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陶系调查与研究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6&rec=33&run=13

  1869年,李希霍芬把以石灰岩为主的奥陶纪地层误认为石炭系,称其为“
Kohlenkalkstein”,即炭质石灰岩(coal1imestone)。1902年,洛伦兹在济南南
部石灰岩中发现奥陶纪化石后,遂认为属奥陶纪,并于1906年著文论及。1907年,
维里士、布莱克韦尔德将李希霍芬所称之“震旦系”划分为3层,即馒头层(馒头
页岩)、九龙群和济南层(济南灰岩)。他们把济南灰岩归于奥陶纪,指出其广泛
出露于鲁中地区,并对张夏、新泰和博山等地的济南灰岩进行了观察和对比。此后,
德国古生物学家弗里奇(1911)、美国古生物学家葛利普(A·W·Grabau)和孙云
铸(1922)等人对采自济南、章丘、博山、益都、新泰和莱芜等地的头足类、层孔
虫化石进行了鉴定和描述。维里士等所创名的济南灰岩,直到1956年《中国区域地
层表》中仍在使用。1958-1961年,北京地质学院区测时,始将鲁西下奥陶统称为
冶里-亮甲山组;中奥陶统称为马家沟组,并划分为3个段。这个划分方案奠定了山
东奥陶系的研究基础。1961-1963年,省地质局八○五队在部分地区进行1:20万和
1:5万区测时,又将马家沟组分为6段。1975年,陈均远、邹西平对山东奥陶系详
细研究后,发表了《山东奥陶纪地层及黄河区、甘青藏区奥陶系新认识》一文。新
建了纸坊庄组、北庵庄组、阁庄组和八陡组4个地层单位,厘定了下、中奥陶统的
界线,并首次建立了6个头足类化石带。《华东地区区域地层表》山东分册采用了
这一划分方案。1980年,冯增昭坚持山东、河北及山西地区的奥陶系,在岩性和沉
积相上三分明显,原来3组6段或3组8段的划分是可行的,并于1986年用碳酸岩岩石
学新理论,对华北地台东部早奥陶世岩相古地理进行了探索性研究,绘出了该地区
1:200万冶里期和亮甲山期岩相古地理图。同年,省地质局地质综合研究队在《山
东省前晚第三纪基岩地质图》中,仍将奥陶系划分为下统冶里-亮甲山组和中统马
家沟组。1984年,陈均远等在新泰汶南测制了奥陶纪环境地层剖面,新划分的奥陶
系组间界线与山东各地质队早先采用的3组(8个岩性段)之界线相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