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发整治战略构想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55&rec=384&run=13

    〖开发〗〖《山东省综合国土规划》〗〖内容〗〖国土规划〗
    〖指导思想〗〖目标〗〖优化〗〖产业〗〖结构〗〖生产力〗〖布局〗
  (一)指导思想与目标
  1.以国家经济发展总的战略部署、产业政策和省情特点为依据,确定国土开发
整治总的战略思想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发挥优势和市场需求为
原则,综合开发利用资源,调整结构,优化布局,保护环境,重点加强农业、基础
工业、基础设施和科技教育,在继续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同时,积极发展知识技
术密集型产业,逐步形成以集约、效益、生态、内外向相结合为特色的经济结构,
使山东人均占有经济量走在全国的前列。
  2.按照发挥优势的原则,确定劳动地域分工,选择开发的优区位。贯彻“东部
开放,西部开发”的总体布局思想。东部地区发挥对外开放和海运方便的优势,采
取“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相结合的战略,扩大对内对外两个辐射面,逐步建立沿
海外向型产业聚集带,并以先进的经济技术、科学管理和灵通的信息,带动内陆地
区的发展;西部地区发挥资源丰富的优势,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依据,培植具有地
方特色的资源密集型优势产业,近期以丰富的初级和上游产品,支持东部地区的对
外开放,使开放中有开发,开发中有开放,东部和西部优势互补,各展其长,共同
发展。逐步建立鲁中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重点开发区,半岛开放城市外向型产业重
点开发区,临沂、日照建材、食品、钢铁重点开发区,鲁北、潍北油气、盐化工重
点开发区,黄泛平原粮棉、纺织重点开发区,鲁西南煤油气电化重点开发区。
  3.根据经济发展所达到的阶段和资源与产业结构相适应的要求,选择重点产业,
促进主导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将能带动经济发展逐步实现现代化的机械电子工业和
资源条件优越、经济效益好、市场广阔、发展潜力较大的化学工业,以及严重制约
国民经济发展的以电力为中心的能源工业培植成为主导产业部门;将冶金、建材提
供基本原材料的产业和关系人民群众衣食必需、创汇比重较大的纺织、食品工业作
为支柱产业。并不失时机地发展新兴产业和某些具有战略意义的高科技产业,逐步
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本世纪末,工业的加工度、外向度和主导地位、应变
能力进一步增强,工业总产值达到2742亿元,年递增9%。
  4.依靠政策和科技、物质投入以及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巩固和发展农
业,特别要把保护耕地和增产粮食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深化农村改革,完善承包
责任制,发展集约经营,健全农业服务体系,加快支农工业的发展,满足农业生产
资料的供应。理顺工农业产品价格,合理调整农业内部的比较利益,切实保护农民
的积极性。综合开发山区、浅海滩涂、湖泊水域,提高林、牧、渔在农业中的比重。
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发展集约农业,改造中低产田,主攻单产和质量,集中建设黄
淮海粮棉牧农业生产基地,山丘区花生、水果、烟草、畜牧生产基地和沿海、沿湖
地区的水产品生产基地,增加农副产品的有效供给,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本世纪
末,农业总产值达到500亿元,年递增4%。保有耕地788.74万公顷,粮食总产达到
4100万吨,人均456公斤。
  5.强化经济中心和基础设施建设,为经济开发和全方位开放创造良好的环境条
件。根据区位优势,以大中城市为重点,强化区域经济中心的建设,并相应地发展
一批中小城市,形成能辐射带动全省经济发展的市场、信息、社会服务中心和各具
特色的城镇生产力体系。本世纪末,各类城镇发展到1141个,城镇化水平达到28%
左右。基础设施建设以开放区、重点开发区、沿海港口和大中城市为中心,新建扩
建港口、铁路、公路、机场,开通国际航班,配套集疏运系统,使沿海与内陆、城
市与乡村、中心城市与卫星城镇,形成辐射状的交通网络。发展提高通信能力和水
平,畅通人流、物流、信息流。对水资源要采取“开源节流”的方针,增加拦蓄能
力,扩大引黄水量,推广节水措施,切实解决重点城市的供水问题。
  6.坚持开发与整治并重的原则,把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生态效益很好地结合起来。要特别注重对重大自然灾害的防御。对建设大中型项目
和易发生次生灾害的工程,应加强工程抗震工作,防患于未然。保护土地、生物、
水、矿产等自然资源,界定基本农田保护区,严格控制耕地的减少。防治“三废”
污染,保护河流、湖泊等地表水体和重要的地下水水源地,重点治理小清河、南四
湖和白浪河、虞河、潍河三个流域,使水质达到国家四类标准。开展流域综合治理,
防治水土流失,增加植物覆被,森林覆盖率达到23.8%。协调好“两类生产”,既
增加物质资料生产,又严格控制人口生产,保护好生态环境,使经济增长与人口、
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人民得到更多的实惠。本世纪末,全省人口总量控制在8990
万以内,人均国民生产总值(1980年不变价)1962元,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7.加快国民经济由粗放、速度、外延发展为主,向集约、效益和内涵发展为主
的方向转换,外向产业有较大的发展,地区布局、产业结构更趋协调合理。引导企
业走靠科技进步,内涵扩大再生产,放眼国内外两个市场,向管理要效益的路子。
规划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工农业总产值平均年增长8%,其中农业4%,工业9%,
出口创汇8.9%。青岛、济南、淄博、烟台、威海、潍坊6市由1987年占全省工农业
总产值的64.5%降为2000年的60.7%,济宁、东营、临沂等9市地由1987年占全省工
农业总产值的35.5%发展到39.3%。全省工农业比例由1987年的74.9∶25.1调整为84.
6∶15.4;农轻重比例由1987年的25.1∶38.7∶36.2调整为15.4∶43.6∶41.0;三
次产业的构成由1987年的32.2∶47.3∶20.5转换为19.8∶53.3∶26.9。

           本世纪末经济发展规划指标
    〖经济〗〖发展〗〖规划〗〖指标〗〖统计表〗〖1980-2000〗
表5-6
┌─────────┬───┬───┬─────┬───┬─────┐
│时期指标     │1980年│1987年│1981~1987│2000年│1988~2000│
│         │   │   │年平均增长│   │年平均增长│
│         │   │   │(%)    │   │(%)    │
├─────────┼───┼───┼─────┼───┼─────┤
│国民生产总值(亿元)│314.9 │648.6 │10.8   │1764 │8     │
├─────────┼───┼───┼─────┼───┼─────┤
│国民收入(亿元)  │271  │578.1 │11.4   │1572 │8     │
├─────────┼───┼───┼─────┼───┼─────┤
│工农业总产值(亿元)│524  │1191.8│12.4   │3242 │8     │
├─────────┼───┼───┼─────┼───┼─────┤
│农业(亿元)    │173  │299.5 │8.2    │500  │4     │
├─────────┼───┼───┼─────┼───┼─────┤
│工业(亿元)    │351  │892.3 │14.3   │2742 │9     │
├─────────┼───┼───┼─────┼───┼─────┤
│出口创汇(亿美元) │17.6 │29.7 │7.7    │90  │8.9    │
└─────────┴───┴───┴─────┴───┴─────┘
注: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
  (二)优化产业结构
  1.强化基础产业。农业、能源、原材料是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和重要的制
约因素,是重点发展的产业部门。农业,要增加投入,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以改造
中低产田,发展集约经营,综合开发未利用资源,建设以粮棉油果鱼肉烟为特色的
综合农业商品生产基地为主攻方向,使农业再上一个新台阶。能源,要坚持“开发
与节约并重”的方针,扩大规模,加快发展,提高节能率,实现与经济发展相适应
的目标。化工、冶金、建材,应充分发挥其资源优势,建设以煤、油(气)、盐为特
点的综合化工基地,以石臼钢铁厂为主体的钢铁基地,以水泥、玻璃、陶瓷为重点
的建材基地,使原材料工业与整个工业保持同步增长,基本扭转钢材、基本化工原
料、农用化学品的紧张状况。
  2.提高加工工业水平。主要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的机械电子产品和提高农矿资
源的加工深度。机械电子,以机电一体化为发展方向,重点发展优势产品,提高新
兴产业的国产化水平,为提高国民经济各部门装备水平,为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服
务;纺织,以发展高附加值的成衣(品)为主;食品,重点发展“名、优、特、新”
产品,实现工业的高增值、高效益。
  3.发展第三产业。重点发展交通、通信、商业以及科技教育,促进第一、二产
业的发展和生产力的进步。
  (三)生产力总体布局
  根据山东省资源和经济、技术的地域差异及经济网络系统的梯度结构、脉状结
构和块状结构,实行空间择优布局方针,采取据点开发、轴线开发、区域城镇网络
开发和以东带西、“双中心”带动的开发模式,发展纵横交错的产业带和各具特色
的经济区,形成“二、五、六”生产力布局的总框架。
  1.“二个”经济中心:青岛市是山东半岛沿海经济区的经济中心,全国重要的
对外贸易口岸、工业基地、海洋科研基地和风景旅游胜地。应充分利用对外开放的
有利条件,发挥其实力雄厚、技术先进、信息灵通的优势,增强对内对外两个扇面
的辐射能力和范围,带动全省外向产业的发展。济南市既是鲁西内陆经济区的中心,
又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中心,重要的工业基地和旅游热点城市,是全国
南北交流的交通枢纽。应充分发挥省会城市的综合功能和承东启西的作用,以开发
促开放,发展科技、信息、咨询、金融、商贸等社会服务业,增强经济实力,扩大
吸引辐射范围,带动内陆和全省经济的发展。
  2.“五条”产业带:胶济铁路与京沪铁路、沿海一线相交,构成全省生产力布
局的一级轴线。胶济及延伸的济邯铁路沿线有青岛、济南、淄博、潍坊、聊城五座
城市,工业总产值占全省的52.8%,大部分区域是省内经济发达的产业带。京沪铁
路是全国南北流通的大动脉之一,山东境内从德州、济南、泰安、济宁、枣庄五市
穿过,沿线工业总产值占全省29%,是孕育发展中的一条工业城市连绵带。沿海一
线,特别是莱州市至日照市段,有三个对外开放城市,六个对外开放港口,工业总
产值占全省39.2%,大约160公里有一个城镇,是一个很有发展前景的海洋城镇化岸
段。这三条带,应以经济结构的调整、改进、提高为重点,采用先进的适用技术,
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促进转换,加速产业向高度化发展。新石线和拟建
的德龙线为二级轴线,其端点连接沿海大型港口,是煤炭入海极为理想的通道。沿
线根据区位优势和资源丰度,分别开发能源、原盐、建材资源和农业资源,建设资
源密集型的产业带。对于以上五条带,总的指导思想是:加强开放前沿,提高胶济、
京沪走廊,开发振兴新石、德龙沿线。
  3.“六个”经济区:鲁中区(济、泰两市),以济南市为中心,建成知识技术密
集型产业聚集区和高中级人才培养基地。胶东区(青、烟、威、潍四市),以青岛为
中心,建成与国际市场息息相通的外向为主的经济区。鲁东南区(临沂、日照两市
地),以临沂、日照为中心,建成日照滨海工业区。鲁北区(淄、东、惠三市地),
以淄博等市为中心,建成以石油、化工为中心的重化工业区。鲁西北区(德、聊两
地区),以德州、聊城市为中心,建成全省重要的粮棉基地和以纺织为重点的农副
产品综合加工区。鲁西南区(枣、济、菏三市地),以济宁等市为中心,建成以“煤、
油(气)、电、化”为特色的经济区。
  综上所述,“两个中心”是生产力扩涨的增长极,“五条带”是布局的主轴,
“六大块”是生产力布局的面。双心带动,五线串联,六区分工,点线面结合,构
成全省生产力重点布局的总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