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路线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64&rec=123&run=13

  山东早期的公路大部分是兽车行驶的大车道,由民工以锨镢修筑,路面以土砂
为主,路基多弯狭窄。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德国侵华期间输入汽车,在青岛
市郊名胜地开辟疗养区修筑由青岛市台东镇到柳树台砂石公路,全长30.3公里,是
山东修筑最早的砂石公路。1920-1922年修建的烟潍(烟台-潍坊)公路,是当时省内
标准最高、质量最好的公路,全长290公里,路面顶宽6米,沙石路面,路基坚实。
对山东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三四十年代,因军事战乱,筑路养路技术停滞
不前,机具落后,主要依靠手工作业。
  1950年,张店至博山公路的淄川到博山路段,由土路面改建为泥结碎石路面,
先铺一层碎石,再加一层沙土压实。1953年,烟台公路段利用风化石改造土路面取
得成功,即在碎石路面上用风化石或用粗砂、粘土按比例拌合铺在碎石路面上做磨
耗层,再在上面撒沙或石屑做保护层,改善了路面质量,减少养护工时,延长路面
使用年限。
  1963年,淄博市公路管理段对辛店至东营通往胜利油田的公路,将砂石路面改
建成沥青路面,沥青厚层2.5厘米,全长79.8公里,是山东用沥青处治路面的第一
次尝试。这种路面平整耐磨、尘土少、雨天照常通车。
  1965年,淄博市公路段修筑成贯入式沥青路面,即先铺一层碎石,再灌注沥青
料撒石屑或粗砂嵌缝压实,沥青层为4厘米,全长80公里,车辆通过能力强。同年,
济南公路段对济南市郊段店至飞机场路段,首次试修成功沥青渣油路面。即用热渣
油喷洒后,撒布碎石或石屑料铺筑路面。其特点是路面平整、无暴土、使用耐久。
这一试验为后来大量采用渣油铺筑路面提供了经验,“公路渣油路面的推广”成果,
获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967年,省交通科学研究所会同上海同济大学桥梁系,针对国产沥青含蜡量大、
粘塑性低等问题,在马尔库逊法的基础上,用溶解-吸附法原理研制成沥青渣油组
合的分析法,提高了试验精度和工作效率,特别适应于国产多蜡沥青的组分分析。
为全国交通部门改善沥青路面路用性能提供了先进方法,对沥青原料的充分利用和
提高路面黑色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60年代,省内开始采用压路机、胶轮车、用汽油机带动回匀砂器等筑养路机械。
1970年,济南市公路管理段与济南重型机械厂共同研制成移动式黑色粒料拌和机,
每小时产沥青拌和料14-16吨,比人力手工拌和提高工效10倍以上。1973年,烟台、
菏泽等公路管理段先后试制成以8.8千瓦拖拉机为动力带动车斗、水桶、回匀沙器
等,作为运输、洒水、撒砂回匀砂、沥青洒布等一机多用,提高了工效和养护机械
化水平。
  1977年,济南公路段在济兖公路段店到周王庄路段建成省内首条一级公路,路
基宽32米,沥青路面快车道宽15米,两侧慢车道各宽7.5米,设置混凝土块为隔离
带,可供汽车分道行驶,设计时速100公里。
  1980年,省交通科研所与济南市公路段共同完成大交通量黑色路面结构的研制,
以热拌沥青料机械化施工,改善了施工工艺,提高了路面整体强度,解决了过去冷
拌沥青矿料结合不良、洒布不匀、路面稳定性差、抗滑能力低以及出现油包、泛油、
推移、裂缝、变形等弊病,提高了运输效率,降低了筑路成本。获1985年国家科技
进步三等奖。
  1983年,省交通科研所张邦元等和济南市公路段共同完成利用粉煤灰筑路技术
的研究,以发电厂锅炉排出的粉煤灰为筑路原料,采用二灰土为基层,组成水硬性
慢凝材料结构,适应了建筑路段土质水文条件不良和大交通量沥青路面基层的需要。
既改善环境、变废为宝、降低筑路成本,又提高筑路技术标准,增强路面使用年限。
获1983年省科技成果二等奖。
  1985年,省交通科研所研制成功AT阳离子沥青乳化剂,增加乳液稳定性,而所
用原料为工业副产品或下脚料,可节省15-20%沥青用量,在气温不低于5℃或矿料
潮湿情况下,均可施工,成本低,效果好,缩短工期。
  到1985年,山东省干线公路的养护机械全部使用小型拖拉机拖平路面沙土保护
层;石料开采、破碎全部使用空气压缩机和碎石机。干线公路,沥青路面铺筑施工,
全部采用装载机、推土机、挖土机、卷扬机、沥青混凝土拌合机、自卸汽车、压路
机、沥青保温车等,实现了路面施工的全过程机械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