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主要内容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55&rec=205&run=13

〖第三个〗〖五年计划〗〖编制〗〖内容〗〖措施〗
1966年5月12日省计委编制的《关于“三五”经济建设规划初步设想(讨论稿)》
的主要内容如下:
在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全省经济建设的方针任务,就是要坚决遵循毛泽东主
席“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指示,以备战为前提,更好地贯彻执行党的建设社会
主义总路线、发展国民经济总方针,立足于战争,积极备战,做好大打、早打的准
备。服从全国一盘棋,坚持自力更生,发扬大庆、大寨精神,把发展农业放在首位,
实现农业翻身;积极支援大三线(全国的战略后方)建设,加速建成省内小三线( 省
的战略后方),调整工业布局,加强基础工业, 相应地发展轻工业和交通运输业;
在发展生产和计划生育的基础上,逐步改善人民生活。
1.改变自然面貌,实现农业翻身
在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加速改变自然面貌,改善生产条件,尽快地把农业生
产搞上去,做到队有余粮,国有储备,群众生活达到或接近全国平均水平。规划要
求,农业总产值达到62亿元,每年递增7.3%;粮食,总产量达到1750万吨, 社员
口粮200公斤以上,力争5年内社员、集体、国家有半年左右的粮食储备;棉花,集
中产区种植63.33万公顷,总产24万吨,分散产区每个生产队种0.07~0.20 公顷,
以补充群众和集体需要;花生,种植60万公顷,总产量125万吨;耕畜400万头;生
猪1200~1500万头;社员集体分配现金每人20元以上;农民生活烧柴力争做到自给。
为实现这一任务,计划突出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集中力量打好三个歼灭战。首先建成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农田466.67万公
顷。其中粮田400万公顷,平均每人0.07公顷,每公顷产量分别达到3000公斤(黄河
以北)、3750公斤(黄河以南);经济作物66.67万公顷。其次集中解决鲁西北、鲁西
南306.67万公顷土地旱涝灾害问题。三是以植树造林为重点,积极发展多种经营。
第二,积极发展农业机械化。首先在三年左右充实提高“常规武器”,基本满
足农村所需改土、治水、开山、运输等四大套农机具。同时先在粮食每公顷产6000
公斤以上的300个大队进行机械化试点,进而使超“纲要”的约1 万个大队 ( 包括
1966年可能达到的)1970年以前基本实现灌溉、耕作、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化, 达到
平均每个大队有动力机械44.16~58.88千瓦,农副产品加工机械7台左右,另外7万
个大队平均有动力机械1台,7.36千瓦。
第三,加速化肥厂的建设。计划主要依靠省内机动财力和地方工业制造能力,
新建5000吨合成氨厂6处,3000吨的19处,2000吨的1处,并利用原有基础,建成年
产8万吨的济南化肥厂,加上磷肥生产,使化肥年产能力达到100万吨。包括国家分
配部分,平均每公顷施肥水平达到225公斤左右。
第四,积极解决农村烧柴问题。首先是通过植树造林、封山育草、增种高秆作
物,开辟柴草资源;其次是在冬闲季节妥善安排劳力打柴拾草;三是在全省范围内
积极推广省草、省柴、省煤的炉灶。从而逐年压缩农村煤炭销量,逐步做到烧柴自
给。
2.加速小三线建设
山东省地处国防前线,必须在积极支援大三线建设的同时,抓紧时机,以沂蒙
山区和胶东山区为中心,建成一个敌人打不烂、守得住,在战争分割形势下,能独
立作战的后方基地。主要要求是:第一,在沂蒙山区和胶东山区提前搞好“四清”
运动(清政治、清经济、清组织、清思想),广泛深入地进行备战教育,加强民兵建
设,做好全民战争的准备。第二,提前实现农业翻身,粮食生产做到三年内户有余
粮,队有储备;花生、棉花等经济作物,做到既能解决当地群众需要,又能尽多地
向国家交售;植树造林,主要是大力营造高深茂密速生林和经济林,三年全部造完,
五年基本绿化。第三,加强军工建设。力争在三年左右,完成军工建设计划,做到
能成套生产营以下所需要的常规武器。第四,围绕军需民用,积极发展原材料和支
农工业。计划从济南、青岛、淄博等城市迁入部分农机、化工、轻工、建材、医疗
器械等企业;重点建设冶金、电力等原材料动力工业。做到战时能配套生产,基本
满足供应。同时还要相应地进行公路和通讯建设。为保证实现上述任务,尽快建成
省内三线,各部门和有关地区在安排建设投资时,都必须专门列出一笔资金,用于
小三线建设。
3.调整工业布局,实现战时基本自给
“三五”期间,必须按照省委的要求,在服从全国一盘棋的前提下,紧紧围绕
备战和农业翻身的需要,调整工业布局,加强县社工业的建设;努力发展原材料工
业和基础工业;扩大支农产品生产能力,增加产品品种,提高产品自给程度,做到
战时基本自给。规划要求:工业总产值达到100~120亿元,每年递增10~14%。生
铁115万吨,钢50万吨,钢材40万吨,煤350万吨,焦60万吨,发电55~60亿千瓦小
时,动力机械26.50万千瓦,小拖拉机1万台,化肥100万吨,农药2.5万吨,棉纱70
~80万件。
第一,调整工业布局。首先是有计划地积极发展县社工业,就地服务于农业生
产。其次是对沿海胶济路沿线几个城市中比较重要的企业,采取一分为二的办法,
分期分批向内地搬迁,计划“三五”搬迁60多个,1966年即搬迁27个。三是对原有
工业比较集中的城市,一般不安排新建项目,对保留的企业和一些必须的配套产品,
主要是集中力量进行技术改造和适当填平补齐,以充分发挥企业潜力,并有计划地
发展一些短线缺门和精密尖端产品,以更好地支援大小三线,支援农业。经过这样
调整以后,全省工业布局基本趋于合理,专、县工业产值的比重将由26%提高到40
%以上。
第二,大力发展原材料工业。计划首先在原有基础上尽快地把济南生建钢铁厂
建设起来,使年产能力达到生铁10万吨,钢8万吨,钢材6万吨;第二步充实改造济
南钢铁厂,恢复沂蒙和张店钢铁厂,并相应地扩建铁矿山和耐火材料矿。其次是加
强香夼、牙山、铜井、金岭、夏蔚、铜冶店、青上等有色金属的选矿能力和新泰金
属冶炼研究所的冶炼能力,达到年产电解铜1000吨,电解锌500吨,电解铅500吨,
电解铝1000吨。三是扩大烧碱、硫酸等化工原料的生产,计划烧碱由原来的3 个点
扩大到11个点,能力达到4.5万吨;硫酸由2个点扩大到7个点,能力达到9万吨;其
他如苯酚、塑料等都要相应发展。
第三,积极进行军需民用产品配套。在134种主要的军需民用产品中, 省内尚
有58种不能生产。要求五年内基本上都能生产,其中80%以上能够自给。
第四,发展交通运输。主要是调整原有交通运输设施和布局,重点修建国防公
路。计划五年内修建跨省的黎城至青岛(济南至潍坊段)、长治至胶南、五台至连云
港、潢川至诸城、临沂至洛阳、济南至徐州、巨野至拓城等7条国防公路, 接通断
头公路,改建危险桥梁;依靠群众,就地取材,修建县乡道路。同时结合水利建设,
疏浚航道,提高渡口通过能力,改善沿海港口停泊条件。做到能够适应备战和工农
业生产发展的需要。
4.控制人口增长,实行计划生育
把控制城镇人口,加强计划生育,作为第三个五年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从
各方面进一步采取措施,切实抓好。规划要求:
第一,城镇人口原则上要维持1965年的水平,基本上不再增加。继续动员下乡
上山,严格控制农村人口进城;在企事业部门,积极推行季节工、轮换工等亦工亦
农的劳动制度;有计划地将几个主要城市的大专院校、科学研究单位迁往农村,并
逐步改革不利于压缩城镇人口的劳保福利制度。
第二,计划生育,加强宣传教育,作好思想工作;在农村大量培养推行计划生
育的技术力量,做好技术指导;解决避孕药械的生产供应。力争在五年内使全省人
口自然增长率降到17‰以下,全省总人口控制在6200万人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