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古代度量衡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61&rec=31&run=13

〖古代〗〖建国前〗〖度量衡〗〖器具〗〖春秋〗〖栗氏量〗
〖鲁班尺〗
早在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就日益重视度量衡制度的建立。从传世的“右伯君铜权”,
以及在齐国故都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出土的许多陶量和铜量(图1~2),可以
看出战国时期的齐国单位衡量和容积已相对稳定。

〖古代〗〖度量衡〗〖器具〗〖公区陶量〗〖战国〗〖照片〗
图1公区陶量(附铭文拓片)战国、齐
高17cm,口径20.5cm,容4847ml
收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古代〗〖度量衡〗〖器具〗〖照片〗〖右里铜量〗〖战国〗
图2右里铜量(附铭文拓片)战国、齐
全长24.4cm,高9.4cm,口径13.2cm,容1025ml
收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齐人所著《考工记》,是记述有关百工之事的科学技术著作,它记载了车舆、宫室、
兵器以及礼乐诸器的制做技术,同时详细记录了齐国标准量器--栗氏量的技术条件:
“栗氏为量,改煎金锡则不耗;不耗然后权之,权之然后准之;准之然后量之。量之
以釜,深尺,内方尺而圜其外,其实一釜;其臀一寸,其实一豆;其耳三寸,其实一
升;重一钧。其声中黄锺之宫,概而不税。其铭曰:‘时文思索,允臻其极,嘉量既
成,以观四国,永启厥后,兹器维则’”。这种栗氏量把度、量、衡三个单位量集中
在一个标准器上,这对促进全国度量衡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历史作用。
春秋未期,鲁国著名建筑工匠公输班(通称鲁班)总结前人经验,结合自己的实践
,创造了一种度器,后人称之为“鲁班尺”,这种鲁班尺逐渐推而广之,并且历代相
传,享有“万家不差毫厘”之誉。
《左传·昭公三年》记载:“……齐其为陈氏矣。公弃其民而归于陈氏。齐旧四
量,豆、区、釜、钟。四升为豆,各自其四,以登于釜,釜十则钟。陈氏三量,皆登
一焉,钟乃大矣。以家量贷,而以公量收之。民人痛疾而或懊休之,其爱之如父母,
而归之如流水”。春秋晚期的齐国,“公量”与“家量”并存,公量小,家量大。陈
氏(见《史论·田敬仲完世家》)在夺取了齐国的政权之后,便开始对旧齐量制进行改
革,把容积单位由四进位改为五进位,并制发了标准器,以期量制日趋统一。1957年
在山东胶县灵山卫出土的“子禾子铜釜”、“陈纯铜釜”、“左关铜钅和”(图
3~5)就是这一史实的物证。

〖古代〗〖度量衡〗〖器具〗〖照片〗〖子禾子铜釜〗〖战国〗
图3子禾子铜釜(附铭文拓片)战国、齐
高38.5cm,口径22.3cm,腹径31.8cm,底径19cm,
容20460ml(1升合今容量205ml)
1957年出土于山东胶县灵山卫
收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古代〗〖度量衡〗〖器具〗〖陈纯铜釜〗〖战国〗〖照片〗
图4陈纯铜釜(附铭文拓片)战国、齐
高39cm,口径23cm,腹径32.6cm,底径18cm,
容20580ml(1升合今容量206ml)
1957年出土于山东胶县灵山卫
收藏:上海博物馆

〖古代〗〖度量衡〗〖器具〗〖左关铜 〗〖战国〗〖照片〗
图5左关铜 (附铭文拓片)战国、齐
高10.8cm,口径19.4cm(流长不计),
容2070ml(1升合今容量207ml)
1957年出土于山东胶县灵山卫
收藏:上海博物馆

〖古代〗〖秦朝〗〖度量衡〗〖校验〗〖制度〗〖器具〗〖统一〗
秦兼并天下诸侯,生产力有了进一步发展,商品交换日益扩大。公元前221年,
秦始皇在实现了全国统一以后,为建立并巩固其中央集权统治,“分天下为三十六
郡……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金人十二,各重千石,置廷宫中,一法度衡
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见《史记·秦始皇本纪》),并专门颁布了统一度量
衡的诏书:“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
绾,法度量衡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与此同时,还制发了一大批度量衡标准
器,近代在全国各地出土的秦权、秦量达四五十件,大都铭刻着上述诏文。1950年
和1963年先后在山东邹县出土的秦量(图6)以及在山东文登出土的秦权(图7),便是
其中的一部分。

〖古代〗〖度量衡〗〖器具〗〖照片〗〖陶斗〗〖秦朝〗
图6陶斗秦
高9.2cm,口径20.5cm,底径17.7cm,容积1000ml
器壁有秦诏铭文
1963年出土于山东邹县纪王城
收藏:山东省博物馆

〖古代〗〖度量衡〗〖器具〗〖始皇诏铁石权〗〖秦朝〗
图7始皇诏铁石权(附铭文拓片)秦
高19.4cm,底径25cm,重32257g(1斤合今重量268.8g)
1973年出土于山东文登苘山
收藏:文登县文化馆
秦不仅制发了标准器,还规定了校验制度:“仲春、仲秋之月,日夜分,则一
度量,平权衡,正钧石,齐斗甬”(见《吕氏春秋》),以此求得统一。从出土的秦
代铜权、铁权上可以看到当年检定校量时修凿的痕迹,有的还在底部留有增减重量
的槽穴。在秦简《效律》中还详细规定了允差范围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罚规。
秦二十八年,始皇东巡,在山东琅琊台刻石有“器械一量”四字,记载了秦始皇
在全国统一度量衡的功绩。

〖度量衡〗〖制度〗〖秦朝〗〖换算〗〖汉朝〗〖清朝〗
《汉书·律历志》记载秦代的度量衡制度为:
度制(五度)1引=10丈=100尺=1000寸=10000分;
量制(五量)1斛=10斗=100升=1000合=2000龠;
衡制(五衡)1石=4钧,1钧=30斤,1斤=16两,1两=24铢。
将秦制换算成现代计量单位:
1尺≈23.2cm
1升≈200ml
1斤≈256g
汉承秦制。从1956年以来在山东掖县(今莱州市)、东平、济宁、曲阜等地出土的
许多汉代度器和量器(图8~10),其单位量同秦代基本一致。

〖古代〗〖度量衡〗〖器具〗〖铜斛〗〖东汉〗〖照片〗
图8铜斛东汉
高24.3cm,口径36cm,容20440ml
(1升合今容量204ml)
1968年出土于山东济宁
收藏:山东省博物馆
秦汉以后,历代度量衡基本上都沿用秦制,不过从南北朝开始,单位量呈不断增长的
趋势。
清代的度量衡制度是营造尺库平制。营造尺主要用于建筑工程,库平主要用于国
库收支。所谓一营造尺是以纵累百黍之长来确定的,并以此导出容量和重量。
将营造尺库平制换算成现代计量单位:
1营造尺≈32cm
1漕斛升≈1.04l
1库平两≈37.301g

〖古代〗〖度量衡〗〖器具〗〖鎏金铜尺〗〖东汉〗〖照片〗
图9鎏金铜尺(附摹本)东汉
长23.6cm,宽2.2cm,厚0.3cm
(1尺合今长度23.6cm)
1956年出土于山东掖县坊北村东汉墓
收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器具〗〖古代〗〖度量衡〗〖铜圭表尺〗〖东汉〗〖照片〗
图10铜圭表尺东汉
长34.5cm,宽2.8cm,厚1.4cm(1尺合今长度23.17cm)
1958年出土于山东东平王陵山
收藏:山东省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