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的品种选育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64&rec=14&run=13

  明嘉靖《山东通志》记载:“山东棉花六府皆有之,东昌(今聊城)尤多”。“
临清田土植棉者十之六。1892年(清光绪十八年)开始引进陆地棉。1906年(清光绪
三十二年)引种美国棉花成功,此后脱字棉、金字棉、爱字棉、斯字棉、岱字棉等
美国品种在山东棉田种植长达半个世纪之久。
  1919年,山东省立棉业试验场进行美棉及中棉品种比较试验,是山东棉花品种
选育的开始。1923年选育出正大8号、13号。到1926年,选育出脱字棉4号、47号两
个纯系。1926-1936年,山东省立第二棉业试验场用纯系选种法,选育出脱字36号、
37号,正定大棉纯系64、67,齐东细绒棉纯系3号、4号。其中脱字36号衣分32%,
亩产籽棉70公斤,可纺42支纱;脱字37号,果枝长短适中,早熟,衣分30%以上,
亩产籽棉80公斤。
  新中国建立后,采用系统选种、杂交育种、原子能辐射育种,选育了四批优良
品种,使山东棉花生产品种进行了四次大更换。
  第一次更换(1949-1956年),用斯字棉2B、5A代替了斯字棉4B、金字棉、脱字
棉、大白籽。从而使全省平均亩产皮棉由1949年的12公斤,提高到1956年的17.5公
斤。
  第二次更换(1956-1959年),用岱字棉15号、徐州1818代替了斯字棉2B、5A等
品种。提高了棉花品质,衣分提高2%,绒长提高2毫米。
  第三次更换(1978-1980年),用鲁棉1号、鲁抗1号、渤棉1号代替了徐州1818、
岱字棉15号。由于鲁棉1号产量高,推广面积大,全省棉花亩产由1978年的16.5公
斤,提高到1980年的43.5公斤,总产由15400万公斤提高到53700万公斤。
  鲁棉1号 1961年山东省棉花研究所庞居勤、葛逢珠、元文乔、徐惠纯、封文
喜等,以中棉所2号为母本、1195为父本杂交后,1971年又用钴604万仑伽玛
射线辐射,于1976年育成。该品种植株紧凑,生长稳健,结铃性强,成铃率高,吐
絮集中,成熟早,霜前花多,适应性广,抗逆性强。1976-1977年参加全省区域试
验,亩产皮棉73.22公斤,比岱字15号增产55.4%;1977-1978年参加全国棉区12省
市区域试验,平均亩产皮棉79.7公斤,比岱字15号增产39.48%。该品种纤维长度为
31.49毫米,稍高于岱字15号(29.66毫米);细度和强度分别为每克5804米、3.85克,
均低于岱字15号的5901米、3.91克;纺21支纱和32支纱的品质指标,都能达到或超
过国家规定的一等一级纱标准,并适于同化纤混纺高支纱。在山东当时棉花产量低、
原棉不足的情况下,曾起到重要作用。到1980年,鲁棉1号推广868万亩,占全省棉
田面积的82%,平均单产皮棉48.5公斤,比1976年每亩增产32公斤,增长193%;
1983年种值面积达到高峰,全省播种1886万亩,占全省棉田播种面积的93.9%。除
山东省外,该品种还在华北、华东棉区迅速推广。据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研究
所计算,鲁棉1号的总经济效益达54.48亿元,在全国科技成果中经济效益居首位。
获1981年国家发明一等奖。由山东省种子公司吴彩兰等完成的鲁棉1号加速繁育和
成果推广,获1979-1980年农业部技术改进一等奖和省科技成果一等奖。
  鲁抗1号 1972年昌潍地区农科所和高密县康庄农场,从陕棉4号中系统选种育
成。其主要特点是高抗棉花枯萎病。
  渤棉1号 1973年惠民地区农科所用乌干达3号作母本、徐州58作父本育成。该
品种出苗好,发育早,长势强,耐旱耐瘠薄,成熟早不早衰,1979年黄河流域区域
试验,15个点平均比鲁棉1号皮棉增产2.6%。获1981年省科技成果二等奖。
  此期,聊城地区农科所培育的聊夏棉一号,获1979-1980年省科技成果二等奖。
  第四次更换(1983-1985年),用鲁棉6号、鲁棉2号、中棉所10号等品种代替了
鲁棉1号。在增加产量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棉花品质,棉花纤维细度提高了522-
659米/克,由只能纺中支纱到可以纺细支纱,为出口原棉创造了条件。
  1984年全省棉花播种面积达到2568.5万亩,总产172500万公斤,是山东棉花历
史上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一年,居全国第一。
  鲁棉6号 1979年省农科院试验农场杨绍湘用山东省棉花研究所的选系72系中
选变异株育成。该品种霜前花率85.5%,纤维主体长度30.4-31.35毫米、细度6326-
6462米/克、强力3.33-3.95克、断裂长度21.7-25.53千米、成熟系数1.62,纺中支
纱和细支纱都适宜,纺高支纱也可配用40%,强力检测在全国出口棉检测的17个品
种31个样品中居首位,为山东原棉出口打开了渠道。1982-1983年,经211点次试验,
平均亩产皮棉96.6公斤,比对照种增产13.58%。获1987年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中棉所10号 1980年从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引进,在临沂、聊城试种。生育
期114天,可以夏播,一年两熟,一般比春棉省工40%左右,节约农药费用25-30%。
1983年全省种植297万亩,一般亩产皮棉50-60公斤。
  鲁棉2号 1982年山东省棉花研究所以邢台6871为母本、美棉SP21为父本育成。
该品种纤维主体长度29.36毫米、细度6168米/克、强力3.83克、断裂长度23.54千
米,但出苗较差,不孕育铃较多,不耐枯黄萎病。1985年种植577.7万亩,1981-
1982年,经19点次试验,平均亩产皮棉93.5公斤,比对照种增产13.8%。此成果获
1986年省科技进步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