炼铁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64&rec=155&run=13

  春秋时期山东已有了冶铁手工业。《墨子》中已有鲁国炼铁炉鼓风用“炉橐”
的记载,即“灶用四橐”。临淄齐国故都中发现有冶铁遗址4处,其中最大的一处
面积达40多万平方米。莱芜出土西汉前期窖藏农具铁范24件,材质具有马口铁组织。
滕县宏道院东汉画像石上的“炼铁炉”,生动刻画了当时炼铁、锻铁情景,特别是
鼓风炉图像是研究古代炼铁技术的形象资料。自1644年,清廷禁止开矿后,山东冶
铁技术停滞不前。
  1942年,日本钢管株式会社所属青岛制铁所,在沧口建一座250吨炼铁炉。
1943年9月建成,因技术不过关,于10月停炉。这是山东近代炼铁的开端。
  1958年全民开展大炼钢铁运动,全省建设了一批重点钢铁企业。当年,济南钢
铁厂的255立方米高炉建成投产。但是,由于技术设备落后,特别是“小、土、群”
设备的使用,致使炼铁质量太差,浪费损失很大。当时全省重点钢铁企业平均高炉
有效容积利用系数仅为0.74吨/立方米·天,入炉焦比高达1275公斤/吨铁,热风温
度只有700℃左右。
  1960年,山东仁丰纱厂炼铁车间在国内首次土法生产出碱度大于2.0的熔剂性
烧结矿,用于小高炉,搭配部分天然矿,在风温604℃时,入炉焦比平均为675公斤
/吨铁,比50年代不用烧结矿时下降600公斤。
  1966年,济南铁厂由吕鲁平等在国内首次研制成功“热风炉自身预热助燃空气
法”,将低温热能转化为高温热能,为使用单一热值高炉煤气热风炉实现1200-
1300℃的高风温提供了一种高新技术,国内首创。可使吨铁燃料比降低30-40公斤,
产量提高5-6%。获1979-1980年度省科技成果一等奖,1982年国家发明三等奖。
  1966年,济南铁厂研究试验成功自然循环高炉汽化冷却新技术,采用软化水,
不受水源、水质、断电、断水的影响,比强制循环水冷节水81%、节电82%。系统所
产蒸气可做二次能源利用,年增收益12万元,投资返本期为1.25年。
  1967年,济南铁厂建成35平方米烧结盘,以机械化生产取代了土法烧结,同年
还建起高架料仓,实现了原料加工系统的机械化。
  1968年初,济南钢铁厂烧结分厂在工程师卜琴一的指导下,建成国内第一座8
平方米球团竖炉,使生产能力提高2.9倍,节约标准煤8900吨/年以上,可利用低热
值高炉煤气,国内首创。获1982年冶金工业部和省科技成果一等奖。其“球团竖炉
低压焙烧炉型工艺”成果,获1983年国家发明二等奖。该技术已向美国输出。
  1969年,济南钢铁厂建成国内第一台落地式24平方米烧结机,进一步提高了机
械化生产水平。
  1970年,济南钢铁厂在全国首先研究成功高炉远距离操作上料自撞式电子称量
车,提高了生产效率,能使工人免受粉尘之害。
  1971年,济南铁厂在北京钢铁设计研究总院的帮助下,试制成外燃式热风炉。
使热风炉的风温可稳定在1100℃左右,比原来考贝式热风炉的风温提高30-50℃,
烟道温度降低30-50℃。
  1975年,济南铁厂在首都钢铁厂研究所和北京钢铁学院等单位的帮助下,建成
顶燃式热风炉,并采用了陶瓷燃烧器,热液换炉操作。风温可达1200℃,吨铁燃料
比降低30-40公斤,产量提高5-6%。
  1975年,莱芜钢铁厂省内最大的620立方米高炉建成投产,具有国内先进工艺
技术水平。
  1982年,济南铁厂与沈阳燃烧设备研究所在国内首次研制成功无烟煤点火器,
实现了以煤代油的技术,为节约油料闯出了新路。
  1985年,济南钢铁厂在4号高炉上料系统中,研制成功计算机控制装置,使上
料系统实现了按预定顺序和定值进行全自动配料。在称量过程中,自动进行重量和
焦炭水分的补偿,从而实现称量闭环定值控制。在冶炼低硅铁时,节焦、增产、创
年经济效益46.2万元。获1986年省科技进步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