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类型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6&rec=148&run=13

  该区地下水4个类型均有分布,尤以碳酸盐岩类裂隙岩溶水最发育,其次为松
散岩类孔隙水。
  (1)碳酸盐岩类裂隙岩溶水 根据碳酸盐岩(灰岩)在地层中所占比例及其
裂隙、岩溶发育特征,又划分为碳酸盐岩裂隙岩溶水和碳酸盐岩夹碎屑岩类岩溶裂
隙水两个亚类。
  碳酸盐岩裂隙岩溶水含水层,由上寒武统凤山组至中奥陶统灰岩、白云质灰岩、
泥质灰岩等组成,地下水赋存于灰岩的裂隙及溶洞中。由于裂隙、岩溶发育具有不
均匀性和各向异性,故富水性复杂而不均匀,钻孔出水量可相差几倍至上百倍。
  低山丘陵区灰岩裸露,裂隙岩溶发育较差,富水性弱-中等,单井出水量一般
100~500立方米/日。以单斜产状分布于各断块凸起的南侧,在地形较高的补给区,
地下水埋藏较深,一般10~15米,部分地区大于50米,而淄博东部则大于100米。
因水位深埋、富水性差而成为缺水山区。
  山前及山间盆地中部,灰岩大多隐伏于地下,上覆第四系、第三系,部分地区
为石炭系。裂隙岩溶较发育,有利于岩溶水的储存,地下水承压,水位埋藏浅(1
~10米),局部形成自流,并有许多大泉、名泉出露,成为北方岩溶特征之一。该
地带水量丰富,富水性强-极强,单井出水量多大于1000立方米/日,大者可达万
立方米/日以上。已发现的济南、明水、淄博大武、临朐老龙湾、莱芜郭娘泉、泗
水泉林、枣庄十里泉等59个岩溶水富水地段,成为山东省重要大型供水水源。根据
大武地区勘探资料,岩溶发育在地面下70~150米、180~280米两段,上段岩溶最
为发育,主要发育有蜂窝状、网格状溶孔,直径0.5~5厘米,孔内无充填物,相
互连通,溶洞洞径0.5~2.6米,一般1米左右,裂隙宽度0.5~3厘米,在大武-
辛店-南仇地段岩溶发育最好,富水性很强,单井出水量大于5000立方米/日。
  碳酸盐岩夹碎屑岩类岩溶裂隙水含水层由震旦系土门组、下奥陶统至上寒武统
长山组组成,主要岩性为薄-中厚层灰岩、泥质灰岩及页岩。裂隙、岩溶发育程度
及富水性均不及碳酸盐岩含水岩组。地下水的埋藏与富水性随地貌、岩性、构造等
条件的变化而具有较大差异,一般富水性较弱,单井出水量小于500立方米/日。
岩溶、裂隙多沿不同岩性界面及构造带附近发育,在构造及地貌条件有利部位,常
有泉水出露。如历城积米峪泉,泉水自断层南侧张夏组灰岩与徐庄组灰岩、页岩接
触面流出,流量为200立方米/日(照片2-1)。如新泰东高平泉,出露于沟坳底部
馒头组下部矽质灰岩中,流量为603.3立方米/日。张夏组及馒头组厚层灰岩及矽
质灰岩裸露地表时,往往水位很深,水量小,成为有名的青石山缺水山区。泰安、
临沂等中低山地区,建国前有数十个县几十万人缺少生活用水,遇旱年,吃无粮,
喝无水,苦不堪言。解放后,许多缺水山区生活及灌溉用水仍很困难。从1967年开
始,水文地质人员组成抗旱找水小组,为山区群众寻找了大量的地下水源,在下寒
武统馒头组底部矽质灰岩、中寒武统张夏灰岩中都打出了好井。平阴西南洪范池际
村一带,处于李沟岩脉以南,张夏组灰岩中、上段大部出露地表,下段及徐庄组灰
岩皆隐伏于地下,西、东、南三面为地表水及地下水的天然分水岭,北东为李沟阻
水岩脉,由于灰岩产状平缓,厚度及分布范围较大,徐庄组页岩隔水,有一定的渗
入补给范围,使该区成为一个比较独立的水文地质单元。其排泄点为5处泉群,其
中最大泉群为书院泉,流量达8373立方米/日。
  (2)松散岩类孔隙水 分布于山间盆地、谷地、山间河谷平原及山坡坡麓地
带,含水层沿河流两侧呈带状分布,第四系沉积物较薄,多为双层结构,地下水埋
藏浅,为潜水或微承压水。莱芜盆地汶河、汇河沿岸,含水层为中粗砂夹卵砾石,
厚5-15米。自河床向两侧变薄,除河床直接裸露外,皆覆盖一定厚度的粘质砂土或
砂质粘土。地下水微承压,富水性好,单井出水量一般1000~3000立方米/日。临
沂谷地及其西南部山前冲洪积平原,主要含水层为冲洪积砂砾石层,含水层总厚5
~15米,一般为单层,局部为多层结构,地下水位埋深1~3米,单井出水量可达
1000~3000立方米/日。
  山前、山麓及山间河谷边缘地带,分布有坡积-洪积及残积-坡积层,含水层发
育不均匀,地下水主要储存在砂质粘土夹砂砾石层中,多伏于黄土状粘质砂土之下,
含水层多呈薄透镜体,富水性弱,单井出水量小于500立方米/日。坡积层厚度一
般小于5米,含水砂层不发育,含水极微。
  (3)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 含水岩组岩性不同,地下水类型亦不同。分为两
个亚类,即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和碎屑岩夹碳酸盐岩层间岩溶裂隙水。
  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含水层,由二叠系、佛罗系、白垩系王氏组及第三系官庄
组组成,页岩、砂岩、砂砾石等风化裂隙或构造裂隙含水,富水性同岩层裂隙发育
程度、胶结物质及胶结程度有关,并与地貌及构造密切相关。主要分布在楼德-新
泰-蒙阴单斜、泗水-平邑单斜北部,临朐、沂源、莱芜等断陷盆地,淄博向斜盆地
以及沂沭断裂带内。含水岩组裂隙、孔隙一般不发育,含水性弱,单井出水量小于
100立方米/日。淄博向斜盆地的二叠系奎山砂岩富水性较好,单井出水量100-
1000立方米/日,并在淄川至东城一线形成自流水区。诸城、胶州一带的王氏组二
段砂岩、砾岩孔隙裂隙发育,中部夹有泥灰岩,受构造影响,富水性增强,单井出
水量为100~1000立方米/日。
  碎屑岩夹碳酸盐岩层间岩溶裂隙水含水层,由石炭系砂岩、页岩夹4~14层灰
岩组成。其中以中石炭统徐家庄灰岩及草埠沟灰岩较厚,可达10米左右,地表出露
较少,砂页岩裂隙不发育,灰岩上、下有页岩为隔水层,补给条件差,一般情况下
含水微弱。如地处新泰单斜的新汶煤田,石炭系大部隐伏于第三系或第四系之下,
顶板埋深多大于200米,上下岩组水力联系较差,地下水补给来源不足。
  (4)基岩裂隙水 分布于泰山群变质岩及各类岩浆岩的风化带中。泰山、徂
徕山、新甫山、鲁山、蒙山、沂山、尼山等山地,风化带厚10~20米,富水性极不
均匀。在构造及地貌条件适宜处,常形成季节性下降泉,富水性明显受季节控制。
在切割较深的中低山区,地形变化较大,风化裂隙发育不均,富水性弱。在地形平
缓的低山区,汇水条件较好,风化带略厚,在较宽的沟谷处,水量增大。
  上第三系及白垩系青山组玄武岩、安山岩、粗面岩及火山碎屑岩等,在泰安、
莱芜西桥沟、临沂、莒南北、高密西部沂沭断裂带、昌乐以南、沂水等地小面积出
露,裂隙发育细微,补给条件差,富水性极弱,无供水意义。在潍坊南部、临朐东
北及沂沭断裂带安丘南部、沂水圈里分布的玄武岩,柱状节理发育,具气孔状构造,
呈蜂窝状,风化后连通性好,有利于地下水赋存,在沟坳处多以泉形式出现,水量
为百立方米/日左右。局部地形低洼,补给来源较好时,富水性可增大至几百立方
米/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