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群调查与研究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6&rec=6&run=13

  1869、1871年,李希霍芬在泰山、新泰、章丘一带进行地质考察时,对泰山一
带的片麻岩作过简单的岩性描述,在其《中国》(1882年)一书中称之为“泰山系”
。1903年,美国地质学家维里士(B·Willis)、布莱克威尔德(E·Black-welder)
受美国卡内其研究所委托,在泰安、张夏一带作地质调查时,对泰山游览区一些典
型岩石作了描述,在其《中国研究》(1907年)一书中,把泰山一带的变质岩命名
为“泰山杂岩”,认为它主要由火成岩变质而成,属于太古界,比五台系老。1936
年,冯景兰、王植依据对泰山一带变质岩系的研究,将泰山杂岩由老到新划分为南
天门注入片麻岩、玉皇顶花岗片麻岩、二虎庙片麻状花岗岩和红门基性侵入岩。
1941-1943年,日本人富田达由济南经泰安桃科至泰山进行了路线观察,将泰山一
带的前寒武纪变质岩类划分为4个岩浆旋回,认为这一带没有沉积变质岩类存在。
1959年,德国人舒勒(Schuller·A)等对泰山杂岩研究的结果,认为它是泰山造
山旋回的产物,又被五台山造山旋回的苏长岩、闪长岩和后期的桃科花岗岩侵入。
  1958-1961年,北京地质学院在山东中西部开展1:20万区测时,把鲁西地区的
变质岩系命名为泰山群,认为它是一套复杂的类地槽型沉积及火山建造变质产物,
至少经过两次大的岩浆旋回及混合岩化作用,时代属于太古代,自下而上划分为万
山庄组、太平顶组、雁岭关组和山草峪组4个组。这个划分一直沿用至今。1962-
1965年,省地质局八○五队在泰山主峰周围进行了1:5万地质测量,将该区变质岩
类由老到新划分为5个岩组:望府山岩组、笤帚峪岩组、唐家庄岩组、孟家庄岩组
和冯家庄岩组。1962-1964年,应思淮等3次赴泰山进行研究,并于1980年出版了《
泰山杂岩》一书。1963-1964年,程裕淇等在新泰雁翎关一带开展了专题研究,于
1977年发表了《山东新泰雁翎关一带泰山群变质岩系的初步研究》;1982年又出版
了《山东太古代雁翎关变质火山——沉积岩》一书,提出泰山群生成于距今2450-
2500百万年前的岛弧前缘海槽中,旨定了雁翎关组是一个变质基性火山-沉积岩系;
同时命名了“任家庄组”,置于雁翎关组之下。1981-1982年,省地质局第一地质
大队在新泰、沂源和泰安等地,对变质岩系及其含矿性进行了调查与研究,认为雁
翎关组、山草峪组属于太古代绿岩带。1984年,亓润章将泰山群万山庄组、太平顶
组两个组合并称之为“混合杂岩”,划归下亚群;将雁翎关组、山草峪组划归上亚
群。1986年,山东省地质矿产局区域地质调查队(简称省地矿局区调队,下同)在
《鲁西地区泰山群专题研究报告》中,对泰山群重新厘定为太平顶组是英云闪长岩
及斜长角闪岩脉,并叠加有韧性剪切带;任家庄组是高度混合岩化岩石,暂不作地
层;把山草峪组之上的角闪质岩带(黑云变粒岩、浅粒岩-变质砾岩)另建柳杭组,
属中基性-中酸性火山-碎屑沉积建造,同位素年龄值2595百万年,划归泰山群,时
代属晚太古代。省地质局第一地质大队在1:5万徂徕、东王庄等幅区测成果中,把
雁翎关组、山草峪组和柳杭组均划为泰山群上亚群,又在泰安化马湾一带雁翎关组
之下建化马湾组(尚有争议),属泰山群下亚群,推测与雁翎关组为不整合接触关
系,总厚898米。1986年,曹国权等人在《鲁西山区土门群沉积以前地质事件初议》
一文中,提出表壳岩(Crustal)概念,代表泰山群以前的地壳部分,而泰山群就
是沉积在这个表壳之上的火山沉积岩系;认为万山庄组、太平顶组岩浆性很强,不
能再划入地层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