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设备行政管理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56&rec=165&run=13

一、制度法规建设
晚清时期,山东地方政府工业部门对工业企业设备管理没有统一的制度和法规。
主要由企业根据设备情况和生产需要制订具体管理办法和操作规程。有些军工企业开
始进行近代化工厂管理的尝试,制订了较为严格的设备管理制度和有关规定。民国时
期,山东一些工业集中的城市成立了企业管理协会,经常商讨改进管理办法,制定了
相对统一的设备财务管理责任制度。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抗日根据地、解放区
民主政权有关部门,普遍重视企业设备管理,公营工厂企业建立了设备管理岗位责任
制和奖罚制度。
新中国建立后,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全省工业企业制订新的设备操作规程,建立
检修、 保安制度。 “一五”时期,着重建立设备维护检修制度。1960年,学习贯彻
《鞍钢宪法》,工业企业在设备革新、改造、检查、维修等方面,建立技术人员、工
人、领导干部三结合的制度。做到“三好”(用好、管理好、保养好) ,“四会”(会
使用、会保养、会检查、会排除小故障) 。1961年,根据《工业七十条》精神,工业
企业建立健全设备日常一级、二级、三级保养制度。建立操作规程,实行生产操作制
度化和规范化。1964年按照大庆“三老四严”、“四个一样”的经验,建立设备维修
保养岗位责任制。“文化大革命”期间,设备管理制度被批判,但仍有不少工业企业
坚持一些行之有效的设备管理制度, 维持了生产运行。 1978年7月, 中共中央颁发
《关于加快工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后,山东工业各行业在企业整顿的基础
上,进一步加强设备管理,建立和健全了各级干部、工人和技术人员的岗位责任制,
要求设备管理工作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责。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国民经济调整、经济体制改革中颁布和实施了一系列
条例和措施,完善工业企业设备管理制度。80年代,是设备维修由传统方式向先进的
预知维修方式的过渡时期。企业继续坚持传统维修方式中行之有效的做法,加强岗位
责任制, 实行定人定机, 凭证上岗,严格操作规程,强化设备润滑管理,实行润滑
“五定”制度等。对数量较多的同种单台设备仍采用定期检修方式。1983年,省经委
转发国家经委《国营工业交通企业设备管理试行条例》,并按照《条例》要求,选择
济南第一机床厂、 济南化肥厂等企业,进行《条例》的试点。1987年7月,国务院颁
布《设备管理条例》,这是国内第一个工业企业设备管理的法规,使设备管理纳入法
治轨道。《设备管理条例》规定了国家经委、各工业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经委
设备管理工作职责。《设备管理条例》第11条明确规定:一、贯彻执行国家有关设备
管理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制定本地区设备管理的规章制度;二、负责本地区设备管
理工作的组织领导、监督检查和协调服务;三、组织地区性的检修专业化协作,推动
检修社会化和通用配件商品化工作;四、组织本地区设备管理的经验交流、职工的业
务培训, 为企业的设备管理提供信息和咨询服务。1989年2月,省政府发布的《实施
办法》,全面贯彻国务院《设备管理条例》的精神,具体规定了省各工业主管部门和
市地经委的设备管理工作职责。 同年7月,省经委在烟台市召开了全省贯彻落实国务
院《设备管理条例》研讨会。全省工业企业通过对《设备管理条例》、《实施办法》
的实施,初步实现了设备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二、评比考核
山东省对工业企业进行设备管理评比考核是在60年代初期开始的。1962年,山东
省机械行业根据一机部的部署,在部分企业开展了五好设备 (指零部件和各种装置齐
全,油路畅通,润滑正常,内外清洁,运转性能符合标准要求的设备) 和完好设备的
评比活动。企业内部按规定实行评比检查,提高了设备管理水平。如博山电机厂通过
检查评比, 促进了设备检查修理工作,使设备故障率降到3%,远低于一机部下达的
合格标准,创该厂历史最好水平。由于检查评比有利于把先进经验推广到其他企业中
去,提高企业管理水平,适合当时山东省工业基础薄弱、管理水平较低的情况,所以
很快推广应用于其他行业。
1963年,省化工、冶金行业开展了设备升级竞赛活动。首先规定设备等级标准,
然后组织职工检查维修设备,最后进行检查评比,评定设备等级,并据以实施奖惩。
如金岭铁矿实行每月1次设备级别评定, 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建立设备等级标准,组成
包括矿长、技术干部、工人在内的升级评定小组进行检查评定。达标设备确定等级,
未达标设备提出改进意见,责成责任单位和个人按期达到要求。经过这一活动,全矿
105台设备中, 有87台评为一级设备,占设备总数的82.9%。省煤炭系统根据其行业
特点,与设备维修会战相结合,与建帐、建卡、完善设备档案相结合,与加强机电岗
位责任制相结合,在全省开展五好设备评比活动,不仅提高了设备完好率,降低了故
障率,同时建立了较好的管理秩序,提高了管理基础工作水平。
“文化大革命”期间,设备管理评比考核停顿。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工业企
业的设备管理在企业整顿中按规范要求进行了落实、检查、验收,恢复了检查评比方
法。以后,随着改革的发展,检查评比有了新的变化。从1981年起,齐鲁石化公司开
展了创完好设备、完好岗位、完好机台、完好泵房、无泄漏车间和无泄漏工厂的活动。
化工系统制定了无泄漏工厂的全面设备管理标准,进行检查评比。其他如机械、冶金、
纺织行业,也开展了各有特色的行业设备升级检查评比活动。
1985年1月, 省经委根据国家经委关于设备管理优秀单位评选办法颁发了《山东
省设备管理优秀单位评选办法》和《关于1984年度山东省设备管理优秀单位评选工作
的通知》,开始在全省按统一的标准进行检查评比。经过各市地和厅(局)的评选推荐,
通过综合检查评比,经省设备管理协会常务理事会审定,济南第一机床厂、第二机床
厂、青岛碱厂、潍坊柴油机厂等42个企业为1984年山东省设备管理优秀单位。同年根
据评选的经验,省经委制定了《山东省1985年度设备管理优秀单位评选细则》,组成
7个检查组, 对77个企业进行检查评比。评出青岛染料厂等73个企业为该年度设备管
理优秀单位,还有11个单位受到表扬。
1986年,省经委根据国家经委要求,对评选细则进行了修订,对评选设备管理先
进单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规定当年被撤销优质产品称号或国家、省产品抽查不合格
的企业和设备大修理基金被挪用,未按设备管理部门计划使用的企业,不能参加评比。
当年评出设备管理优秀单位120个,先进单位45个。对已连续3年获得优秀称号的企业
授予“三连冠” 称号。同年,山东省青岛染料厂等9个企业获得国家设备管理优秀企
业称号,山东铝厂等4个单位获得国家设备管理先进单位称号。
1987年,国务院发布《设备管理条例》,其中第三十五条规定了开展设备管理评
优活动的方式方法,使评比考核工作成为法定行为。根据《设备管理条例》有关精神,
省经委发出《关于表彰1987年山东省设备管理优秀和先进单位的决定》,授予济南第
一机床厂等229个单位为1987年省设备管理优秀单位, 博山灯泡厂等29个企业为省设
备管理先进单位。 授予1985年至1987年连续获得设备管理优秀单位称号的28个企业
“三连冠”称号。同年,济南钢铁总厂等23个企业获得全国第二届设备管理优秀单位
金杯奖。
1989年全省设备管理先进单位评选按国务院《设备管理条例》要求进行,省经委
制定了新的评选细则,重点是提高综合管理水平和管理现代化,促进企业做好基础管
理工作,加强设备管理体系建设和建立健全设备管理责任制。评选出1988年度设备管
理优秀单位579个。 1989年10月,省经委、省科委联合制订了《山东省企业设备管理
优秀成果评选办法》 。1989年、1990年两次评选,全省共评选出优秀成果184项,优
秀论文23篇。

三、业务培训
晚清、民国时期,山东工业企业职工学习设备操作技术和设备管理知识,主要是
以师带徒和自学,只有少数人员在民国时期参加过政府有关部门组织的纺织、造纸等
初级技术培训。
新中国建立后,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企业成批地招收职工,对设备操作维修技
术和管理能力的培训给予重视。到70年代末,山东工业企业职工培训的形式主要是岗
位练兵,即职工在干中学,在学中干,学习内容是本岗位工作所必需的技术和能力,
概括为应知应会。这种形式的培训在工业学大庆运动中达到高潮,各级工业系统普遍
举办了学大庆学习班,开展了岗位练兵活动,设备操作维修是岗位练兵活动的重要内
容之一。
对设备维修和管理人员进行全省性规范化的系统培训,始于80年代初期。企业设
备维修从传统的计划预修向先进的预知维修过渡,以避免产生维修不足或维修过度。
为推行预知维修,各级设备管理部门组织培训设备管理和维修人员,开展学术研讨交
流活动,向工业企业介绍、传授预知维修的设备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技术。1981年,
全省各行业、各部门普遍组织了设备管理方面的业务培训。对一线工人和技术人员,
侧重于维修技术培训,对管理干部侧重于设备管理现代化理论和方法培训。省一轻、
二轻、化工、冶金、电子等行业主管部门举办培训班30期,培训人员5000多人,其中
厂级领导干部200多人。 许多企业结合岗位练兵、技术表演和操作规程、安全生产规
程的学习,通过组织内部培训,普及了设备管理的基本技术和管理知识,提高了设备
管理水平。如济南柴油机厂通过培训,建立了以分管副厂长为中心,设备动力部门为
指导,车间设备副主任为纽带,班组长和设备管理员为基础,生产操作人员为主体的
设备管理体系,较好地解决了生产、设备保养、设备维修部门之间,操作工、维修工
之间,群管、专管之间的关系,使设备完好率由原来的37.4%提高到1981年的93%,
设备故障率由原来的13.6%下降为1981年的1%,设备大修周期由原来的3.5年延长为
13年,多次被石化部和胜利油田评为设备管理先进单位。随着企业管理水平的不断提
高,企业职工上岗前培训、在岗职工晋级培训,逐步成为管理常规。关键岗位职工如
锅炉司炉、车辆司机及计量、标准、化验等岗位的职工,上岗前均须经过包括设备技
术管理在内的培训考核。
1983年后,山东省结合贯彻国家经委《国营工业交通企业设备管理试行条例》,
举办了各类培训班,主要是提高各级设备管理干部设备综合管理水平。1985年省设备
管理协会成立后,把培训作为工作重点,为各级工业部门和企业培养了大批设备管理
骨干。如与省职教办联合举办设备管理大专培训班、设备工程及管理大专班;与中国
设备管理协会配合,组织状态监测与设备检修刊授班;在省机械学校开设设备管理与
维修专业班,为基层培养高、中层次设备管理人才。全省工业企业普遍制订培训计划,
实施规范化培训,培养基层设备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还组织较高层次的交流与研讨,
先后举办了状态监测技术、微机改造机床、微机改造线切割机研讨会、通用设备完好
标准技术研讨会和讲座等。
1987年7月国务院发布《设备管理条例》 以后,培训重点是宣传贯彻《设备管理
条例》。1989年省设备管理协会相继举办了各市地、各行业的研讨班、培训班,共培
训技术管理人员1.5万人次,培训操作维修工人2.5万人次。到1990年,各层次接收设
备管理、技术培训的职工,达8万人次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