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西隆起区调查与研究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6&rec=54&run=13

  鲁西隆起区 下第三系十分发育。历来研究者颇多,各家对地层划分也不尽相
同。鲁西下第三系有官庄组、五图组和大汶口组;另外,还建立了成武组、柘沟组
和卞桥组等,并认为成武组、卞桥组属于或部分属于古新世。
  (1)官庄组和大汶口组 1923年,谭锡畴和瑞典学者、农商部矿业顾问安特
生(J·G·Andersson)赴蒙阴、新泰、莱芜等地调查时,将新泰官庄附近一套红
色砂岩命名为官庄系(或红色松砂岩层)。其中所产腹足类、哺乳动物化石,经葛
利普、周赞衡鉴定,划归始新统。 1934年,杨钟键、卞美年至莱芜、新泰、泗水
等地考察新生代地质时,提出官庄系中下部应为始新世。1958-1961年,北京地质
学院从岩石地层学的角度测制了蒙阴常路东下庄、平邑铜石小卞桥西、莱芜口镇茅
茨南山、口镇地区下水河-三山庄等地剖面,采集了部分化石,对这套地层进行了
研究,将官庄系改为官庄组。1959年,山东煤炭管理局一二一队在大汶口西部工作
时,将揭示出的一套含膏地层命名为大汶口组,置于官庄组之上,时代属渐新世-
始新世。1962年,地质部石油地质局综合研究队对蒙阴、莱芜、大汶口、临朐及五
图等地中、新生界,进行生物地层学专题研究时,把蒙阴地区的下第三系称为官庄
统,自下而上划分为常路组、官庄组、朱家沟组,时代暂归属始新世-渐新世;将
临朐地区的五图组改称官庄统,自下而上划分为朱壁店组、李家崖组和席家洼组,
时代为始新世-渐新世;同时,认为汶口盆地的大位口组与官庄组可能是同层相变,
并非上下层位关系。 1965年,省地质局第一地质队提出该区官庄组仅发育中、下
部,时代为始新世-渐新世。1974年,华东石油学院认为本区下第三系有两套地层:
一为官庄组,分布在蒙阴等地,时代为早中始新世;一为这口组,分布在汶口盆地,
时代划归晚始新世-渐新世。两套地层为上下层位关系,并认为汶口组底部砾岩层
与官庄组上段砾岩层特征相似,有可能属同一构造期产物;同时推测,在它们之间
可能还有一套地层。1976年,《山东区域地层表》把官庄组划分为一、二段,大汶
口组置于官庄组二段之上。 1979、1982年,省地质局地质综合研究队、地质部第
三地质大队提出汶口地区的下第三系与蒙阴官庄组为同期异相,应统称官庄组。
1980年以后,化工部化学矿山地质研究所徐宝政等对鲁西南下第三系进行了生物地
层、沉积盆地及成膏盐条件、岩相古地理等诸方面的研究,认为在山东平邑卞桥地
区存在一套比官庄组老的地层,命名为卞桥组,时代属古新世;其上为官庄组,时
代为始新世。汶口组与官庄组不是同期异相产物,他把汶口组置于官庄组之上,其
下部砾岩与官庄组上段砾岩相当。在肥城、汶口、汶东、拳铺、汶上、宁阳、泗水、
曲阜等盆地中均发育大汶口组。又指出,在卞桥组一段,官庄组中、下段,汶口组
二段,山东有过海侵。1982年,周明镇等研究了采自山东新泰西周村官庄组中部的
一些哺乳动物化石,称其为新泰动物群,认为时代似应为中始新世早期。是年,李
经荣对蒙阴骑路官庄和平邑卞桥地区的官庄组一、二段孢粉化石进行了研究,认为
官一段属古新世,官二段为古新世-早始新世。
  (2)五图组 1923年谭锡畴最早报道了这套地层,其中夹煤层与侏罗纪坊子
系相当,称中生代煤系。1960年,山东煤炭管理局地质勘探局一二一队在五图勘探
煤矿时,将这套地层命名为五图组,时代为始新世-渐新世。1961年,杨钟键描述
了五图组中的蜥蜴化石,时代暂定为晚始新世-早渐新世。同年,北京地质学院将
五图组划分为4段,并和官庄组对比;地质部一普将五图地区的下第三系,自上而
下划分为小楼组、五图统,时代定为早第三纪。1965年,周明镇、李传葵研究了产
于五图组的原始貘形类化石,并与北美下始新统的标准属对比,认为产于五图组上
部的五图始祖貘和犀,时代为早始新世中晚期,产于其下的五图昌乐蜥则确定为晚
始新世或早渐新世。 1980年,贾克让从侧重含煤层的划分上对昌乐、临朐一带第
三纪地层进行了划分对比,根据煤层组合,将五图组划分为5段,时代属始新世。
1983年,李云通研究了五图组上段的下部和中段上部的腹足类;特别是于1981年在
五图组上部找到见于早始新世的冠齿兽属一个新种后,认为其中上部应为始新世早
期。
  鲁西地区上第三系不甚发育。自下而上发育有牛山组、山旺组、尧山组和巴漏
河组。
  (1)牛山组 1959年,省地质局鲁中二队在临朐地区牛山一带普查油页岩时,
曾述及该地的一套玄武岩。 1960年,北京地质学院区测队将山旺组上下玄武岩层,
分别称为上玄武岩组和下玄武岩组。1976年《山东省区域地层表》将山旺组之下的
一套玄武岩称牛山组,其上的一套玄武岩则称尧山组。
  (2)山旺组 该组因其保存有精美良好又极为丰富的动植物化石而闻名中外,
向有“古代动植物园”、“化石宝库”、“万卷书”等美誉。鸟化石保存有毛,蛙
化石有皮,植物化石还保存有花等,举世罕见。1926年,松本彦七郎最早报道了山
旺化石,然而系统研究、发掘山旺化石的要首推杨钟键。1936年,杨钟键命名这套
地层为山旺系,分为上下两部分。以后,阮维周等一些学者对山旺组的动植物、地
质构造等都作过某一方面的研究和报道。新中国成立以后,对山旺组开展了一系列
综合性研究,国内众多的古动植物、微体古生物专家学者纷至沓来,对山旺动植物
化石进行了大量描述和系统研究,找到了大量的、多门类的、极其珍贵的动植物化
石。此外,1980年叶素娟、方大钧等进行了古地磁测试,1982年王慧芬等对山旺组
中部的玄武岩作了同位素年龄研究。
  (3)尧山组 1960年省地质厅磷矿队建立该组。1960、1962年,地质部一普
和石油局综合研究队称之谓牛山组。1966年,地质部在编制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地
质图集时,改称尧山组。1978年,吴文裕根据玄武质砂砾岩中产中新世化石,认为
尧山组属山旺组一部分,称山旺组上部。
  (4)巴漏河组 1912年,日本人小川琢治在章丘朱家务村(即今朱各务村)
附近淡水灰岩中,发现新第三纪哺乳类动物牙齿化石,于是命名该层为瓜漏河组。
 1978年,蒋忠信、吴文裕在该层找到大量三趾马等动物化石,首次确立了山东上
新世三趾马动物群,并将此地层命名为八漏河组,时代属上新世。 1980年,李道
高、郭永盛等进一步研究了化石层,认为时代可能属上新世的较早时期,并依据地
名改称为巴漏河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