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调查与研究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6&rec=68&run=13

  对山东地质构造现象的观察和记述,大致可追溯至宋朝。北宋沈括在他的《梦
溪笔谈》中,通过运用历史地理学方法,研究黄河的淤积速度,认识到沉积盆地的
淤积作用。作为一种构造地质作用的地震,早为人们所认识。历史上发生的地震,
史料多有记载。在《郯城县志》中,对1668年(清康熙七年)郯城大地震(8.5级)
中地陷、喷沙、冒水、地裂等现象就有生动记述。
  山东是国内构造地质研究最早的地区之一。最早的一批外国地质调查者中,影
响较大的有李希霍芬、维里士、布莱克韦尔德及小腾文次郎等。李希霍芬于1869年
第一个发现和描述了山东的重要断裂——潍河断裂(即沂沭断裂),并以此断裂为
界,将山东分为东西两个地质和山岳不同的部分,表示在他编制的地质图上。维里
士于1903年调查了山东西部,对山东地质构造有较多论述。
  民国初期,谭锡畴在对山东东西部作了较详细的考察之后,于1924年主编出版
了中国第一幅1: 100万地质图——《北京济南幅》及说明书。在调查中,他对山
东地质构造作了较详细的观察,对鲁西主要断裂几乎都有记述。
  新中国诞生后,地质部九○二、九○四队于1957-1960年即对华北平原及山东
地区进行了航空磁测和放射性测量,确定了郯城~庐江断裂带的准确位置及其展布。
合肥工业大学徐嘉炜等人自1957年以后,对郯庐断裂带南段进行了持续20余年的深
入系统研究,在《中朝陆台东南部分及其边缘地质构造初步分析》一文中,对命名
为“安江山断裂”(即安徽~江西~山东断裂)进行了探讨,从三个方面论证了这
一巨大深断裂的客观存在;同年,又在《皖苏鲁北北东向深断裂带》一文中,从该
断裂对地质构造单元划分、沉积作用、岩浆活动、新构造运动以及近代对地震的控
制作用等诸方面进行了专门论述,是最早系统研究郯庐断裂带的专题论文。1963年,
北京地质学院强祖基等人依据1 :20万区测成果,撰写出《沂沭断裂带地质构造及
其形成机理的一些问题》一文,这是最早关于沂沭断裂带的专题研究文献。此后,
国家地震局、省地震局、中国地质科学院、省地质局以及各有关地质院校和国内知
名地质学家运用各种理论、综合探测手段,对沂沭深断裂带相继开展了深入探讨和
研究。
  50年代以后,地质部、石油部在鲁西北和鲁东南开展石油普查、详查工作,积
累了大量的地质、地球物理资料,揭示了山东平原区的构造面貌。同时,山东煤炭
系统对鲁西南一带诸煤田进行了详查与开发,编制了大比例尺煤田地质图,把煤田
地质构造研究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1958-1961年,山东地质局和北京、长春地质学院共同开展了1:20万区测。
1963-1968年,山东地质局八○五队在长春地质学院工作的基础上,修测出版了1 :
 20万鲁东地区地质图,并完成1:5万泰安幅地质测量及编图工作。70年代以后,
省地质局继续开展了1:20万修测和大比例尺地质调查。省地质局地质综合研究队
自1973年建队以后,开展了全省区域地质构造综合研究,并与兄弟部门和单位协作,
全面系统地汇集山东多年来取得的大量地质资料,先后编制出版了《山东省地质图》
及说明书(1:50万,1975)、《山东省构造体系图》及说明书(1:50万,1979)、
《山东省构造体系与地震震中分布规律图》及说明书(1:50万,1980)、《山东
省前晚第三纪基岩地质图》及说明书(1:50万,1980)。
  1986年,曹国权等综合以往大量地质资料,结合野外实地考察,建立了“鲁西
土门群沉积以前地质事件表”,对鲁西地壳演化作了探讨,提出泰山群(指山草峪
组、雁岭关组)形成之后的鲁西构造活动模式。以后,曹国权又在一些研究文章中,
将山东划分为鲁西稳定区(以泰山群为基底)和鲁东活动带;并将郯庐断裂以西地
壳演化分为3个阶段8个旋回。
  与此同时,省地矿局和有关部门加强了对各矿田及矿带构造地质的研究,对重
要的矿田、矿带进行了较大比例尺地质填图与专题研究。如省地矿局第六地质队对
招远金矿带的研究,第七地质队对蒙阴金刚石矿带的研究,第一地质队对莱芜一带
铁矿矿田构造的研究等。
  国内知名地质学家翁文灏、李四光、黄汲清、张文佑、陈国达等对山东地质构
造也多有研究和论述。此外,还有些地质学家运用地质力学的观点对山东构造进行
了研究。刘国昌等人于1949年在《山东莱新地区之地质构造》一文中,对鲁西旋卷
构造作了论述,提出“多字型”构造、“莱芜弧”的看法;1973年,又提出鲁西“
马蹄型”旋卷构造的认识,认为它的形成与沂沭断裂带、聊考断裂带的活动有关。
乐光禹在《山东山字型构造体系的厘定及其意义》一文中,认为在山东境内存在两
个巨型“山字型”构造体系,即基底山字型和盖层山字型,并进行了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