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类 冶金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64&rec=153&run=13

  山东冶金早在龙山文化时期,就有了青铜冶炼和铜制器具,夏周至战国时期,
已使用金属农具,齐国刀形铜币“齐刀”,铸造精美,齐国人著《考工记》,记载
了青铜冶铸的经验和工艺配方。春秋时期山东已有了冶炼业。公元前119年(汉武帝
元狩四年),全国设铁官49处,山东就有12处。苍山出土的东汉钢刀,是用炒钢方
法取得含钢较高的钢坯,再经反复加热、锻打的钢制品,反映了当时炼钢的先进技
术。公元598年(隋开皇十八年)已冶铸黄银(即金银合金)。唐代兖州是冶铁中心,
莱芜有铁冶13处,到明朝初年山东炼铁达1576吨,约占全国产量的1/6。山东古代
冶炼技术和生产能力在全国都处于先进行列。清政府怕百姓“聚众作乱”而严禁开
矿,致使古代冶炼技术日渐衰退。
  山东近代冶金始于1875年。当年山东机械制造局铁厂和机械厂从英国购进近代
冶金机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由于战争破坏和外国的掠夺,冶金科技发展
艰难。1949年,全省仅产铁矿石10.45万吨、电炉钢231吨、钢材634吨、粘土耐火
砖3494吨。
  新中国建立后,50-60年代,建立了一批重点钢铁企业,采用近代冶炼技术,
山东冶金科技的落后面貌开始改观。1958年掀起了“全国大炼钢铁”的群众运动,
因缺乏科学态度,设备简陋,技术落后,致使产品质量太差,浪费损失很大。“文
化大革命”期间,冶金科技发展受到严重影响。1978年后,冶金科技发展进入新的
历史时期。到1985年,全省冶金系统有工程技术人员11086人,是建国时的93.2倍,
专业科研机构2个,有专业研究人员275人;厂办科研机构5个,有科研人员161人,
共获部省级以上奖励成果112项,其中国家级19项、部省级93项。1985年,全省年
产钢125万吨、钢材100.9万吨、铁166.7万吨、铁矿石299.9万吨,焦炭259.6万吨,
黄金的蕴藏量和产量均居全国之首,铝工业已成为全国重要生产基地之一,镓的产
量占当时世界总产量的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