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辑 电力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64&rec=110&run=13

  自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德国人侵占青岛时用两台“西门子”36.8千瓦的移
动式燃油引擎发电机发电开始,到1949年,除青岛四方电厂技术力量较强、设备技
术状况较好能满发外,其余电厂设备年久失修,均不能满出力运行,全省13万多千
瓦的发电设备年发电量仅约2.1亿千瓦小时。各电厂孤立运行,通过33千伏安以下
输电线路给用户供电。
  新中国建立后,随着山东电业建设的迅速发展,电力科技水平不断提高。1953
年,济南电业局成立电气实验室。1954年和1958年,先后建立山东省电力试验研究
所和山东省电力设计院。50年代末,建成自神头电厂至济南南郊变电站全长110.7
公里的山东第一条110千伏输电线路,形成跨地市的鲁中电网。山东第一台高温高
压2.5万千瓦机组在济南黄台电厂投产,并研制成功防污闪涂料,开始采用带电作
业技术。
  60年代,山东电业在粉煤灰利用、节能技术、解决锅炉尾部堵灰、腐蚀技术以
及带电作业技术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
  70年代,山东电力科技已具有各种无损检测手段和国内先进水平的测试技术,
并提高了现场修复技术。1973年建成山东第一条220千伏的输电线路(莱芜发电厂至
淄博魏家庄变电站),1975年潍坊、青岛地区电网通过220千伏输电线路与鲁中电网
联网形成山东统一电网。1978年建成了当时全国最大的潮汐电站白沙口潮汐电站。
“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新设备质量差,又违反科学,盲目采用边缘政策,超出
力运行,致使青岛电厂等5台发电机共7.4万千瓦烧毁。
  1979-1981年,枣庄、临沂、烟台电网也通过220千伏线路并入山东电网,1982
年建成蓬莱到长岛的山东第一条35千伏海底电缆,至此,山东电网覆盖全省。“六
五”期间,山东新建电厂继续向高参数、大容量发展。第一个采用亚临界蒸汽参数
的邹县电厂,首台30万千瓦汽轮发电机组和1000吨/时再热锅炉,于1985年底正式
投产。1984年,石横发电厂一号30万千瓦机组开工,这是国内首次引进国外火电设
备制造技术和电厂设计技术的国家重点项目,于1987年6月投产,其技术水平达到
了80年代初国际水平。到1985年底,全省电力系统共有科技人员5968人,其中高级
职称24人,中级职称1081人。获得部省级以上科技成果(进步)奖71项,其中国家级
18项、部省级53项。全省发电设备装机总容量458万多千瓦,比1949年增加近35倍,
在全国位居第四位。1985年发电量达到262亿千瓦小时,相当于1949年的120多倍,
在全国位居第三位。发电设备的平均利用小时数已经从1949年的1952小时增至6771
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