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辑 “六五”时期计划管理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56&rec=161&run=13

一、“六五”时期计划管理体制改革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国家对工业生产计划管理体制相应进行了改革,全省
逐步实行了以中长期计划为重点的计划体系。从1982年起,变编制国民经济计划为编
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逐步实行指令性计划、指导性计划和国家指导下的市场
调节3种管理形式。 进一步运用价格、税收、信贷、工资、奖励、财政补贴等经济手
段和政策措施调控经济活动。逐步建立和完善计划综合指标体系。在工业方面,规定
考核产品产量、品种、质量、原材料、燃料、动力消耗、劳动生产率、产品成本、利
润、流动资金占用8项经济技术指标,实行省、主管局和地方三级管理。
1984年10月,根据国务院批转国家计委《关于改进计划体制的若干暂行规定》,
省政府于1984年12月制订颁发了《关于改革计划体制的若干暂行规定》。工业生产计
划、总产值和主要产品的社会总产量,原则上实行指导性计划。对国家和省统一分配、
调拨的重要生产资料的产量和分配调拨量,实行指令性计划;对少数需要国家调拨和
全省统一平衡的紧缺工业消费品,其收购、调拨部分实行指令性计划;对某些影响全
局平衡,需要限产的长线产品和需要增产的短线产品的产量,实行指令性计划。省计
委管理的工业产品指令性指标, 由130种减为40种左右。指令性和指导性计划外的产
品,实行市场调节。对煤炭、冶金等全省性工业公司,试行总产量、上调量包干办法,
上调量作为指令性指标。

二、“六五”计划编制
省计委根据中共十二大精神和国务院《关于下达第六个五年计划控制数字的通知》,
经过反复讨论和多次修订,1983年初完成了山东省第六个五年计划草案的编制工作。
同年4月, 在山东省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审查批准了《山东省国民经济
和社会发展第六个五年计划》。同时编制的专题计划有《关于“六五”期间工业调整
的初步意见》、《山东省轻工业“六五”发展计划》、《山东省食品工业“六五”发
展计划》、《山东省纺织工业“六五”发展计划》等。
“六五”计划发展全省工业生产的指导思想是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调整、改革、
整顿、提高”的方针,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把全部经济工作转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
中心的轨道上来。要集中必要的财力物力,加强能源、交通等战略重点,加快国家重
点项目的建设。在发展生产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有工业基础、走
以内涵为主扩大再生产的路子。有重点地进行技术改造,积极采用新技术、新设备、
新工艺、新材料,发展新产品,依靠技术进步加快经济发展。认真贯彻“计划经济为
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坚持国营经济为主导地位,发展多种经济形式,扩大流
通渠道,进一步繁荣城乡经济。
“六五”计划中工业生产的主要任务,是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调整轻工业和
重工业、原材料工业和加工工业的比例,调整企业的组织结构、产品结构和技术结构;
加强能源建设,大力发展消费品和原材料生产,适当控制加工工业的发展;有计划有
重点地对现有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努力降低能源和原材料消耗,降低成本,增加花色
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发展优质产品,适当增加高中档产品的比重,按照社会需要组
织生产,做到产品适销对路。到1985年,工业总产值计划达到427亿元,年平均增长5
%。 在工业总产值中,轻工业240亿元,年平均增长7.3%,重工业187亿元,年平均
增长3%。 农、轻、重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例,农业由1980年的37%,降为36.7%,
轻工业由32.3%上升为35.6%,重工业由30.7%降为27.7%。主要产品产量指标:
煤4500万吨,原油1620万吨,发电量229亿千瓦时,生铁114万吨,钢92万吨,硫酸46
万吨,纯碱21万吨,合成氨123万吨,化肥103万吨,农药2.5万吨,水泥650万吨,平
板玻璃270万标准箱,机床6500台,汽车7300辆,棉纱185万件,棉布14.1亿米。

三、“六五”时期生产调度
1981年,工业生产贯彻实行进一步调整的方针,生产调度的重点是压缩基本建设,
缩短长线工业产品的生产,控制加工工业的发展。在调整中,一方面对耗能高、产品
无销路、亏损大的企业进行关、停、并、转;另一方面,大力抓了消费品生产,进行
了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各部门、各市地都把发展消费品生产放到重要位置,
制定了具体实施规划,坚持了原材料、燃料、电力供应,挖、革、改措施,基建,贷
款,外汇、引进新技术,交通运输等6个优先的原则。全年关、停、并、转的200多个
企业中,有80%以上转向轻纺工业,使消费品生产保持了较高发展速度。全省轻工业
产值达194.2亿元,比上年增长18.09%,在整个工业中所占比重由上年的51%上
升到56.5%。重工业围绕着发展消费品生产的需要,停建缓建了一批在建工程,逐步
推行了经济责任制,部分实行了基建拨款改贷款的制度。全年完成基建投资10.54亿元,
比上年减少35.8%。
1981年6月, 省经委会同有关部门对1980年以来全省机电产品积压,库存达20亿
元, 超储近6亿元,凿岩机、电动葫芦、冶金设备、裸铝线等超储积压严重的状况,
研究确定机械行业、物资部门采取调整措施。对机电产品执行先利用库存后订货生产
的原则,严格审核企业和事业单位的机电产品采购计划,控制订货和生产。对不执行
规定的单位,由财政、银行加强监督,实行经济制裁。
1981年,省计委、省经委、省财贸委和物价局联合发出《关于三类工业品实行工
商企业协商定价的暂行规定》。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下,高度集中统一物价管理的模
式,对搞活商品生产、销售,以及进一步放开物价,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向经
济行为法制化迈出了第一步。同年,省经委转发了国家经委颁发的《工矿产品合同试
行条例》,以规范的法则形式体现商品经济交换的规律。对解决处理当时大量出现的
因规范经济行为引起的经济纠纷提供了法律依据,对树立经济行为法制化观念,起到
了重要作用。
1982年,全省工业主要是大力发展消费品生产,特别是抓好轻纺工业的生产建设。
继续贯彻执行“六个优先”的原则,支持轻纺工业的生产。调整重工业,把压缩基本
建设腾出来的物资,重点用到轻纺工业生产上。通过调查研究,制定规划,有计划、
有步骤地抓好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继续调整机械工业的服务方向。围绕老企业的技
术改造、节约能源,为轻工业提供技术装备等,调整企业和产品结构;以提高经济效
益为中心,全面整顿企业,安排整顿县属以上工业企业1000多个。省计委、省经委、
省统计局等联合发出《定期公布主要经济效益指标办法》 , 规定全省各市地、各厅
(局)要按月报送17项经济效果指标,并按月公布。产量、品种、质量、成本、效益、
安全等可以较全面的反映经济运行状况的指标。并进行了年终总结评比。打破了多年
来只顾产值不顾效益,不顾质量、成本、安全的传统管理思想,对企业进行科学管理
是一种引导。
1983年,省政府进行机构改革,原省经委、财贸委、进出口委、节能办公室合并
组成省经委,设有经济综合处、生产调度处,负责督促检查工交财贸年度计划的执行,
组织协调各有关部门的经济活动,综合调度协调解决工业生产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
主要任务是继续搞好工业内部结构调整,集中力量上水平,发展品种,提高质量,降
低消耗,提高经济效益。采取的措施:一是进一步抓调整,关、停、并、转那些物资
消耗高、产品质量差、经营不善而长期亏损的企业,生产供过于求、产品大量积压的
企业,与先进企业争能源、争原材料、争运输能力、争市场的落后企业,特别是那些
盲目发展起来的以劣挤优的企业。二是抓企业整顿,首先整顿好全省55个利税在千万
元以上的大企业。建立起好的领导班子,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改善企业的经营管
理。 三是抓技术进步,立足现有1.9万个企业,有计划地进行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
四是积极稳妥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继续推行和完善经济责任制。
1984年-1985年, 为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突出抓了能源、原材
料和市场紧缺商品的生产。在现有工业企业挖潜改造、扩大生产的同时,抓节约原材
料、燃料和动力消耗。按照社会需求,积极调整消费品产品结构,加快产品更新换代
和新产品开发,增加花色品种。保证重点建设和技术改造,基本建设投资,重点用于
30万吨乙烯产品开发、能源交通和原材料工业,农副产品加工等开发性建设。
1985年6月, 省经委针对经济发展速度过高的局面,通过贯彻国家经委《关于努
力提高经济效益,保持工业生产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通知》的精神,加强宏观调控,
坚持以提高经济效益和产品质量为中心组织生产,防止盲目追求高速度。年终工业生
产形成稳定增长的局面。 地方国营工业企业产值增长10.59%,产品销售收入增长
14.7%, 实现利税增长3.52%,地方工业品出口创汇16.23亿元,比上年增长21.9
%。产品质量稳定提高,抽查合格率达82.9%,比年初高4个百分点。

四、“六五”计划完成情况
“六五”期间,省政府把工作的着重点转到经济建设上来,认真贯彻“调整、改
革、整顿、提高”的方针,集中力量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重大比例失调和经济领域长
期积累下来的各种问题。在全省工业行业积极推行各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坚持改革、
开放、 搞活,推动了工业生产的全面发展。1985年,全省工农业总产值达到894.4
亿元, 年均增长11.3%;国民收入达到473亿元,年均增长11.8%;财政收入达到
67.5亿元, 年均增长11.4%, 都超过了“保五争六”的计划要求,也高于1953年到
1980年28年间的平均增长速度。经过几年的调整,逐步改变了轻重工业比例关系严重
失调的局面。轻工业发展加快,轻重工业比例由51∶49,调整到55∶45。积累和消费
的比例关系有所改善, 5年平均积累率29.3%,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基本同步增长,
促进了生产的扩大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5年间,社会总产值和国民收入基本同步
增长。 每个社会劳动者创造的国民收入平均每年提高8%,每百元积累增加的国民收
入由“五五”时期的40.1元增加到57元,单位产值能源消耗逐年下降,1985年万元国
民收入能耗比1980年降低28.8%。5年累计节约标准煤827万吨,经济效益有了比较明
显的提高。财政收入逐年增长,1985年实现了当年收支平衡并略有节余。农村产业结
构调整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1985年底, 全省乡村企业总数达76.7万个, 从业人员
657.8万人, 占农村劳动力的22.6%,乡镇企业已成为繁荣农村经济、吸收剩余劳动
力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支柱力量。 全省工业总产值达到540.6亿元,“六五”期间,年
均增长10.3%。 其中,轻工业总产值达到296.6亿元,年均增长11.9%,使消费品供
不应求的局面有了较大改变。重工业认真调整产业结构,在新的基础上稳定发展,产
值达到244亿元,年平均增长8.6%。能源和主要原材料生产得到加强,机械、电子等
行业的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有新的提高,有力地支持了农业、轻纺工业的发展和国民
经济各部门的技术改造。
“六五”期间,以能源交通为中心的重点建设取得较大进展,形成了一批新的生
产能力。 5年累计,新增原油开采能力1185万吨,原煤开采能力1013万吨,发电装机
容量126.9万千瓦, 新建改造公路4300公里,增加港口吞吐能力2150万吨。技术改造
投资比“五五” 期间增长2.5倍,使企业的技术装备状况有了较为明显的改善。“六
五”时期工业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制约因素主要是:技术进步不快,经营管理水平低,
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不够合理;能源、原材料、水资源仍然十分紧张,交通和邮电通
信严重落后,流通渠道不畅,基础设施不足;资金、外汇短缺,人才不足,技术落后。

1980年与1985年山东省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比较表
表5-12
┌────┬────┬────┬────┬───────┐
│产品 │单位 │1980年 │1985年 │1985年比 │
│ │ │产量 │产量 │1980年增长(%) │
├────┼────┼────┼────┼───────┤
│原油 │万吨 │1831.82 │2703.16 │47.57 │
├────┼────┼────┼────┼───────┤
│原煤 │万吨 │4290.5 │4922.50 │14.73 │
├────┼────┼────┼────┼───────┤
│发电量 │亿千瓦时│185.97 │262.05 │40.90 │
├────┼────┼────┼────┼───────┤
│钢 │万吨 │90.11 │124.97 │38.68 │
├────┼────┼────┼────┼───────┤
│生铁 │万吨 │141.49 │166.32 │17.55 │
├────┼────┼────┼────┼───────┤
│硫酸 │万吨 │45.79 │27.41 │-40.14 │
├────┼────┼────┼────┼───────┤
│纯碱 │万吨 │18.79 │26.90 │43.16 │
├────┼────┼────┼────┼───────┤
│农用化肥│万吨 │656.23 │96.98 │ │
├────┼────┼────┼────┼───────┤
│汽车 │辆 │11165 │11517 │3.15 │
├────┼────┼────┼────┼───────┤
│平板玻璃│万重量箱│166.53 │344.58 │106.91 │
├────┼────┼────┼────┼───────┤
│自行车 │万辆 │116.31 │223.34 │92.02 │
├────┼────┼────┼────┼───────┤
│电视机 │万台 │9.15 │41.60 │352.17 │
├────┼────┼────┼────┼───────┤
│纱 │万吨 │23.54 │30.92 │31.35 │
├────┼────┼────┼────┼───────┤
│布 │亿米 │10.87 │12.50 │14.99 │
├────┼────┼────┼────┼───────┤
│卷烟 │万箱 │172.83 │221.31 │28.05 │
└────┴────┴────┴────┴───────┘
说明:1985年农用化肥产量为折纯量。

1981年-1985年山东省工业总产值计划完成情况统计表
表5-13 单位:亿元
┌────┬──────┬──────┬──────┐
│年份 │计划产值 │完成产值 │完成计划(%) │
├────┼──────┼──────┼──────┤
│1981 │329 │343.62 │104.44 │
├────┼──────┼──────┼──────┤
│1982 │346 │367.57 │106.20 │
├────┼──────┼──────┼──────┤
│1983 │381 │405.57 │106.45 │
├────┼──────┼──────┼──────┤
│1984 │420 │456.24 │108.62 │
├────┼──────┼──────┼──────┤
│1985 │493 │540.60 │109.65 │
└────┴──────┴──────┴──────┘
说明:乡及乡以上工业产值为1980年不变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