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6&rec=1&run=13

  山东省地处东亚大陆边缘、中朝准地台东南隅,成矿地质条件优越,矿产丰富。
自汉朝至民国初年,历代史志记载的矿种达50余种。山东不仅矿藏丰富,而且开发
历史悠久,在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遗址中,就发现有用各种岩石、硬矿物为材料
制作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品和装饰品。
  随着矿业的兴起与发展,人们逐渐积累了一些矿产知识。至春秋时期,人们已
掌握了许多关于矿床分布以及如何寻找矿藏的知识和经验。最晚在元代时,人们对
地壳升降运动也开始有了一定认识和了解。
  鸦片战争后,许多外国调查者怀着各种目的纷纷涌入山东。德国地理学家李希
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是到山东进行地质矿产调查的第一个外国人。
继之,欧美及日本的许多调查者接踵而至,成为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
的一部分。
  山东近代地质工作始于民国初年。初由省公署实业科管辖,以后隶属关系屡经
变更。民国时期,山东地质工作主要为矿山开发与建设服务,此外每年还组织开展
一些全省性的矿产调查。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十分薄弱,主要由农商部地质研究所及
北平地质调查所派员进行。民国初年,农商部地质研究所师生在泰安、张夏、峄县
一带的地质实习,是首次在山东进行的区域地质调查。之后,北平地质调查所谭锡
畴多次被委派到山东进行地质矿产调查。民国时期,到山东进行地质调查的还有丁
文江、孙云铸、李四光等地质学家。他们的调查、研究工作,对推动山东地质事业
的兴起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谭锡畴在鲁中地区的调查,证明了白垩纪地层在山东
的存在与发育,纠正了以前外国学者的错误结论。他以多次在蒙阴、莱阳等地采掘
到的大量恐龙化石,补充和丰富了民国初年的发现,使山东成为当时中国恐龙化石
最重要的发现地之一。
  日本窥伺齐鲁富饶的矿产资源已久。早在19世纪末,就多次派人到山东调查。
欧战爆发后,日本出兵侵占青岛、济南,并迅速控制了胶济铁路沿线,淄川、坊子、
金岭镇等矿山遂落入日本侵略者手中,从此,日本取代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在日
军侵占山东期间,对山东矿产资源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和掠夺性开采。解放战争时
期,在国民党统治区,只有少数地质学家,如杨钟键、刘严然等到山东作过一些零
星地质调查。在胶东解放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胶东行署成立了采金委员会和北海、
西海专署矿务局,组织群众采矿,并举办地质训练班,组建地质队,开展找矿工作,
有效地支援了解放战争。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山东地质事业在十分薄弱的基础上开始起步。从1952
年起,国家采取大力发展的方针,地质部在山东先后组建了9支地质队;省煤炭、
冶金等工业部门也分别组建地质队。第一个五年计划(简称“一五”,下同)时期,
国家对省地质系统投资达0.07亿元,在全省组织开展了煤、铝土矿、铁及冶金辅
助原料、菱镁矿、金刚石、有色金属矿等矿种的普查与勘探。到1956年,计提交地
质矿产报告212份,相当于解放前数十年的总和。“一五”时期全省组建起20余支
地质队,地质系统职工由200余人迅速发展至3000余人。山东地质事业完全摆脱了
民国时期仅靠少数地质学家开展工作的冷清局面,走上了逐步发展的轨道。
  “二五”时期是山东地质事业进入蓬勃发展的阶段。1958年,山东省地质局成
立,地质队伍进一步发展壮大。年底,地质系统职工6522人,投资0.62亿元(地
质系统,下同),约为“一五”时期的9倍,完成钻探工作量51万余米。在“大跃
进”和“全民大办钢铁运动”中,全省掀起了“全党全民办地质”和群众性找矿高
潮。到1959年,济南、昌潍、临沂等市、地成立了地质局,有的县、乡也组建地质
队,计有170多支,达3000余人;此外,还有地质部直属队和各工业部门的地质队。
至1960年底,仅地质系统的职工就达9221人。
  1961年,党中央提出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省地质厅党委根据地质部全国地质工作会议精神,于1962年对组织机构和地质队规
模作了精简、调整,地质系统除保留7个专业队外,其余压缩合并为4个综合地质大
队,职工减少到4506人。
  “二五”期间,在全省首次组织开展了1:20万区域地质测量;同时加强了能
源、黑色金属矿产的调查。为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对能源资源尤其是石油资源的需要,
石油部、地质部在华北平原(包括鲁西北平原)加快了石油地质普查工作的步伐。
至1961年,在东营打出了华北平原上第一口油井。鲁北平原石油的发现,是山东地
质找矿工作的重大突破。为大力发展钢铁工业,在鲁中、胶东广大地区开展了铁矿
普查,探明了一大批铁矿床,并对苍峄(即苍山、峄城)大型贫铁矿床进行了勘探。
铁矿地质工作取得的成果为山东冶金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63-1965年,为山东地质工作调整时期。国家将地质勘探费投资减少至0.24
亿元,完成钻探工作量仅8万余米。这个时期,山东地质工作的重要成绩之一就是
在金、金刚石找矿工作中取得突破。1957年以后,根据国务院关于发展黄金生产的
指示,山东地质部门始终把金矿列为矿产地质工作的重点优先安排,组织实力比较
强的八○七地质队(1971年改称第六地质队)专门从事金矿地质工作。该队在前人
工作的基础上,通过艰苦探索,于1965年相继发现了三山岛、焦家等破碎带蚀变岩
型金矿床——“焦家式”金矿。新类型金矿的发现,开辟了山东金矿地质工作的新
领域,使探明的金矿储量大幅度增加。
  60年代以前,山东金刚石找矿工作长期局限在对砂矿的普查与评价上,原生矿
普查工作一直没有取得进展。1964年全国第一次金刚石会议之后,直接承担找矿任
务的八○九地质队,借鉴国外经验,以科学态度大胆探索,于1965年8月24日在被
认为片麻岩破碎带的地方找到了国内第一条含金刚石原生矿脉。
  “文化大革命”初期,山东地质工作受到了冲击。但是,广大职工克服重重困
难,努力消除外界消极影响,自觉地坚持野外生产,因此地质工作仍取得较大进展。
“四五”时期,国家投资增加到0.70亿元,比“三五”时期增加43.39%,完成
钻探工作量101万余米,钻探生产大幅度提高,地质队伍也有较大发展,1975年末,
职工总数达9707人。地质系统与冶金、煤炭、石油等系统在石油、煤炭、金属矿产
普查与勘探方面均取得一定进展,新增探明储量的矿种12种,提交地质矿产报告
635份,使全省库存地质报告增加到2722份。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山东地质事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随着改革
开放的深入,国家对山东地矿系统的拨款逐年增加,地质队伍逐年发展。至“六五”
时期,地勘费达1.89亿元(包括地质市场),完成钻探工作量81万余米,1985年
末职工总数达12622人;“七五”前3年,地勘费增加到2.01亿元(包括地质市场)
,完成钻探工作量57万余米,1988年末职工总数为12319人。山东地矿局坚持为国
民经济发展和为山东经济建设超前服务的宗旨,积极推进改革,努力实现地质工作
的战略转移,大力加强区域地质调查,加强金、金刚石、非金属矿产普查勘探和水
文地质、工程地质工作。
  区域地质调查是地质工作的基础。“文化大革命”时期,这项工作基本处于停
顿状态。从70年代中期开始,地矿部门通过调整和充实力量,取得了很大进展。至
1988年,共完成1:20万区域地质调查面积约2.6万平方公里。与此同时,矿产地
质工作也发现并探明一大批矿产地。
  十年改革,黄金地质工作取得的进展尤为突出。“五五”以后,山东地质工作
者运用“焦家式”金矿成矿理论,陆续找到并勘探了新城、马塘等一大批“焦家式”
金矿床。“六五”时期,仅山东地矿局新发现的金矿床就有30多处,探明黄金储量
为国家计划的158.4%,占全国黄金探明储量的30%多。“七五”时期,国家制定
了积极发展黄金找矿的政策,设立黄金找矿专项资金,地矿部也实行5%重点突破
补贴投资。因此,山东黄金地质找矿实现了连年的重大突破,为山东黄金工业的稳
步发展提供了资源保证。在黄金地质找矿中作出卓越贡献的山东省地质矿产局第六
地质队,被地质矿产部授予“功勋地质队”称号。
  十年改革开放促进了山东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也给非金属矿产地质工作注入
了生机和活力。地矿部门根据成矿地质条件,适时调整了部署,加强了对非金属矿
产的勘查与开发利用研究。“六五”时期,山东地矿局探明储量的非金属矿产就有
20余种;新发现的蓝宝石、红柱石、透辉石、明矾石等矿产填补了省内矿产空白;
储量居全国之首的石膏、自然硫等矿产几乎都是这期间探明的。进入80年代,基本
建设大规模展开,对外贸易迅速发展,把山东省石材业和石材地质工作推上了一个
新台阶。
  通过调整工作部署,区域地质调查、矿产地质普查与勘探和广义环境地质工作
三者比例渐趋协调,长期比较薄弱的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工作得到加强,水文地质、
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工作得到较快发展,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山东经济建设提供了具
有多方面社会功能的地质成果。
  山东地质事业的发展与国家对地质工作的重视是分不开的。“七五”期间,在
国家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对地矿事业的投资不仅未减少而且有所增加。但是由
于物价上涨和职工工资增长等因素,对地勘部门的投资增幅仍不能满足地质工作发
展的需要。由于地勘资金严重不足,给地矿事业的进一步发展造成很大困难。为了
摆脱困境,增强自我发展的活力,山东地矿部门从1985年开始,在逐步推行地质项
目管理、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同时,不断扩大对外服务领域,努力开拓地质市场,积
极兴办多种经营,广开财路,多渠道吸收社会资金,以增强自身发展能力,提高地
勘费的使用效果。截止1988年底,山东地矿局从事地质市场的人数达1095人,从事
多种经营的人数达896人,初步形成了“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新格局。
  经过建国40年的艰苦奋斗,山东省地矿事业得到了空前发展。全省地质队伍,
包括来自河北、江苏、江西、浙江、安徽等省分别隶属于地矿、冶金、煤炭、石油、
黄金、化工、建材、武警、核工业、地震、海洋等十几个部门的地质队伍在内共7
万余人,形成了一支能够承担多学科、综合地质任务的实力比较雄厚的地质队伍。
矿产地质工作成果显著,全省累计发现矿产126种,其中探明储量的矿产68种(含
亚矿种共78种),列入矿产储量表的64种,有27种矿产的储量在全国居前五位。按
单位国土面积占有储量计算,有35种矿产是全国平均值的1~2倍以上;按人均占有
储量计算,16种矿产为全国平均值的1~1.5倍以上;按平均每平方公里面积所拥
有的矿产资源潜在价值计算,山东是全国平均值的3倍。丰富的矿产资源促进了山
东矿业的发展,加速了城市建设和新兴城镇的崛起,其中一些城镇已发展成为具有
特色矿业的基地或工业中心。如东营市成为崛起在黄河三角洲盐碱荒滩上的新兴现
代化石油城,莱芜市发展成为全省钢铁工业中心,枣庄、兖州、济宁、龙口等成为
全省煤、电能源基地,莱州、招远成为闻名全国的黄金生产基地。矿业发展不仅改
变了齐鲁大地面貌,促进和提高城市化、工业化水平,而且容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
动力,推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的调整,为农民致富、发展乡镇企业开辟了
途径。
  山东已探明的矿产资源就绝对数量衡量是丰富的,但是按人均占有矿产资源潜
在价值计算,还不到全国人均值的70%,约为世界人均值的1/3。有些矿种,如铜、
铅、锌等有色金属矿产一直是山东的短缺矿种,长期依靠调入。急需的钾盐、富磷、
富硫等找矿工作始终未能突破。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也在
不断增长。到公元2000年,山东有70%以上的矿产资源将面临紧张;至2020年,87
%以上的矿产资源将出现供求危急。所以,山东矿产资源的形势是严峻的。同时,
山东水资源分布不均,开采不合理,一些城镇和重要经济区严重缺水,已成为制约
山东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加速发展地矿事业势在必行。增加对地质工作的投入,是加快发展步伐的必要
条件。地矿部门也应根据山东省经济发展战略,努力实现地质找矿的新突破,积极
准备可供选择的矿产基地和提供准确可靠的地质资料,为富民兴鲁、实现山东经济
的腾飞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