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的栽培技术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64&rec=15&run=13

  1896年(清光绪二十二年)《时报》报道,东昌府魏村太守试种美国棉,产量成
倍高于中棉。1921年省立临清棉业试验场试验,脱字棉每亩1200株为宜。1930年起,
青岛大学农事试验场在每亩6000、3000、2000株密度下,进行了棉花株距与整枝试
验。1934年省立第二棉业试验场、青岛大学农事试验场等试验,每亩2000-6000株
为宜。1944年在解放区胶东农业实验场进行了播种期、播种方法、浸种方法、播种
距离、管理方法、施肥方法试验。1947-1948年,莒县农场进行棉花稀密比较试验,
每亩833株的亩产籽棉100公斤,每亩1500株的亩产籽棉133公斤,每亩2666株的亩
产籽棉150公斤。新中国建立后,棉花栽培技术研究主要有:
  保苗全苗技术 50年代,省农科所、山东农学院进行了棉花保苗全苗技术研究。
1959年提出了棉花保苗全苗的成套技术;深耕、深翻、增施基肥、储水灌溉;适期
早播,地表下一寸半深处,日夜平均温度基本稳定在12℃时开始播种(盐碱土在14℃
左右)。鲁西地区在4月10日左右、胶东及沿海地区在4月15日左右开始播种,鲁西
南、鲁中南在4月5日左右开始播种,5-7天播完。提高播种质量,精选种子、晒种、
药剂拌种或定温(55-65℃)、定时(半小时)或三开一凉(三份开水、一份凉水)浸种。
采取深播浅盖、浇水点播、水种包包、犁播底踩等抗旱播种技术。
  合理密植 新中国建立后,省农科所、临清棉花试验站等单位经试验研究,确
定了薄地宜密、肥地宜稀、旱地宜密、水浇地宜稀、沙土地宜密、粘土地宜稀的合
理密植原则。50年代后期,省农科所等单位研究结果,一般水浇地较肥棉田每亩
4000-6000株,旱地5000-7000株为宜。80年代以后,由于化肥用量的增加,山东省
棉花研究所研究确定每亩以3000-6000株适宜。
  防止棉花蕾铃脱落 棉花落蕾、落铃是一种自然现象,一般情况下,脱落率为
60-70%。
  1958年毛泽东主席视察省农科所及其试验田时要求省农科所研究一下蕾铃脱落
问题,此后,山东各棉区的农业科研单位开展此项研究。主要结论是:蕾铃脱落量
随开花量增多而增大,高峰期在开花盛期,常规治虫条件下,生理脱落为主,占
90%以上,外围圆锥体脱落率高于内围园锥体;棉花蕾铃脱落是棉株内部营养矛盾
的一种自动调节作用,气候条件和栽培措施可以影响脱落的程度,但不能改变脱落
规律;调整棉花发育期,促棉早发,防止徒长和早衰等可以减少蕾铃脱落。
  棉花育苗移栽 1956年,省农科所进行棉花育苗移栽,使麦茬棉花产量由原来
的30-35公斤提高到50公斤左右。1958年,营养钵育苗移栽试验结果延长了棉花生
长期,节间缩短,减少落蕾,结铃多。
  盐碱地植棉技术 1961-1964年,山东省棉花研究所经过调查研究认为:盐碱
地春季大量盐分聚积耕作层,在土壤溶液高渗透压和离子毒害双重作用下,抑制棉
花萌发,造成烂种烂芽、弱苗和死苗,可因地制宜采取耕、耙、耧、拱、锄和晒垡
养坷垃等措施。80年代,山东省棉花研究所研究证明,开沟种植,大水压碱、地膜
覆盖和增施有机质肥料,可以减少耕层含盐量,保苗全苗。
  棉花地膜覆盖栽培技术 1979-1985年,山东省棉花研究所参加了北方6省棉花
地膜覆盖增产机理及栽培体系的研究,结果表明,地膜覆盖能提高地温,保墒抗旱,
促进棉苗早期发育,提高霜前花率,增产显著,特别在盐碱地棉田,能抑制盐碱,
保护棉苗,成为盐碱地棉花优质高产的重要措施。因而地膜覆盖技术在惠民地区及
滨海盐碱棉田推广面积较大。经地膜覆盖的棉花比不用地膜覆盖的一般可增产20%
以上。该项成果获1985年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81-1983年,省农业管理干部
学院等进行了盐碱地棉花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研究,证明棉花地膜覆盖有增温保墒作
用,可使土壤有机质分解转化加快,速效养分增加,盐碱地地膜覆盖可使盐害减轻,
出苗、现蕾、开花、吐絮总生长期提前5-10天,单株结铃、霜前花、铃重、衣分都
有提高。
  麦棉两熟制 1974-1978年,聊城地区农科所、临沂县农科所进行了麦棉两熟
制连续5年的研究,小麦亩产280-407.5公斤,夏棉亩产皮棉61.2公斤,每亩经济效
益达80元左右。
  棉花综合栽培技术研究及开发试验 1955年,山东省棉花研究所开始棉花综合
栽培技术研究,1958年进行了高额丰产技术的研究。1970年提出亩产100公斤皮棉
栽培技术生育指标为:株高1米左右,主茎最高日生长量2-2.5厘米;开花期叶面积
系数1-2左右,最大时3-3.5;三桃比例为庚桃10-15%左右、伏桃50%左右、秋桃35%
左右,每亩实收3000-4000株。1977-1980年,山东省棉花研究所进行了亩产125公
斤皮棉的研究,1979年最高亩产达到131.8公斤。每亩实收株数2500-3000株,每亩
成铃8万个,铃重4.5克左右,衣分33%以上,三桃比例为10∶55∶35左右,高产棉
田耕层有机质1.2%以上,速效磷20PPM以上,排灌良好。
  棉花大面积增产技术开发试验 1982-1984年,山东省棉花研究所、山东农业
大学以及平原、汶上、茌平、临沂县政府,共101万亩开发区内,皮棉产量由每亩
48.5公斤提高到83.7公斤,生产成本下降40%。主要技术措施:选用高产、优质品
种,改造利用盐碱地,科学施肥,调整种植密度,合理用水,加强棉虫测报及防治
等。其中山东农业大学施培等完成的平原县开发区和时立娜等完成的汶上县开发区
的试验,分别获1984年省科技成果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