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55&rec=496&run=13

1993年,山东省计划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并在以下五个方面取得显著进展。
一、计划观念有突破性更新,计划职能有根本性转变。在计划观念上,按照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坚持面向市场、反映市场、有效地引导市场的原则,
把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与计划进行宏观调控的优势结合起来,把计划工作
的重点进一步转到研究大战略、提出大主意、制定大政策、搞好大平衡、调控大市
场、抓好大项目上来,提高计划的预测性、导向性、政策性,更好地发挥计划在宏
观调控中的作用。
计划指导思想根本性更新,极大地促进了计划职能的转变。即根据国家宏观经
济政策和我省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结合近期宏观经济环境和市场运行的
具体情况,确定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基本任务、宏观调控目标和重要经济社会
活动的预期目标;制定实施经济、社会发展任务和宏观调控目标的重大政策措施;
运用所掌握的物资条件,引导全社会资金和资源的流向;搞好社会总供求的大体平
衡;组织实施重点建设和重大科技项目,促进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综合协调运用各
种经济政策和手段,保证宏观调控目标和发展任务的实现。
二、宏观调控目标体系和预测指标体系基本形成。前者由12项指标构成:1 、
经济增长速度(主要指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和一、二、三产业增长速度);2、 对外
开放(主要指标是出口总值、结汇率和实际利用外资总额);3、 投资(全社会固
定资产投资总规模和国有固定资产投资交付使用率);4、 财政(财政收入总额和
支出总额);5、金融(全社会信贷总规模、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和有价证券发行额)
;6、外债(期末外债余额和偿还外债到期本息);7、物价(全社会零售物价总指
数和居民生活费用价格指数);8、就业(城镇待业率);9、人口(人口自然增长
率和人口城市化水平);10、土地(建设用地和土地开发);11、科技(科技进步
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12、收入(职工平均工资和农民人均纯收入)。
预期指标体系以科学的预测为基础,并充分考虑政府宏观调控意图和实施效果,
把反映重要经济社会活动的总量指标改为预期指标管理。主要由以下十个方面的指
标构成:1、农业(农业总产值、主要农产品产量和播种面积);2、乡镇企业(乡
镇企业总产值、利税和从业人员);3、工业(工业总产值、销售产值、 主要产品
产量、资源节约和经济效益);4、运输邮电(客货运量、邮电业务量、 港口吞吐
量和通车里程);5、利用外资(借用国外贷款和吸收外商投资);6、市场(购买
力、零售总额和集贸成交额);7、 科技教育(取得的重要科技成果及其推广应用
和大专院校招生);8、环境保护(废气、废水和固体废弃物排放量和外理率);9、
医疗卫生(新增卫生技术人员和新增病床);10、旅游(接待国内外游客和旅游收
入等)。
三、国民经济综合平衡体系逐步完善。重点搞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平衡:一是重
要物资资源的平衡。包括能源、原材料、支农物资和关系国计民生的农产品,如电
力、煤炭、钢材、化肥、农药、粮食和棉花等,分析预测平衡差额,并制定了相应
的调控措施,为企业经营提供信息导向。二是全社会资金的平衡。分析预测计划期
所提供的全社会资金需求和供应总量、构成和流向,根据平衡差额,提出解决资金
缺口和调节资金流向的政策措施。三是国际收支的平衡。根据对外贸易收入、非贸
易收入、对外借款、外商直接投资等,预测计划期内的国际收入总量,按照以收定
支的原则,合理安排进日用汇、出国用汇和偿还到期外债等各项支出,用汇规模保
持合理,收支平衡。四是全社会劳动力平衡。根据计划期内经济发展的预期目标和
能够提供的劳动力资源总量,分析预测全社会劳动力资源的需求总量及其分配状况,
制定相应的措施。五是社会总需求的平衡。根据上述主要方面协调平衡情况和存在
的问题,服从于全国总供求平衡的大局,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保持全
社会总供求的大致平衡。
四、年度计划报告作了重大改革。首先,进一步完善了综合计划报告。其主要
内容包括:一是基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全面分析和评价,说明宏
观经济的总体态势和发展趋势;二是阐述计划期计划安排的指导思想,遵循的原则
和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确定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三是提出经济和社会发展
的重点及采取的重大措施。其次,增加了若干专题报告,主要是根据经济和社会发
展的主要方面和主要矛盾,提出相应的宏观政策和措施,调控经济运行。
五、计划种类的设置和构成作了重大调整。主要是加强和充实了计划总表,进
一步增加了有关指标,扩大信息量。对计划种类则进行了压缩、调整、合并,将原
来的22项专项计划调整合并为10项,并装订为一册。具体设置:一是农村经济发展
计划;二是工业交通和资源节约计划;三是固定资产投资计划;四是土地利用和环
境保护计划;五是主要物资和商品流通计划;六是对外贸易发展计划。七是利用外
资计划;八是财政金融计划;九是科技和教育事业发展计划;十是人口、劳动、收
入和社会保障计划。调整后的各项计划加强和充实了文字报告的内容, 强化了对市
场和经济发展条件环境趋势的预测分析以及政策措施的研究制定, 增强了计划的可
操作性和指导作用,并将计划的发放范围扩大至各级党政机关和大中型企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