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辑 水利工程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64&rec=137&run=13

  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夫差开挖山东境内第一条运河,沟通济水和泗水,古称“
菏水”。
  三国时期魏开挖白沟,从河南省内黄、大名,经鲁西北地区直达天津以通粮道,
这条运河即今漳卫南运河的前身。东晋时,开挖南起鱼台、北至东平长达300余里
的桓公沟,沟通淮、泗与黄河的水运交通。
  隋代除开永济渠沿行白沟流经鲁西北之外,文帝时曾在兖州城东泗河上筑金口
坝,开丰兖渠引泗水向西至济宁与桓公沟连接。这是一项排水、灌溉、航运等多目
标开发利用工程。
  唐代开发沂沭河下游航运,沟通鲁南、苏北一带的水运交通。
  北宋初年,开挖由开封至梁山泊的广济河,以沟通豫鲁间水运。南宋初年,为
解决山东大清河(现黄河)之南与泰沂山脉以北地区的洪涝和海盐运输问题,开通小
清河。此后小清河一直是山东省一条排水、灌溉、航运等多功能的河道。
  元代,开凿胶莱运河,沟通莱州湾和胶州湾,全程130余公里。1283年又扩开
胶莱河并导河水入运,但因技术条件所限,至1289年运河废弃。明嘉靖时,重开胶
莱运河,因运河分岭处石坚难挖,亦未成功。
  1283-1289年(元至元二十至二十六年),京杭运河山东境内济州河(今济宁至梁
山北安山)和会通河段(今临清至梁山)相继修通,由于两河部分河段经丘陵地带,
地势高低相接,建闸坝调节水位,便于船只通行。1411年(明永乐九年)再开会通河,
但因山东河段地势高,水源不足,阻滞航运,重修运河的明代官吏宋礼采根据汶上
老人白英的建议,在汶河上筑戴村坝,坝长1599.5米,兼壅水、导流和溢洪的作用,
截取汶河水沿新开分水渠到运河的最高点,然后沿运河南北分水,同时还利用地形
修筑“水柜”蓄水,解决了水源问题。又修建了30多座水闸,分段控制,平缓水势,
从而使整个大运河得以畅通。由于采用水流由运河注入黄河的办法,避免运河穿过
黄河使黄河泥沙进入运河、堵塞河道的大问题。大运河的建成除解决国家的根本漕
运外,对中国南北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起到了促进作用,也使运河两侧收到灌溉
之利。但是,1855年(清咸丰五年)黄河在铜瓦厢决口后,山东运河被截为两段,航
行之利渐失。
  1931-1932年,小清河工程局对小清河泉源及济南山水沟、围子壕进行整治。
其中济南趵突泉整治后,喷水高出地面80厘米,增加水量0.4立方米/秒。
  1949-1956年,山东省沂沭河流域水利工程总队完成“导沭经沙入海工程”,
开挖分沂入沭水道,疏浚邳苍分洪道,修建江风口分洪闸及培护堤护岸等,使沂河
洪水达到15400立方米/秒时,由江风口分洪3380立方米/秒,分沂入沭水道分洪
2800立方米/秒,减轻了邳苍地区的洪涝威胁。1970年又进行沂沭河洪水东调工程
的规划设计,包括沂河刘家道口枢纽、沭河大官庄枢纽,分沂入沭水道扩大,新沭
河扩大等项目,使沂河洪水尽量入海,以腾出骆马湖、新沂河承接南四湖洪水,减
轻下游洪水负担。
  1957年,省水利勘测设计院配合水利部北京勘测设计院进行了武城县四女寺枢
纽工程规划设计。该工程是分洪、航运、灌溉、排涝综合利用的大型枢纽工程,由
南北进洪闸、节制闸、船闸和兄弟灌区5项工程组成。1973年竣工后,漳卫河绝大
部分洪水分泄至漳卫新河(原四女寺减河)入海,免除了洪水对津浦铁路、天津市、
德州市和南运河两岸人民生命财产的威胁,同时对发展航运、灌溉和相机排泄恩县
洼沥水等均起到良好作用。
  1958年,省水利设计院进行南四湖二级枢纽工程和韩庄枢纽工程的规划设计,
综合利用南四湖蓄、泄、灌、航工程,1960年建成。韩庄枢纽工程对沿湖、沿河苏
鲁两省蓄水灌溉、防洪排涝、航运及工业用水综合利用等方面起到了有益的作用。
  1960年,省水利勘测设计院与江苏省水利厅共同进行长江引水至东平湖的《南
水北调工程》设计,当年完成规划意见书。1977年,再次进行该项工程规划。1983
年,省水利勘测设计院提出《南水北调工程东线第一期工程规划报告》。
  1972-1982年,省水科所王宝玉、白永年,泰安水利机械厂张灿峰等进行了土
坝灌浆技术和土坝体壁裂灌浆加固技术的研究,1982年提出“土坝坝体劈裂灌浆加
固技术”报告。该报告具有机理明确,工艺合理,效果好,工期短,经济效益显著
等特点,在土坝灌浆技术上具有新的创造性,对病险土坝防渗补强有重要价值。获
1984年水电部科技成果二等奖和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973-1982年,省水科所李云波等对崂山县流清河水库砌石双曲拱坝设计进行
室内模型试验,提出了合理计算温度荷载的方法,摒弃了过去常用的与中国实际情
况不符的美国垦务局公式,对坝体结构的试验计算分析,所得成果符合规律,对双
曲拱坝的技术研究、原体设计、实体观测等方面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其“流清河水
库砌石双曲拱坝技术研究”获1982年省科技成果二等奖。
  1974-1982年,省水科所张绍芳等研究的水闸水力计算首次运用物体在流场中
引起的干扰波传播原理,阐明平底闸的水流特性,从而提出闸前水头和闸(桥)墩长
的比值与流量系数的变化规律并划分出相对高、中、低三个区域。概念新颖,为平
底溢洪闸测量计算提供了新方法,获1983年省科技成果二等奖。
  1974年,省水科所张春华进行了电法探测堤坝隐患技术的研究。通过现场测试、
室内模拟试验和电算分析,对隐患探测机理、野外测试方法,进行了较系统的试验。
1985年,由水电部和山东省水利厅鉴定认为,该项研究为中国探测堤坝隐患开拓了
新的途径,在试验研究和工程隐患探测应用方面,居国内领先地位。获1986年水电
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1979-1980年,省水利厅顾大庭等和南京水科所合作,在临沂地区兴旺庄水库
小土坝进行的振动水冲法加固砂壳坝试验证明,用振冲加固的坡坝,可使砂壳坝安
全的从疏松状态加固到相对密度0.7以上,抗震能力显著提高。砂壳坝用振冲法加
密技术属于国内首创,是加固疏松砂壳坝安全、经济的施工办法,对病险坝的加固
具有重要意义。获1982年度省科技成果二等奖。
  1979年,济南市进行引黄保泉工程可行性研究,1981年编制出《济南市引黄保
泉工程计划任务书》,1983年又按日供水40万吨进行了综体规划,第一期按日供水
25万吨设计,由省水利勘测设计院编制了《济南市引黄保泉工程(水源部分)初步设
计》。
  1980-1982年,省水利科研所戚其训等研究的“溢洪道陡坡控制水深确定方法”
,在室内试验的基础上,得出了各种类型开敞式溢洪道陡坡控制水深的计算方法,
揭示了所论水流现象的基本规律,在生产上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填补了明渠水力
学文献中的一项空白。该成果获1983年度省科技成果二等奖。
  1980年,省水科所王宝玉、查振衡等受水电部委托,在高压旋喷桩和土坝静压
灌浆技术的基础上,进行了高压喷射灌浆构筑防渗板墙技术的研究。在基本不“释
放”地基应力条件下,经压浆、掺搅充填形成新的凝结防渗体,防止渗漏提高防渗
能力。1985年,由水电部和山东省水利厅鉴定认为,该项技术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具有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该成果获1986年水电部科技进步一等奖,获1987年国
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981年,省水利勘测设计院规划利用潘庄引黄灌区总干渠结合德州等地用水,
于冬季向天津送水,当年实施了引黄济津送水计划。1984-1985年,省水利勘测设
计院进行了引黄济青工程研究,按日供水30万吨完成了初步设计。
  1984年,省水科所与水电部十一工程局、省水利安装总队等单位张戬等,承担
了水电部下达的“喷锚支护中的降尘减弹”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改善水泥拌和物
的易和性,提高混凝土及砂的浆物理力学性能,用于隧道均匀衬砌、除尘、减弹等
均有良好效果。经水电部组织鉴定认为,水泥裹砂喷射混凝土施工工艺是国内首创,
各项性能指标高于常规干喷法的水平,具有施工质量稳定、粉尘少、节省水泥、经
济效益明显和生产量较大等优点。该成果获1984年水电部科技成果二等奖和1985年
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