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工技术教育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56&rec=224&run=13

山东工人的技术教育始自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德国人在青岛开办船坞工艺厂
徒工学校。该校按钳、焊、机、电、锻、铆、漆等不同工种编班,开设相应的文化课
和技术课。 以技术课为主,实行半工半读。同年,山东工艺局 (后改为工艺传习所)
“专以教授工徒,改良土货为宗旨。”1904年,山东地方政府派遣50余人赴日本的师
范、农、工、商等各类学校学习。1905年,巡抚杨士骧从高等学堂、师范学堂及各州、
县学堂中挑选40名学生赴日本学习铁路、矿务、理财、工商、图画、音乐及医学等科。
1906年济南设工艺传习所,分钢铁工、绣工、木工、杂工……等10科。1906年以后,
山东有更多的官费和自费学生分赴日本与欧美各国学习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科
学技术。 到1910年全省各地设立各种工艺局、传习所114处。通过工艺局、所向工人
传授学习制造钢铁器、纺织、染色、毛毯、花边、木器等技术。
1919年,淄川煤矿开办工人机械图算学校,在青年工人中传授机械制图、算术等
新技术。 1928年莱阳县尹致中在青岛创办制针厂,招收工人学习机器制针技术。193
0年枣庄中兴煤矿开办电气补习班,业余学习1年,由工程师和技师授课。1936年5月,
国民党山东省政府建设厅实施农具改良计划,派员赴上海、南京、苏州等地学习制造
应用新式农具技术。 1937年4月,省政府建设厅合作事业指导处,举办轧花机械技术
人员训练组,两期共培训技术员65人。1940年省政府建设厅训练造纸技工60人。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山东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各级民主政权工业部门主要
组织军工企业和其他工厂职工学习机械、电气、火药制造技术,以服务于战争需要。
1945年上半年,各工厂举办技术训练班,向群众传授生产知识和技能。到1949年秋,
济南、青岛、博山、潍县等地先后开办工人技术培训班93个,参加学习的3.1万余人。
新中国建立后,为尽快恢复和发展工业生产,迫切要求对职工进行技术教育。当
时的职工技术教育,主要采取以师带徒、岗位练兵等形式,提高工人的技术水平。同
时也开办各种技工学校,培训技术工人。1953年开办的济南第二机床厂技工学校,设
有车、刨、镗、钳、磨、铆等专业技术课。1954年,开办的济南铁路局、青岛四方机
车厂、 省电力局等技工学校,当年在校生有500多人,举办短期的技术培训班是当时
进行技术教育形式之一。 省工业厅于1954年6月举办了两期酿酒化验人员学习班。每
期7-10天,各专区、实业公司、各区厂指定1-2人参加学习。该厅又于1956年2月举办
了每期5天的两期水车牙轮冷铸学习班。
70年代,山东各工业、劳动部门还对特殊工种、关键岗位的职工进行岗位培训。
先后对锅炉压力容器焊工、锅炉司炉工、锅炉水处理、锅炉检测人员等岗位进行技术
培训和考核,经考试合格方准上岗。
1964年,根据建立两种教育制度的设想,山东一些较大的企业也试办过一些半工
半读学校和工人技术培训班。 1964年5月济南汽车制造总厂半工半读中等技术学校成
立。该校开设汽车制造、压力加工、机械制图、企业管理4个专业,在校生294人。到
1965年6月, 全省共举办半工半读技术学校11所,学员865人;职业学校21所,学生2
301人, 其中以机械、轻工、重工、纺织等行业办学较多。“文化大革命”期间,这
些学校陆续停办。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山东职
工技术教育有较大发展。除传统的以师带徒外,工人技术学校培训成为技术教育的主
要形式。1980年,全省企业举办的工人技术学校共906所,参加学习的职工有10.17万
人,约占职工总数的2%。1981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职工教育工作的
决定》下达后,职工技术教育进入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等级技术培训的阶段。1982年
3月,省职教委等5部门联合发出《关于贯彻全国五部门〈关于切实搞好青壮年职工文
化技术补课工作的联合通知〉的意见》,组织35岁以下职工进行初级技术补课,全省
技术补课对象135万人。 为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全省各地的职工学校、中等专业学
校、技术学校、成人高校等普遍开设了职工技术培训班,按照部、委、厅(局)制定的
技术标准,进行“应知应会”培训,青壮年职工掀起了学技术的热潮。1984年开始对
化验员(工) 进行岗位培训试点,每期培训3个月。从1985年起,对全省化验员(工)进
行统一的技术考试,考试合格者发给《山东省化验员技术培训合格证书》。同时,全
省对医药、卫生系统的化验员进行了中级技术考核发证。其他一些特殊工种也陆续开
展了以技术教育为主的岗位培训。 到1985年底,初级技术补课合格的青壮年职工达1
10.7万人, 平均提高了1个技术等级,占应补课人数的82%。“六五”后期,在初级
技术补课基本结束后,济南、青岛、潍坊市和商业、机械、冶金等部门还开展了中级
技术培训的试点工作。
1985年,省劳动局发出《关于开展中级技术培训的意见》,规定未经过中级技术
培训考核者不得参加高级技术培训,也不得升为高级工和教师。同年,全省参加中级
技术培训的职工有9万人。 1986年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职教委、省劳动局《关于“七
五”期间加强工人技术业务培训工作的意见》,要求把中级技术业务培训作为技术教
育的重点,以青壮年职工为主要培训对象,优先培训生产班组长、技术骨干、关键技
术岗位上的操作工人和企业急需的技术人才;有计划地积极组织高级技术业务培训的
试点;抓好新工人上岗前的定向培训,严格实行“先培训,后上岗”和试行岗位证书
制度。 1987年6月,根据国务院批转的《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改革和发展成人教育的
决定》,山东各级工业部门和职工教育部门开始将岗位培训作为成人教育的重点。据
统计, 1984年-1988年全省参加岗位培训的职工达84.2万人。在已经进行技术等级达
标考核中,有80%的职工达到了技术工人等级标准和从业人员的基本功标准,有20万
名职工通过了定级考核。 同年9月,省劳动局转发国家劳动人事部《关于实行技师聘
任制的暂行规定》,要求年内在20%的大中型企业中进行聘任技师的试点。同年12月,
省劳动局颁发《山东省执行〈关于实行技术聘任制的暂行规定〉的实施细则》规定:
“具有本工种技术等级标准中高级工的专业技术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技能,并取得相
应技术等级证书者”即可评聘为技师。至此,一个由初等、中等到高等直至技师的等
级技术教育体系在全省初步形成,并建立了一个从省、市地、各主管部门到企业的技
术等级考核评聘的组织体系。
1988年7月20日, 省劳动局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工人技术培训和技术考核工作
的通知》,对工人初、中、高级技术业务培训的教学大纲、课程设置、教学计划、课
时(初、中、高级培训分别不少于400、600和800学时) 、考试和考核、发证等问题都
作了规定。 这些措施激发了工人学习技术的积极性。据统计,1984年-1988年,全省
参加技术等级培训的职工有334.77万人。
1988年后,随着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各级劳动部门在全省逐步推行考工晋级制
度, 变工人“数年头”升级为根据技术高低、贡献大小择优升级。1988年-1990年,
在培训考核的基础上,全省35.7万名工人晋升了工资。在这些政策、制度的激励下,
工人学技术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据1990年统计,全省有200万名工人参加了技术业务
学习, 有55.3万人取得了技术等级证书。另外,在乡镇企业还有146万多名从业人员
参加了技术培训。
全省开展等级技术培训和岗位培训的同时, 各地还普遍开展了“技术比武” 、
“岗位练兵” 活动。到1990年全省有27个产业系统的300多万名职工参加技术比武,
举办省级比武229个项目, 推选出技术能手1350人,优胜集体55个,总结推广先进操
作法500多项。其中省劳动局、共青团省委、省总工会等7部门联合发动的机械、纺织
等行业9个工种的技术比武,经过万余名青工的角逐,有204人参加省级比赛,其中有
2 5名优胜者参加了全国比赛,最后决出的10名优胜者中有6名是山东选手。山东代表
队获得的金奖总数居全国第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