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64&rec=129&run=13

  1905年胶济铁路通车运营时,配属客车90辆,系德国小型车,木质车体,油灯
照明。同时配置货车739辆,多为德国二轴敞车和棚车。同年,四方工厂开始修理
客车和货车。
  1915年,四方工厂开始用德国零部件装配无转向架10吨棚车。1916-1922年装
配了一、二、三等客车和寝食车。1938年日军侵占后,客货车零部件改为自造。
  1952年,四方工厂制造成功P1型30吨棚车和C6型45吨敞车,是建国后首次研制
的车辆。1953年,设计制造成功21型客车。该车配用101型转向架,采用均衡梁,
装有LK5型24伏轴发电机白炽灯系统,构造速度100公里/小时。成为中国第一代主
型客车。
  1956-1959年,四方工厂研制成功22型客车,构造速度120公里/时,装用轴箱
弹簧,行驶时冲击力小,改善了线路和车辆的工作条件。在弹簧和托盘间装有橡胶
垫,吸收弹簧的高频振动。使用滚动轴承和辗钢车轮,提高了速度,减少了故障。
成为中国第二代主型客车。
  1958年,四方工厂与上海交通大学共同研制成功低重心轻快列车组,1960年造
出正式产品。由8辆硬座车、1辆可躺式软座车、1辆行李发电车组成。车体呈流线
型,采用无中梁铝合金薄壁筒体结构。相邻两车合用1个高旁承支重的空气弹簧转
向架。并采用空调、盘形制动、塑料闸瓦等新材料、新技术。构造速度达140公里/
小时。
  1959年,四方工厂为满足石油工业发展需要,试制生产了C50型50吨轻油和粘
油罐车,并于1981年研制生产了B19型机械保温车。
  1960-1961年,四方工厂试制成功双层客车列车组。由5辆硬席车、4辆可躺式
软座车、2辆软硬卧合造车和1辆行李发电车组成。车体为无中梁全钢薄壁筒体结构,
客室分上、下两层,两端一小部中层空间也被辟为客室,采用US1型转向架,曾运
行于沪宁线上。
  1962-1964年,四方工厂为斯里兰卡设计了一批16.8米全钢客车。采取了防霉、
防潮湿、防白蚁、防海洋性腐蚀器及提高电气绝缘等措施,质量优异,受到铁道部
和斯里兰卡好评。构造速度100公里/小时,是中国第一次向国外出口铁路客车。
1971-1976年又为坦赞铁路研制了援外客车,设计时充分考虑了当地的气候条件、
风俗习惯与使用特点。
  1966年,四方工厂试制成功国际联运客车。包括YW18硬席卧车、RW18软卧车、
YW18硬卧车带播音车。用于中、蒙、越国际联运线上。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1967年,四方工厂和四方车辆研究所合作研制成功轻型高速客车。车体轮廓充
分利用车辆限界,加大了车体长度和宽度,增大了车内的有效空间。采用KZ2、KZ3
型转向架、低合金钢无中梁整体承载车体结构等新材料、新技术。每辆客车自重30
吨,构造速度160公里/时,具有轻、快、稳特点,行驶于广深线上。“轻、快高速
列车组”与“RZ24型广圳空调列车组”成果,均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1968年,四方工厂等利用轻型高速客车的成果研制成功25型客车。车长25.5米,
自重31吨,构造速度140公里/时,具有结构简单、自重轻、适应高速动行的特点,
车内有空调、电取暖、日光灯照明、电开水炉等装置,成为中国第三代主型客车。
后转向架改为206型,空调改为诱导式。
  1975年,四方车辆研究所和齐齐哈尔车辆工厂、株州车辆厂合作,研制成功
350吨和450吨长大货物列车。该车采用液动装置,可执行内、中、外三种导向,可
侧移、提升、钳夹形调宽和采用气液弹性旁承电子称等先进技术,是当时中国最大
的铁路货车,获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978-1983年,四方车辆研究所杨国桢等研制成功准轨客货车轮对磨耗型踏石,
可减少轮缘磨耗50%,减少圆周磨耗20%,每副轮对的金属切削量减少6.5公斤。在
运行中磨耗型踏面在转道上始与钢轨保持一点接触,具有非线性等效斜度复原特性,
增加了防脱安全程度,获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