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类 交通运输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64&rec=121&run=13

  山东陆上交通历史悠久。在春秋时期即有可行驶马车的驰道(元代后改称大道)。
古代建桥技术有过光辉的业绩。山东海岸线长,港湾多,登州、莱州在唐朝即是通
往日本、朝鲜的重要口岸。内河除有黄河、运河、小清河等骨干河道外,还有其他
区域性河流及湖泊,纵横交错,形成内河水运网。但古代运输方式均很落后,陆运
长期沿袭人挑、驴驮、马拉,水运主要工具是木帆船。
  1840年后,西方近代交通运输科技传入山东。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出现公
路、铁路、汽车、火车,以及近代海岸港口和机动船舶。但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状
态下,山东交通落后,交通运输事业发展极其缓慢。到1949年,山东公路里程仅有
3100多公里,且大部是原有的大道改建而成,土质路面,狭窄坎坷,少桥缺涵,行
车艰难,客货运输汽车仅有2700余辆;山东境内铁路只有津浦、胶济两条干线,运
行里程885公里;水上运输多数港口仍处于自然状态,缺少码头泊位。
  新中国建立后,交通科技得到迅速发展。建立专业科研机构,实行科研与革新
相结合,有力的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到1985年,公路建设,由土石路逐步改
造为砂石、沥青路面,通车里程发展到3.6万多公里,形成以大中城市为中心、城
乡干支公路相互联接的公路网。铁路建设,新建兰烟、辛泰、兖石、兖菏等线路和
津浦、胶济复线,全省铁路运营里程达1987公里;机车车辆制修由只能修理蒸汽机
车发展到自行设计研制生产内燃机车和各种专用车辆。铁路、公路桥梁建筑技术发
展迅速,1982年建成的济南黄河公路大桥,标志着山东建桥技术已达到先进水平。
水上交通,港口建设由建国前多数为自然岸坡,发展为大中小相结合的近代港口群,
几经扩建的青岛、烟台海港和新建石臼现代化煤炭转运港,成为省内骨干港口。海
上和内河航运船只,淘汰了木帆船,发展了机动船舶。此外,航空运输也有了较大
的发展。
  到1985年底,全省交通系统共有科技人员9270人,其中高级职称797人,中级
职称2466人。有山东省交通科研所、济南铁路局科研所和青岛四方车辆研究所等科
研机构。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的科技成果98项,其中国家级27项,部、省级71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