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的栽培技术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64&rec=17&run=13

  山东对花生种植研究始于20世纪初。1919年陈训昶写的“山东之落花生”,发
表于《农商公报》,为山东最早的花生科技论文。该文就山东花生产地、产量、贸
易、花生的土壤条件、播种及收获适期、施肥、密度等均作了论述。
  新中国建立后,花生栽培技术主要研究成果有:
  花生密植 1952年,山东农学院进行花生密植试验,5寸等距单株密植较原来
稀植增产135.6%。该院提出的密度范围为蔓生型大花生每亩5000-7000穴,直立大
花生每亩7000-10000穴,每穴两粒种子。
  花生根瘤菌 从50年代初到1972年,省农科所、山东省花生研究所对花生根瘤
菌的应用进行了205次试验。在瘠薄的砾质粗砂土和砂质壤土施用,平均增产12.
83%,三年以上的花生连作地平均增产4.43-6.25%,三年以上未种花生的生茬地,
平均增产18.03-29.33%。菌剂施用时先将花生菌剂盛入清洁无油的容器里,按每亩
用量加入150-250克清水和匀,然后倒在花生种子上翻拌,使每粒种子都粘上菌粉,
即可播种,随拌随播种,当天拌的当天播完,以免降低根瘤菌的成活率。
  花生对营养物质吸收及施肥 1960-1973年,山东省花生研究所进行了花生对
氮磷钾三要素吸收运转规律的研究。每生产50公斤荚果所需要养分量因品种而异,
即亩产荚果300公斤以下,早熟种约需2.5公斤氮、0.5公斤磷、1公斤钾,中熟种约
需2.5公斤氮、0.5公斤磷、1.3公斤钾,晚熟种约需3公斤氮、0.5公斤磷、1.5公斤
钾。亩产荚果300公斤以上,三要素总量增大,而50公斤荚果所需营养量则有减少
趋势。
  1964-1965年,山东省花生研究所应用磷32进行了花生不同磷肥用量下对磷肥
吸收利用的研究。在中肥田亩施2-3公斤磷的成品磷肥,花生对磷肥的吸收利用率
为17.4-18.9%,而亩施4公斤磷的成品磷肥,花生对磷肥的吸收利用率为13.9%。
  花生生长与荚果发育规律 1976-1978年,潍坊地区农科所研究证明,花生地
上部生长最旺盛是6月下旬至8月中旬,荚果数最多是7月上旬至8月中旬,荚果重量
增长最快是6月中旬至8月下旬;花生在日平均温度29.5℃时开花最多,8-14时温湿
度对受精有直接影响,空气相对湿度越低,成针率越高;早期同时开花而又受了精
的,早熟种与晚熟种荚果发育速度一致;在一定范围内,土壤含水量越多,籽仁含
油量越高。
  花生灌溉 1956年,省农业厅在农业科研单位研究基础上,提出在花生生育期
间需浇四水:攻花水在花生团棵后,开花水在花生盛花期,扎针水在大量果针入土
时,壮果水在大量果针入土后至收获前20-30天。
  清棵蹲苗 60年代初,山东省花生研究所对莒南、日照、文登等县群众苗期“
挖窝晒棵”或“剜花生”经验进行了总结。技术要点:清棵时间以花生齐苗为宜;
把幼苗周围的土向四面扒开,使两片子叶露出来,起垄种植可破垄退土清棵;清棵
后15-20天平窝。平均增产12.9%。
  花生间套作 1972-1974年,山东省花生研究所研究了花生与玉米间作的效果。
粮食地以玉米为主间花生,4行玉米间6行花生,每增加50公斤荚果减少玉米44.5-
50.5公斤;丘陵山地以花生为主间玉米,6行花生间2行玉米,每增加50公斤玉米,
减产花生荚果27-28公斤。
  花生丰产栽培 1972-1983年,山东省花生研究所孙彦浩等进行了花生亩产
400-500公斤高产规律及栽培技术研究。到1979年创出亩产400公斤地块155块,到
1983年创出505亩地平均单产544.8公斤,群体指标:植株主茎高42-45厘米,侧枝
长48-54厘米,主茎叶片8-12片,群体最大叶面积系数5.2-5.5,净同化率6.9-7.6
克/平方米/日,生物产量900-1100公斤。主要技术措施是:选用徐州68-4、花37、
海花1号良种,选在深、活、松土体结构的生茬地深耕;每亩施圈肥7500公斤,每
亩施氮15公斤、磷10公斤、钾15公斤;起垅栽培,适宜密植;始花后40-50天叶面
喷施1000PPM的B9水溶液控制徒长。获1979-1980年省科技成果一等奖,1986年国家
科技进步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