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基地--青岛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56&rec=51&run=13

青岛纺织工业从20世纪初期开始崛起,主要有德、日帝国主义和国内民族资本家
建立的机器缫丝和棉纺织印染等企业。德国人于1902年首先在青岛沧口圈占土地,设
立德华缫丝厂。1908年德华缫丝厂停业后,1913年被实业家周学熙买下,改称华新实
业公司(又称华新纱厂),拥有纱锭1.5万枚,1914年11月,日本取代德国侵占青岛,在
四方村圈占土地,兴建内外棉股份公司青岛分公司。1917年12月,第一期工程投产,
纱锭2万枚。1922年日商又先后在青岛四方、沧口开办了大康、钟渊、富士、宝来、
隆兴5个纱厂。此后一些民族工商业者相继建起长兴祥布厂、协成花边厂、和兴花边
厂和大纶、兴业、通盛公3个袜厂。1927年-1931年,又相继建起五福、光华织布厂和
建业、大中、翰成、顺德祥、北洋、光来、青一等一批染织厂。至1935年阳本染印厂
投产时,青岛已有民族资本纺织厂210个,拥有布机780台,针织机19台。其中华新纱
厂不仅有纱锭4.8万枚,线锭1.06万枚,布机501台,还有全套印染设备,成为青岛第
一家纺织印染全能厂。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垄断青岛的纺织业,1934年-1935年又在沧
口建立了丰田、上海、同兴3个纱厂。到1936年底,青岛已有纺织工人3.3万人,棉纺
锭56.84万枚,织机9286台,其生产规模仅次于上海,居全国第二位。
1937年“七七”事变后,青岛市长沈鸿烈根据南京国民政府“焦土抗战”的指令
,把日本在青岛建的9个纱厂和瑞丰染厂等企业全部炸毁,私营华新纱厂也奉命将机
械设备转移内地。1938年1月,日本侵占青岛后,不仅修复和扩建8个日资纺织厂,还
强买了华新纱厂、阳本印染厂和利生铁工厂(后改名为丰田铁厂),并先后开办了曾我
木厂、华北木梭厂。到1945年,日本在青岛开办的纺织企业54个,青岛的民族纺织业
被日本侵略者吞噬殆尽。抗战胜利后,南京国民政府接收了日商在青岛开办的9个纱
厂,以及印染、针织、棱管、纺织机械厂各1个。1947年青岛共有纱锭37.3万枚,线
锭4万枚,布机8156台。
1949年青岛解放后,青岛市政府将原属中纺公司的8个棉纺厂和印染厂、机械厂
、化工厂、针织厂、梭管厂收归国有,共有纱锭35万枚,布机7360台,另有私营织厂
245个。1952年末,有纱锭41.73万枚,线锭3.63万枚,布机1.31万台,年生产能力居
全国第三位,与上海、天津纺织工业同称“上青天”。
“一五”时期,青岛纺织工业经过社会主义改造,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郝建
秀工作法”和“五一织布法”全面推广,产品质量和产量不断提高。1957年,全市拥
有棉纺织厂9个,棉织厂32个,印染厂15个,针织复制厂9个。其中国营企业17个,纱
锭41.8万枚,占全省的83.6%,布机1.32万台,占全省的52.7%。主要产品产量:棉
纱28.30万件,占全省的82.8%,棉布2.78亿米,占全省的64.2%,印染布1.6亿米,
占全省的59.8%。年总产值4.53亿元,占全省的50.56%,年上缴利润4984万元
。1958年的“大跃进”,使纺织工业受到干扰,加上棉花严重欠产,部分企业停产或
半停产。1962年通过调整,纺织系统实行关、停、并、转,青岛国棉三、四、五、七
、八厂和华新纱厂等30余个企业陆续关厂或停产、半停产。纺织职工由1959年的6.2
万人,减少到3.7万人。年产值只完成3.07亿元,比1958年下降了65.38%,年利润完
成2158万元,比1958年下降80.18%,陷入了历史最低谷。此后通过调整充实,1965
年末青岛纺织工业达到纱锭42万枚,线锭9.05万枚,布机1.02万台。年产值6.87亿元
,比1962年增长2.4倍,年利润1.31亿元,比1962年增长6.1倍。
“文化大革命”期间,青岛纺织工业发展受到影响。1966年-1970年5年中,国营
纺织企业年总产值平均增长6.6%,低于全省平均增长10.7%的速度。1974年大部分
企业停工停产,年产值仅完成计划的46%。“三五”、“四五”时期,按照中共中央
备战的要求和统一部署,青岛部分纺织企业采取搬迁和办分厂等形式,支援内地和欠
发达地区,发挥了纺织基地的骨干作用。从1976年起,为改变纺织行业结构和产品结
构,适应市场需要,先后建起了毛纺织厂、绒布厂、帆布厂、床单厂、台布厂、第二
化纤厂和第三针织厂等企业。到1978年,全市纺织工业年产值14.88亿元,占全市工
业总产值的30.2%。1979年开始,青岛纺织工业企业通过贯彻中央“调整、改革、整
顿、提高”的方针,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扩大出口产品生产,同时加快毛纺、麻
纺、丝织和化纤织品的发展步伐。1980年纺织品印染加工率达到67%,出口比重达到
21%。到1985年末,共有纱锭54.48万枚,线锭15.3万枚,布机1.3万台,年产值16.
71亿元,利税2.42亿元。从1986年起,为适应外向型经济和深加工精加工的需要,青
岛重点改造了一批老企业,试制新产品100余种,提高了纺织品出口的竞争能力。19
87年出口创汇达到1.02亿美元,占全省纺织工业品出口创汇总额的36%。1988年
出口创汇1.7亿美元,占全省纺织工业品出口创汇总额的36.5%。
青岛纺织工业经过建国后41年建设,逐步改变了以棉纺织、印染为主的结构,针
织、复制、服装、纺织机械和纺织器材有了明显发展,并填补了麻纺、化纤、毛纺织
3项省内空白,形成门类齐全的大纺织体系。截至1990年,全市有纺织企业225个,拥
有纱锭82.02万枚,布机1.54万台。主要产品产量:棉纱10.04万吨,棉布3.40万米,
合成纤维2887吨。年产值38.64亿元,占全省纺织工业产值的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