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路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64&rec=126&run=13

  1899-1904年,德国强占胶州湾后,迫使清政府同意其修建胶济铁路。胶济铁
路由德国人勘测设计,干线395.284公里,桥涵共1165座,最大坡度6.67‰,轨距1.
435米,钢轨30公斤/米,轨枕为钢枕,路基顶宽5.9米;碎、卵石道床,路基填土
不打夯,预留沉降量保持设计标高,除石质路堑采用爆破方法外,均用人力挑抬土
方。
  1908-1912年,清政府向英、德国借款修建成津浦铁路山东境内路段,由中国
工程师和德国、英国工程师共同勘测设计。干线1105公里,建钢梁桥387座,桥
1290座,最大坡度6.67‰。线路等级较高,属干线铁路,是全国南北主干线之一。
  1958年,济南铁路局采用铝热焊焊接长钢轨,在胶济线济南北关间试焊成功。
  1958年前,铁路日常维修使用铁锨、洋镐、扒子、榔头、齿条式起道机等机具。
1959年,泰安工务段等单位研制成直式捣固机、扒碴耙、杠杆式拨道器、直钉器、
改道凿等多种维修机械工具,养路机械化迅速发展,但这些半机械化养路器具多较
笨重,陆续停用。1958-1976年津浦铁路山东境内双线工程建成通车(泺口黄河特大
桥仍为单线)。至1980年,津浦铁路全部更换为50公斤/米钢轨、钢筋混凝土轨枕(
大中桥、道岔除外),无缝线路已占75%。
  1964-1965年,济南铁路局第一线路大修队研制成铺轨龙门架及自动走行机构
和电动起吊装置,降低了劳动强度,节省人工36.7%。同年,试验成功50公斤/米钢
轨换轨小车,使每换1公里钢轨人工消耗量,由700人降到272人。
  1965年,兖州工务段研制成功电动捣固单镐和电动扒碴机,使养路机械化水平
进一步提高。1971年,泰安工务段先后研制成功四头电动的捣固机、扒碴机、回填
机和夯拍机,其单项作业率比手工分别提高了3-10倍。1972年,又试制成小型双边
枕底清筛机,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1968年,济南铁路局工程总队试制成功揭盖式大型清筛机,与铺轨龙门架配合
使用,清筛深度枕下150-200毫米,一般封锁线路3小时,清筛道床450-500米,代
替300人工。
  1970年,辛泰铁路动工修建,由铁道部第三设计院勘测设计,是山东境内筑路
技术较复杂的线路,开创了山东隧道建设的历史。全线有隧道22座,总长10.96公
里。在隧道施工中,采用了上导洞棚架漏斗先拱后墙法和锚杆喷浆、轨枕板线路等
新技术,全部隧道中线贯通误差小于允许误差。全线于1974年建成通车,正线铺轨
159.71公里,建桥56座,完成路基土石方1396.3万立方米。通车后由于路基夯填不
实,水灾时路基坍方下沉,翻浆冒泥,拱涵裂纹及隧道长期漏水等问题,后又用了
六年半的时间完成各项改善工作。
  1979年,济南铁路局焊轨厂引进苏联K-355型钢轨接触焊机,在济南铁路局科
研所和大连铁道学院的协助下,研究成功50公斤/米轨焊接工艺,解决了津浦、胶
济两大干线铺设无缝线路的需要。
  1981年,兖石铁路动工修建,由铁道部第三设计院设计。线路为单线1级干线,
限制坡度4‰,正线铺设50公斤/米钢轨,用69型预应力钢筋混凝土轨枕和1米防腐
木枕。全线于1985年建成通车,完成土石方1724万立方米,桥梁332座,隧道一座
366米,正线铺轨313.95公里,站线铺轨152公里。路基、路堑工程采用挖掘机、装
载机、汽车、潜孔钻、裂土机等机具,铺轨采用铺轨机,全线机械施工,是山东第
一条机械化施工的线路。
  1984年,第一线路大修队购入先进的液压捣固机,与大型清筛机、铺轨龙门架、
换轨小车配合作业,减轻了劳动强度,减少了材料丢失,捣固均匀,加速了线路大
修进度,在一个封锁点内换轨、枕、清筛道床、捣固穿插进行,使大修进度稳定在
625米,最高达700米,线路大修总劳动生产率提高98.4%,每公里节省人工2300多
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