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982年计划的编制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55&rec=311&run=13

〖1982〗〖计划〗〖编制〗〖过程〗〖社会〗〖发展〗〖内容〗〖指标〗
〖国民经济〗〖实现〗〖措施〗
山东省1982年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编制,于1981年7月进行部署。同年8月,
省委、省政府将1982年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总体设想报告至中央。此后,省计委两
次召开计划座谈会,进行酝酿讨论。12月5~14日,省政府召开全省计划会议, 传
达贯彻全国计划会议精神,安排落实山东省1982年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随后获得
省委、省政府批准。12月23 日, 省政府向省五届人大四次会议作了《关于山东省
1982年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说明》,提请会议审议。12月28日,省五届人大四次
会议作出了《关于批准山东省1982年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决议》。1982年1月3日,
省政府印发了《关于印发山东省1982年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正式下达了
1982年计划。
1982年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主要内容如下:
继续贯彻执行1981年12月中央工作会议的部署和六中全会决议,贯彻落实赵紫
阳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十条经济建设方针,振奋精神,鼓足干劲,实事求
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进一步搞好国民经济的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把提高
经济效果作为整个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巩固稳定经济的成果,保持适当的增长速
度。
主要计划指标的安排:
农业,在粮食产量稳定增长的前提下,有计划地发展经济作物,大力开展多种
经营。总产值安排143.2亿元,比1981年预计增长4.5%。粮食总产量2350万吨,棉
花总产量52.5万吨,花生总产量140万吨,烤烟总产量23.3万吨。
工业,继续抓紧消费品生产,把能源工业放在重要位置。总产值安排346亿元,
比1981年预计增长4.5%,争取实现5%。其中轻工业产值达到204亿元,增长10 %
以上,重工业要有回升。主要产品产量:原煤4020万吨,略高于1981年预计水平;
原油1600万吨,维持1981年水平;发电量201.5亿千瓦小时,增加7.5亿千瓦小时;
合成氨123万吨,减少7万吨;大小拖拉机3.75万台,增加8500台;水泥490 万吨,
增加10万吨。
继续控制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安排23亿元,其中基本建设15亿元,更新改造
措施8亿元。大中型项目安排25个,其中续建20个,新开工4个,勘察设计项目1个。
财政收入,计划安排必保数51亿元,国家分配53.8亿元的任务,作为争取数。
支出计划,安排23亿元,比1981年预计增加1.7亿元。增加的部分, 除了保证人员
经费外,主要用于增加文教卫生科技体育事业费、支援农业、城市维护和必不可少
的基建费。
内外贸易,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80亿元,比1981年预计增长10.4%。1982 年商
品可供量与购买力之间有6亿元差额,要千方百计增加消费品生产,搞好商品调拨,
重点增加经济作物集中产区生产资料和日用工业品的供应量。同时要大力压缩集团
购买部分,尽可能挤出商品供应城乡市场。出口商品收购总值32.9亿元,比1981年
预计增长5.4%;出口总值19.3亿美元,增长4.3%。
科学技术,要紧密结合经济发展的需要,为生产服务。计划安排重点科研项目
81项,173个专题,其中科研102项,中间试验45项,新产品26项。
教育,在调整、整顿中有所发展,适应四化建设的要求。计划安排高等学校招
生16105人,比1981年增加1945人;中等专业学校招生2.9万人,增加1103人。要努
力改善高等教育和中等专业教育的办学条件,加强职工教育和业余教育,进一步提
高各类学校的教学质量。
不断改善医疗卫生条件,发展体育事业,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进一步发展文
化事业,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
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保证城乡人民生活稳定,逐步有所改善。要继续控制人
口增长,国家计划安排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2‰,年末人口达到7451万人。计划生育
工作必须继续抓紧。城镇就业计划安排27万人,主要通过发展集体所有制经济和个
体经济来安置。农民收入要继续有所增加,城乡居住条件要继续有所改善。
实现1982年计划的措施:
1.农业生产要立足于抗旱夺丰收,首先抓好春季的抗旱保麦、抗旱保春播,为
夺取全年丰收打好基础。
2.继续大力发展消费品生产,并以此为中心安排好各方面的比例关系,特别是
抓好纺织工业的生产建设。
3.切实抓好能源的开发和节约。煤炭生产要确保完成4020万吨的任务,煤炭节
约确保完成110万吨的任务。
4.有计划、有步骤地抓好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要求各级政府组织有关部门认
真调查研究,拟定专题实施规划,分别组织实施。
5.继续调整机械工业的服务方向。围绕发展消费品生产和各方面技术改造的需
要,调整企业和产品结构。
6.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搞好企业整顿。
7.继续加强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事业。
8.加强思想政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