果513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科技成果282项,其中国家级成果50项、部省级
成果232项,有力地促进了山东化学工业的发展,基本形成从工艺到设备,从科研
到生产,从原料到加工精制品,门类比较齐全的化学工业体系。已研制开发生产的
化工产品达1300余种,规格达1.5万余个,主要产品的年产能力为:化肥133万吨,
化学农药3.76万吨,“三酸”90万吨,“两碱”40万吨,有机原材料35万吨,无机
盐31万吨,精细化学品18万吨,炼油854万吨,轮胎766万条,运输带1026万平方米。
有12种化工产品产量居全国前八位,其中轮胎居第一位,炼油居第二位,纯碱居第
三位,化学农药居第四位,合成氨、氮肥、磷肥、冰醋酸、染料、合成橡胶居第五
位,烧碱居第六位,油漆、浓硝酸居第七位,硫酸居第八位,有一大批产品在国外
享有声誉。6种产品获国家金质奖,18种产品获国家银质奖,366种产品被评为化工
部和省优质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