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辑 企业管理方式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56&rec=22&run=13

晚清时期,巡抚院署对山东机器局等官办工业企业的管理采用集权管理方式。随
着德、日等外资工业企业的兴办,官办、商办、官商合办等各类企业受资本主义管理
方式的影响,落后的封建买办式和手工作坊式管理方式开始发生变革,各级地方政府
开始按照清政府颁布的《公司注册试办章程》等管理企业。民国时期,山东工业企业
仍普遍采用雇佣劳动。国民党山东省政府对地方工业企业实行官僚资本主义统治下的
行政式管理。1930年建立的省立印刷局等直隶于省政府的官办企业,即由工商厅、建
设厅长等官员担任董事长和董事,综理全局事务。省政府还委派秘书长和财政厅长为
监察员,督查全局营业及用人各项事务,并单独行使监察权。同年11月省农矿厅根据
省政府第14次会议关于向全省各大公司、工厂酌派监理辅助发展的决议,发出《山东
省各大公司工厂监理办理规则》 , 开始派员进驻企业,对其营业、技术及管理事项
“切实监督并加以指导”,可列席企业股东会、董事会等重要会议,有关情况随时查
明月终呈报或随时呈报。 1931年-1932年南京国民政府颁布的《修正工厂法》和《工
厂登记规则》规定,工厂主管官署为市、县政府,所有工厂应遵循上述法规办理登记
注册,主管官署得随时派员或派驻工厂监察官监督检查工厂执行上述法规情况。
山东民主政权领导下的工业部门,初期对公营企业实行半军事化和机关化的战时
经济管理模式。主要依靠开展劳动竞赛和政治思想教育推动生产。1942年开始,对公
营企业实行企业化管理,建立工厂管理委员会,推行民主管理,逐步开始重视计划管
理和市场调节,并尝试运用经济手段增加生产,调动企业和职工积极性。
新中国建立后,山东省政府针对国营企业、公私合营企业、私营企业、个体手工
业等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情况,根据中共中央的部署,对不同经济形式的企业采用了
不同的管理方式。全省工业企业管理工作中,搞运动的方式占主导地位。
从1950年开始,在国营企业开展民主改革运动。在煤矿企业中废除把头制;在纺
织行业中废除包身工、养成工、搜身制;在搬运行业中废除包工头、脚行头等封建残
余制度。运动分3个步骤:1. 采用回忆、对比、诉苦等方式提高工人的觉悟,同时对
把头等进行说理斗争。2.采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式消除职工之间、干群之间的隔阂,
加强团结。3.进行组织建设,建立健全工厂管理委员会和职工代表会议。1951年5月,
在全省第二次城市工作会议上,总结检查了民主改革运动的情况,会议作出了《关于
加强国营工矿工作的决定》,要求企业改善民主管理,进行民主改革“补课”运动。
整顿和健全工厂管理委员会和工会组织,有步骤地建立起经济核算、成本核算、定额
管理等制度。 到1952年底,全省约有80%国营企业完成了民主改革。同年2月11日,
中共山东分局发出《关于在工商界开展“五反”运动的指示》,要求全省各地工业企
业在配合开展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三反”运动的同时,普遍开展反对行贿、
反对偷税漏税、反对盗窃国家财产、反对偷工减料、反对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五反”
运动。 经过宣传酝酿、坦白检举、检查“五毒”、定案处理等几个阶段,于8月底基
本结束。通过“五反”运动,巩固了国营企业的领导地位。
在民主改革运动和“五反” 运动基本结束后,中共山东分局于1952年7月20日又
发出了《关于全省国营工矿企业开展劳动竞赛运动与推进生产改革的指示》,在各工
矿企业开展了劳动竞赛运动,普遍发动群众,提出合理化建议。省财委和工业厅在中
央有关部门的指导下,及时总结推广了纺织行业的“郝建秀工作法”、“煤炭行业的
快速掘进法”、“机械行业的高速切削法”、电力行业的“快速检修法”和“巡回检
修法” 等。为纠正工矿企业忽视经营管理的倾向,中共山东分局于1953年9月19日发
出《关于工矿企业增产节约部署的意见》 ,同年10月16日-29日召开了全省地方国营
工业会议。全省工矿企业在省财委和工业厅具体组织领导下,根据各自行业特点普遍
开展了增产节约运动,改善了企业的经营管理。1955年下半年,在深入开展增产节约
运动的同时,一个以提高技术、改进技术、学习掌握新技术为中心的劳动生产竞赛运
动也在全省普遍展开。 全省工业企业技术管理得到加强。济南、青岛等9个城市和99
个县的工业企业职工共提出合理化建议2万多项, 推广先进经验1万多项,涌现出3万
多名先进工作者。
1958年“大跃进” 开始后,中共山东省委于8月20日和27日连续两次召开市地委
第一书记电话会议,要求必须把加快钢铁生产当作压倒一切的政治任务。会后,中共
山东省委组成钢铁生产检查团分赴各地进行检查。省、市地、县各级都成立了钢铁办
公室和指挥部,所有的部门都以钢铁生产为中心,全力为大炼钢铁服务。采取以土为
主,以小为主,大中小高炉一齐上的办法,全省形成了“全党全民办钢铁”的运动。
在发动组织30万人采矿大军的同时,还开展了收集废钢铁运动,要求全省每人平均卖
给国家5-10斤废钢铁。仅9月至12月期间就在全省打了4次“钢铁战役”。企业的正常
生产秩序被打乱, 管理制度受到严重冲击,产品质量问题严重。1959年4月,中共山
东省委和省人委为扭转生产混乱局面,一方面加强计划,建立健全生产、技术指挥系
统;一方面开展以提高产品质量为中心的增产节约运动,使生产混乱的局面有所遏制。
但不久又掀起了“反右倾”运动,使一些管理措施未能得到贯彻执行。
1961年全省工业企业贯彻中共中央“调整、 巩固、 充实、提高”的方针,根据
《工业七十条》 的要求,进行第一次企业整顿。同年9月中共山东省委发出学习贯彻
《工业七十条》的通知,要求各地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针对不尊重客观规律、责
任制度松弛、瞎指挥、乱操作、片面追求高指标、不讲经济效益等问题进行整顿。在
全省工业企业普遍进行了学习,同时还进行了试点。各地在整顿中普遍地从国家对企
业实行“五定” (定产品方案和生产规模、定人员和机构、定主要原材料消耗定额和
供应来源、定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定协作关系),企业对国家实行“五保”(保证产
品品种、质量、数量,保证不超过工资总额,保证完成成本计划,保证完成上缴利润,
保证主要设备使用期限) 入手,整顿和健全以责任制为中心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企
业管理基础工作。通过试行奖惩结合,健全了劳动组织,加强了劳动纪律,完善了生
产责任制。在整顿中,还对产品质量低劣、浪费原材料严重的企业实行关、停、并、
转,缩小了工业规模,改善了工业结构。经过近两年的整顿,改变了企业管理混乱的
状态,提高了经济效益。
1964年3月, 中共山东省委、省人委通过了山东省1964、1965年工业企业调整方
案,并在工业系统开展了学习解放军、学习大庆油田的群众运动。全省各级工业部门
先后建立健全了政治工作机构,抽调一批领导干部到解放军政治学校、各级党校、行
政干校学习,逐步建立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各级工业管理机关强调转变领导作风,减
少会议、文件、报表,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进行调查研究,总结经验,帮助企业解决问
题。企业在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的同时,开展以实现“两赶、三消灭”为中心的比学
赶帮、 增产节约运动。要求全省2/3的企业主要产品质量、成本等经济指标,赶上或
超过1963年国内先进水平,一部分产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消灭三类产品,消灭经营
管理不善造成的亏损,消灭经济技术指标落后于历史水平的现象。为此,全省选定了
地方工业有代表性的105种产品, 分别制定出“两赶、三消灭”的具体计划,作为全
省工业生产的奋斗目标。1963年由省经委统一组织赴上海学习带回的3000多条经验,
到1964年8月已有2600多条得到应用, 在全省工业企业管理和产品质量上档次、上水
平等方面取得了较好效果。全省各行业都树立了标兵,发动群众学标兵、赶标兵,广
泛开展劳动竞赛。竞赛以实现“两赶、三消灭”为中心,指标具体,按日检查公布,
按日评比,定期奖励,逐步形成制度。
“文化大革命”期间,全省以“会战”的形式,集中力量进行了大规模的工业建
设。1969年成立了省重点工程会战指挥部,直接领导胜利油田、莱芜钢铁厂、莱芜电
厂、鲁南化肥厂、山东拖拉机厂、山东胜利石油化工总厂及济南钢铁厂配套设施等重
点工程的会战。会战指挥部调集省直机关大批干部,充实加强各工程现场指挥机构,
实行统一领导、统一计划、统一指挥,集中全省人财物力确保工程建设需要。经过艰
苦奋战,先后建成了鲁南化肥厂、胜利炼油厂、胜利第一、第二化肥厂、辛店电厂、
莱芜电厂、山东拖拉机厂、莱芜钢铁厂第二铁厂和焦化厂等大中型工业企业。
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山东工业战线又一次开展了工业学大庆运动,
组织参观团赴大庆学习。 19 76年-1978年分3批派出1300人的工业学大庆工作团,深
入企业帮助开展比学赶帮超的劳动竞赛,使工业学大庆运动在全省普遍展开。到1979
年底, 全省县以上的大庆式企业有623个, 占企业总数的9.89%, 学大庆先进企业
1723个,先进集体45488个,涌现出大批先进个人。
根据中共中央1978年7月发布的《关于加快工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简
称《工业三十条》) 的要求,山东省决定针对“文化大革命”给企业管理工作造成的
破坏,对全省工业企业分期分批进行全面的恢复性整顿。这次整顿是和工业学大庆运
动结合进行的,主要内容是整顿领导班子,加强职工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
度, 恢复正常的生产秩序。 1978年全省有2728个县属以上企业参加整顿,至年底有
1387个企业达到标准,占参加整顿企业数的50.8%;有1088个企业基本符合标准,占
参加整顿企业数的39.9%。到1979年底,全省多数县属以上工业企业都进行了不同程
度的整顿,90%以上的大中型企业,生产和管理水平都有了明显提高,涌现出了一大
批先进企业。由于贯彻了“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和搞活经济的一系列政
策,整顿与改革相结合,给企业赋予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为进一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省经委于1980年2月4日发出《山东省工交企业整顿提高的方案》,指出全省已有35%
的县属以上企业基本上搞好了整顿,25%的县级以上企业进入了大庆式企业行列。要
求占45%的工作不深入、整顿效果不稳定的企业和占20%的问题较多的企业,按标准
在1981年全部整顿好。
1982年初,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对全国工业企业进行全面整顿。根据这一决定,
针对全省企业在恢复性整顿后仍然存在着的领导班子软弱涣散、劳动纪律松弛、产品
质量低劣、经济效益不高等问题,结合扩大企业自主权、推行经济责任制等管理体制
改革, 省经委经过调查研究,制定了在3年内对全省工交系统4963个县属以上企业进
行整顿的规划。整顿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整顿和完善经济责任制,改进企业经营
管理,搞好全面的计划管理、质量管理、人事劳动管理和经济核算工作;整顿和加强
劳动纪律,严格执行奖惩制度;整顿财经纪律,健全财务会计制度;整顿劳动组织,
按定员定额组织生产;整顿和建设领导班子,加强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等。在做好上
述工作的基础上,搞好“三项建设” (建设起一种既有民主、又有集中的领导体制,
建设起一支又红又专的职工队伍,建设起一套科学文明的管理制度) ,逐步达到“六
好要求”(企业能够正确处理国家、企业、职工三者的经济关系,出色完成国家计划,
达到三者兼顾好、产品质量好、经济效益好、劳动纪律好、文明生产好、政治工作好)。
1982年列入第一批整顿的981个县属以上工交企业,到年底对561个企业按验收标准进
行试测后, 达到五项工作验收标准的有250个,占25.5%。其中领导班子已经调整完
的371个,占37.8%;劳动组织已基本整顿完的140个,占14.3%。1983年,根据全国
在今后3年内必须把现有企业整顿一遍的要求,山东重点整顿了140个大企业 (省、市
地属96个,部属44个),其中首先整顿了29个(省属23个,部属6个)关系国民经济大局
的大企业。 年底累计对140个省、市地属和部属大企业的80%进行了验收,1984年完
成其余20%。面上的4000多个县属以上企业,1983年验收50%,1984年完成其余50%。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政府转变职能,逐渐减少行政干预,转向为企业服务的要求,
省经委在1983年对部分经过企业整顿验收合格的企业进行了现代化管理试点。逐步推
广现代化管理18法,结合企业实际,初步形成了多种现代化管理模式。主要有:以青
岛锻压机械厂为代表的“三制四全”管理模式 (即厂长负责制、职工代表大会制、以
承包为主的经济责任制;全面计划管理、全面质量管理、全面经济核算、全面劳动人
事管理) ;以青岛微电机厂为代表的目标管理为主体,“四全管理”为基础,经济责
任制作保证的管理模式;以济南化工厂、济南塑料一厂为代表的按系统原理和管理功
能建立各个子系统进行管理的模式;以青岛国棉三厂为代表的市场预测、科学决策和
现代化方法相互渗透、有机结合的管理模式。
至1985年底,全省列入整顿规划的4963个县属以上企业,有4853个验收合格,占
97.8%;重点整顿的100个大型骨干企业,全部验收合格。整顿中,还对716个企业实
施了关、停、并、转。经过整顿,全省有238个企业达到二级计量单位标准,619个企
业达到三级计量单位标准,90%以上的企业建立健全了定额管理制度,经济责任制进
一步完善,为全省企业管理上水平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济南第一机床厂、山东新华制
药厂、山东淄博制酸厂、青岛纯碱厂、齐鲁石油化学工业公司、山东铝厂等企业被评
为全国企业整顿先进单位。
在“六五”期间进行全面整顿的基础上,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工业企业管理若
干问题的决定》精神,1986年开始,在工业企业中开展了以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物资
消耗为主攻方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的“抓管理、上等级、全面提高企业素质”
活动,全省工业企业管理开始从传统管理向科学管理和现代化管理迈进。部分企业开
始采用全面质量管理、 价值工程、ABC管理法、量本利分析、系统工程、厂内银行等
现代化管理方法和手段, 并探索出了一些具有山东特色的管理经验和模式。1987年3
月,山东省举办了首届企业管理现代化优秀成果展览,展出了58项现代化管理优秀成
果,直接经济效益7501万元。到1988年,全省越来越多的企业积极推广现代化管理方
法和手段, 仅市地推荐为省级管理优秀成果的达213项,可增收节支2.26亿元。经过
评审, 有155项获省企业管理现代化优秀成果奖。大中型企业较普遍地运用微机辅助
企业管理。在全省4552个县属以上企业中,推行“满负荷工作法”的有296个,占6.5
%; 实行厂内银行的669个,占14.7%。部分企业还在学习运用现代化管理方法的同
时,坚持学创结合,在实践中探索出适合各自企业特点的管理模式,提高了企业生产
经营的科学化、现代化管理水平。博山水泥厂的“规范化工作法”,济南市的“成本
控制工程”,泰安毛纺厂的“三大民主工作法”,得到了中国企业管理协会的肯定,
并被列为全国科学管理8法的内容在全国进行推广。 1989年,工业企业坚持“以我为
主,博采众长,融合提炼,自成一家”的原则,加快了推行企业管理现代化的步伐,
把现代化管理的思想、方法和手段等综合应用于各个管理子系统,开始由局部优化向
整体优化发展。特别是在资金、能源、原材料紧张的情况下,运用现代化管理的方法
和手段,较好地解决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在第三届省级企业管理现代化优秀成果评审会上, 经科学的论证推算,获奖的130项
优秀成果带来直接经济效益达1.7亿元, 其中单项成果最高经济效益为4566万元。省
政府于1989年6月23日发出了《关于推广规范化工作法、 三大民主工作法、成本控制
工程,加强企业管理的决定》。各市地、各部门组织企业采取多种形式积极贯彻落实,
区别不同行业、不同企业提出的不同要求,联系实际,学创结合,通过推行“三法”,
省内又有许多企业探索出具有自己特色的标准化工作法、源流管理法、透明工效法等
管理新方法、新经验达几十种。到同年9月底,全省学习推广“三法”的企业已达999
个。
省企业管理协会从1985至1990年,组织专家服务组,先后对36个企业进行了专题
或综合咨询服务,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如滕州玻璃厂由于经营管理不善,产品质量低,
效益很差,连年亏损。1985年省企协组织15名咨询骨干,对该厂进行了企业管理综合
咨询,分别在生产、质量、物资和财务管理等4个方面提出问题238个,研究提出17个
改善方案, 59条具体改进措施。 落实改善方案和措施后,当年扭亏为盈,实现利润
36.4万元。 与此同时,开展了企业管理理论研讨活动。1986-1990年先后就“如何增
强企业活力”、“如何改善企业领导体制”、“如何完善经济责任制”、“如何降低
物质消耗,增强企业消化能力”、“如何当好厂长经理”、“如何搞好承包经营责任
制”、“如何搞好两权分离”等近20个专题,组织专家、学者和企业厂长(经理)进行
了较深入的研究探讨,并形成纪要。
1986-1990年开展的企业升级活动也是运用行政手段对企业进行管理的方式之一。
为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工业企业管理若干问题的决定》,山东省于1986年8月2日-8
日召开了全省企业管理工作会议, 研究落实企业升级的规划和措施。12月1日,省政
府颁发《关于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工业企业管理若干问题的决定〉的意见》。根据
会议精神和文件要求,全省从1986年开始在工业企业中开展了以提高产品质量、降低
物资消耗为主攻方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主要目的的“抓管理、上等级、全面提高企
业素质”的活动。全省从定标准、抓试点入手,分省、市地、县制定企业升级规划。
1987年上半年,制定出了290个小行业的省级先进企业标准,并在116个行业中开展企
业升级考评试点。到年底,全省共有3个企业晋升为国家二级企业,223个企业晋升为
省级先进企业。1988年初,根据国家规定,结合考评试点中反映出的问题,省经委组
织力量对试点标准进行了全面修订,对没有标准的行业,进行了补充修订。全省共制
订了适用于小行业的标准450个, 为企业升级工作的深入开展创造了条件。在修订的
标准中,将改革与管理结合起来,制定了一系列鼓励企业升级的政策。例如晋升为省
级以上先进企业的,在原材料、燃料、动力的分配、供应和技改立项上给予优先安排,
在银行贷款利率上给予优惠;晋升为省级先进企业和国家二级、一级、特级企业的,
分别按职工总数的10%、15%、20%、30%的比例上浮一级工资,给厂长上浮或晋升
工资,给职工增发奖金,并免征奖金税和工资调节税;升级工作进展快、成绩突出的
厂长和管理人员,给予荣誉和物质奖励,并作为厂长是否连任的主要条件;降级的企
业,取销相应的优惠待遇。以上政策的实施,到年底又有94个企业晋升为国家二级企
业, 555个企业晋升为省级先进企业。1989年,省经委继续组织指导全省各级工业管
理部门,运用企业升级机制, 推动企业内部改革的深入发展。许多企业把升级达标纳
入承包合同,克服了“以包代管、套标升级”的倾向。针对有的标准先进性不够,管
理标准重点不突出,考核难以掌握等问题,对全省500多个管理标准进行了全面修订,
增加了计量、定额、标准化等方面的否决项目。同时,按照“非终身制”的原则,对
1986、1987年度781个省级先进企业进行了复查。有3个企业被撤销省级先进企业称号,
47个企业被通报批评, 限期1年整改。同年,全省有威海市地毯一厂、山东新华制药
厂、齐鲁石化公司第二化肥厂、国营二三四厂等4个企业晋升为国家一级企业;有209
个企业晋升为国家二级企业; 有555个企业晋升为省级先进企业。1990年,山东省围
绕治理整顿,将企业升级与企业改革相结合,引导企业练内功、挖内潜、向管理要效
益,使企业升级工作健康发展。到年底,又有济南第一机床厂、浪潮电子信息产业集
团公司、烟台冷冻机总厂、莱阳动力机械厂、威海地毯毛纺厂、青岛电冰箱总厂、齐
鲁石化公司橡胶厂等7个企业晋升为国家一级企业;有162个企业晋升为国家二级企业;
有505个企业晋升为省级先进企业。 通过复查,撤销了济宁麻纺织厂国家二级企业,
新汶矿务局和山东造纸总厂东厂省级先进企业称号。到年底,全省共有国家一级企业
11个, 国家二级企业467个,省级先进企业1900个。全省在推广应用现代化管理方法
和手段方面又有新的进展。在省经委、省企业管理协会组织的第四届省级企业管理现
代化优秀成果评审中, 有104项成果获奖,其中一等奖10项,二等奖27项,三等奖67
项。获奖成果直接经济效益1.49亿元。省级企业管理现代化优秀成果评审工作逐步走
上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轨道,推动了全省企业管理现代化的发展。
为了进一步推动企业升级活动的开展,省经委、省企业管理协会联合组织开展了
“评选企业管理优秀奖”活动。根据市地经委、企协的推荐,并征求省直有关厅(局)
的意见,经评选委员会评定,济南第一机床厂等26家企业,获得1986年度山东省企业
管理优秀奖称号;济南针织厂等15家企业获得1988年度山东省企业管理优秀奖称号;
济南衡器厂等17家企业获得1989年度山东省企业管理优秀奖称号;济南啤酒厂等12家
企业获得1990年度山东省企业管理优秀奖称号。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省涌现出一批善于经营管理,精明强干,勇于开拓
的优秀企业家。为了表彰先进,推进企业深化改革,提高企业家的社会地位和知名度,
逐步形成一支具有中国特色的优秀企业家队伍,省经委、省企业管理协会等单位,从
1988年至1990年联合组织开展了评选山东省优秀企业家活动。其中1988年有89名县属
以上公有制企业的厂长(经理)荣获山东省优秀企业家称号;1989年有64名厂长(经理)
荣获山东省优秀企业家称号;19 90年有54名厂长(经理)荣获山东省优秀企业家称号。
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的领导人向优秀企业家颁发了奖牌及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