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55&rec=1&run=13

    〖计划〗〖机构〗〖管理〗〖五年计划〗〖编制〗〖执行结果〗〖概述〗
  山东省地处黄河下游,总面积为15.67万平方公里。地理位置优越,自然条件
较好,历史文化悠久。在解放前的旧中国,由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
义的长期统治,经济极端贫穷落后,人民生活极为困苦。
  从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92年43年间,山东人民在中国共产
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恢复国民经济,进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建立和发展了社
会主义经济。与此同时,开创和发展了计划工作。全省各级政府、各个部门陆续建
立健全了计划管理机构,充实加强了计划工作队伍,制订了一系列计划管理规章制
度,编制和组织执行了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历年的年度计划、第一个五年计
划至第八个五年计划、长期计划以及各项部门计划、专题计划、区域计划、国土规
划;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逐步向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目标过渡,对计划管理体制不断地进行了改革。43年来,通过国民经济
和社会发展计划有力地促进了整个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同时也走过了曲折的道路。1992年与1949年比较,全省国民收入由18.57亿元(按当
年价格计算,下同)增加到1685.5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下同),增长37.3倍,平
均每年增长8.5%。工农业总产值由29.22亿元增加到4394.43亿元,增长73.6倍,
平均每年增长10.6%;其中,农业总产值由20.07亿元增加到840.71亿元,增长7.1
倍,平均每年增长5.0%;工业总产值由9.15亿元增加到3553.72亿元,增长312.7
倍,平均每年增长14.3%。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由7.18亿元增加到796.47亿元,扣除
物价上涨因素,增长43.9倍,平均每年增长9.2%。居民消费水平由平均每人39元
增加到841元,增长6.1倍,平均每年增长4.7%;其中,农业居民由35元增加到637
元;非农业居民由110元增加到1643元。
    〖1950-1957〗〖计划〗〖机构〗〖管理〗〖五年计划〗
    〖编制〗〖执行结果〗〖概述〗
  1950~1957年恢复国民经济和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从1950年至1952年进行了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在旧山东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
和长期战争破坏的基础上,党和政府领导人民群众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
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实行统一财经,稳定物价,合理调整工商业,开展
城乡物资交流和增产节约运动。与此同时,进行了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三反”
(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五反”(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窃国家资
财、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等各项社会改革和抗美援朝斗争。这一时
期,全省经济计划管理工作的职能机构,是山东省人民政府财政经济委员会。省财
委组织有关部门编制了工业生产、内外贸易、物资调拨以及财政金融等计划,指导
全省经济计划工作。这一期间,省财委还着手组织了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
1953~1957年)的编制工作。通过采取一系列重大的政策、措施和广大干部群众的
艰苦奋斗,战胜了严重困难,全面完成了国民经济恢复的历史任务。全省工农业生
产、交通运输大幅度增长。到1952年已经超过了抗日战争前1936年水平。市场活跃,
物价稳定,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1953年开始了有计划的、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全省相继建立了各级计划机构。
1954年9月,山东省人民政府计划委员会(以下简称省计委)建立。随后相继建立了
各专署、市、县计划委员会。省直各经济主管部门、各大企业也相继建立了计划机
构。计划工作机构和计划工作队伍逐步发展壮大。各级计划机构认真贯彻执行了国
家颁布的各项政策规定。省计委结合山东实际,制定了计划工作条例,计划编制、
下达办法以及基本建设、物资、外贸等一系列计划管理的规定和办法。这些规定和
办法多数以山东省人民委员会(简称省人委)名义或由省人委批准颁发执行。这一期
间,省计委按照国家制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方针政策和控制数字,组
织各部门编制了全省第一个五年计划,编制了全省各个年度的国民经济发展计划。
1955年12月,山东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山东省第一个五年经
济计划纲要》。第一个五年计划执行结果,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
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提前和超额完成了计划规定的各项生产建设指标,国民
经济有较快的增长,人民生活有较大的改善。这一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有了
迅速的恢复和发展。1957年与1949年比较,全省国民收入达到54.04亿元,增长1.8
倍,平均每年增长13.9%。工农业总产值达到79.75亿元,增长1.5倍,平均每年增
长12.2%;其中,农业总产值达到36.44亿元,平均每年增长6.3%;工业总产值达
到43.31亿元,平均每年增长23.0%。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到28.94亿元,扣除物价
上涨因素,增长3.3倍,平均每年增长15.9%。居民消费水平达到每人平均74元,
平均每年增长6.5%;其中,农业居民62元;非农业居民158元。
    〖1958-1978〗〖计划〗〖机构〗〖管理〗〖五年计划〗
    〖编制〗〖执行结果〗
  1958~1978年“大跃进”、经济调整和“文化大革命”时期。
  1958年开始进入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开展了全面的社
会主义建设,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道路。第二个五年计划的编制工作从1955年开始。
1957年省计委党组根据党的“八大”精神和国务院下达的控制指标,编制了《山东
省第二个五年(1958~1962年)经济计划的初步建议(草案)》。这个建议草案是比较
符合实际情况的。但是,1958年至1960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以高指
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地泛滥起来。在计划
上追求高指标、高积累,实行“两本帐”,严重脱离实际。1958年和1959年编制的
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几个草案,都是在左倾思想指导下提出的。全省第二个五年计划
没有最后定稿。在这期间编制的1958年至1960年三个年度计划都是“大跃进”的计
划。这一期间,为适应“大跃进”的要求,国家下放了经济管理权限和计划管理权
限,扩大了省和各地区、各部门的职权范围。1958年11月中共山东省委决定分设省
计划委员会、基本建设委员会和工业生产委员会。三年“大跃进”使全省国民经济
遭到了极大的挫折和损失。各项计划的主要指标按照核实后的统计数字检查,都没
有完成计划。由于全民大办钢铁、大办水利等几个大办,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财力。由于工业特别是重工业过快增长,基本建设投资规模过大,职工人数和城镇
人口增加过多,而农业生产大幅度下降,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关系严重失调。国民
收入分配中积累率过高,人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由于农业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
高估产、高征购、大锅饭、“一平二调”,严重挫伤了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加上严
重的自然灾害、粮食大幅度减产,许多地区特别是许多农村严重缺粮。
  1960年冬,按照中央的指示,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从1961年至
1965年贯彻执行了农业为基础,农轻重为序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采取了一系列正确的政策,调整了农村的生产关系,大力恢复农业生产。同时,大
力压缩基本建设战线,停建和缓建了一大批项目;缩短重工业战线,降低重工业增
长速度,关、停、并、转了一大批工业企业;精减国家职工,压缩城镇人口,组织
各行各业加强了对农业的支援。这一期间适应调整国民经济的要求,经济计划工作
强调集中统一,上收了部分下放的企业。1961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将省计划委
员会与工业生产委员会合并为省计划委员会。1962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省基
本建设委员会,其工作并入省计委和省建设厅,又将工业生产委员会从计划委员会
分出,成立省经济委员会。
  经过五年调整工作,到1965年,全省调整国民经济的任务圆满完成。农业生产
得到了恢复,工业大体上同农业相适应。工业及各行各业支援农业的能力得到加强。
工农业之间、工业内部之间的比例关系基本趋于协调,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全省
国民经济虽然遭到“大跃进”的严重挫折,仍然取得了很大成绩。农业生产条件有
了较大改善,农业机械化开始起步,农林牧副渔各业全面发展,工业生产能力有了
较大增加,内部比例关系比较协调,企业内部设备能力大部分已经填平补齐、成龙
配套,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有了进一步发展,初步建立了“五小”(小钢铁、
小煤碳、小化肥、小水泥、小机械工业),工业基础、交通运输、内外贸易以及科
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都有较大发展。
  1966年至1975年是第三个五年计划和第四个五年计划时期,正值“文化大革命”
,社会动乱和左倾政策,使经济计划工作遭到了严重干扰和破坏。省计委机构和人
员,多次更迭。1967年3月,省计委的工作由“文化大革命”中组建的山东省革命
委员会生产指挥部计划办公室代替。计划办公室接管了省计委、统计局、劳动局、
物资局和省建委等部门的工作。1970年2月,省革命委员会决定将省科学技术委员
会的工作划归计划办公室。1972年3月,中共山东省委决定成立山东省革命委员会
计划委员会,干部由省计委、统计局和计划办公室的人员选调组成。由于“文化大
革命”的干扰破坏,计划工作无法正常进行。全省第三个五年(1966~1970年)计划
的编制工作从1964年开始,到1966年5月进行了大量的工作,编制出几个方案,此
后被迫中断。1968年年度计划的编制工作没有按照正常程序进行。1974年计划的编
制工作由于“批林批孔”运动的干扰,受到很大影响,计划下达时间也被推迟。
  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干扰破坏,使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遭到严重损失。农业
生产在1967年、1968年有所下降,工业生产在1968年、1969年停滞不前。特别是
1974年由于“批林批孔”的严重干扰破坏,大批工厂停工停产,工农业生产大幅度
下降,工农业总产值比上年下降18.8%,其中,工业生产下降24.7%,农业生产下
降6.6%。十年间,在左倾错误指导下,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和战备,忽视了农业
和轻工业的发展,在农业内部片面强调粮食生产,忽视了多种经营,国民经济比例
关系再次呈现严重失调,人民生活受到很大影响,特别是文化教育事业遭到了极大
的摧残。许多大中专学校停办、撤销、合并、搬迁,全省大中专学校有五年时间停
止招生。“文化大革命”十年期间,虽然国民经济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和重大的损
失,但是由于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坚持同左倾错误进行斗争,坚持进行生产建设,
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仍然取得了进展。农业生产条件有了较大改善,粮食生产
有了较快增长。工业,建设了一批大中型骨干企业,集体工业和农村工业有了较大
发展。交通、运输、建筑、国内外贸易以及科学、卫生等事业也取得了一些重要进
展和成就。如果没有“文化大革命”,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会取得大得多的成
就。
  1976年10月,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国家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全省人
民以极大的热情投入了各项生产建设,1977年和197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有了
较快的发展。但是,这一期间,对于长期以来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以来的左倾错
误并没有得到全面清理,在经济工作中继续执行了一些过左的政策,国民经济比例
关系严重失调的状况没有得到改变。
  这一时期,由于“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遭受了
两次重大挫折,出现了两次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大大降低了发展速度,是建
国以来三个时期中发展最慢的时期。1978年与1957年比较,全省国民收入达到195
.51亿元,增长2.3倍,平均每年增长5.9%。工农业总产值达到399.04亿元,增长3.
8倍,平均每年增长7.8%;其中,农业总产值达到102.22亿元,平均每年增长3.5
%;工业总产值达到296.82亿元,平均每年增长10.1%。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到
106.71亿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增长2.4倍,平均每年增长4.2%。居民消费水平
平均每人达到159元,平均每年增长3.2%;其中,农业居民192元,非农业居民241
元。
    〖1979-1992〗〖计划〗〖机构〗〖管理〗〖五年计划〗
    〖编制〗〖执行结果〗〖概述〗〖经济体制〗〖改革〗
  1979~1992年改革开放时期。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纠正了“文化大革命”中及以前的
左倾错误,贯彻执行了改革开放的方针,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展开,国民经济迅速发
展。80年代初,经济体制改革从扩大基层单位的自主权开始。在农村,从扩大社队
自主权发展到普遍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企业,进行了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试
点,逐步增强企业活力。在商品流通领域,大幅度地提高了农产品、水产品的收购
价格,调整了农产品的销售价格,扩大集市贸易和城乡农副产品市场,部分工业生
产资料开始作为商品进入市场,逐步发展了生产企业自销和物资企业经销,逐步放
开小商品价格,下放了一批物价管理权限。与此同时,对计划体制、财政体制、基
建体制等进行了初步改革。1979年12月,山东省人民政府决定将山东省革命委员会
计划委员会更名为山东省计划委员会。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和国家计委的一系列
重大决策,对计划管理体制进行了初步改革:逐步实行了以中长期计划为重点的计
划体系,把科技计划、经济计划和社会计划结合起来。从1982年起,编制国民经济
计划改为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逐步实行指令性计划、指导性计划和市场
调节三种管理形式。进一步运用价格、税收、信贷、工资、奖励、财政补贴等经济
杠杆和经济政策措施指导经济活动。逐步建立和完善计划综合指标体系。在工业交
通计划中增加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计划。
    1984年开始加快了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1984年10月
国务院批转国家计委《关于改进计划体制的若干暂行规定》。山东省认真贯彻执行
了这一规定。省政府于1984年12月颁发了《关于改革计划体制的若干暂行规定》,
进一步扩大了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的范围,压缩了指令性计划的范围,下放计划
管理权限,放宽固定资产投资审批权限,简化建设项目审批程序,实行投资包干。
从1985年起,国家预算内投资全部由拨款改为贷款。逐步建立以中期计划为主的计
划体系,开始编制国土规划和经济效益计划,实施国家发布的产业政策,部分市、
县和部分企业集团实行计划单列。
  1992年认真贯彻执行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中共十四大精神,
全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新阶段。各项改革步伐加快。农村进
一步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工业加快了
企业经营机制转换和结构调整的步伐,市场作用进一步增强。流通领域改革进一步
深化,大部分商品价格放开。宏观调控逐步加强和完善,建立宏观经济调控体系,
着手建立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基本框架,进一步调整指令性计划、指导性计划和
市场调节的范围,加快了经济的总量平衡和结构、布局调整,加强了市场预测。按
照政企职责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原则转变政府职能。
  这一期间,在改革开放方针的指导下,经济发展步伐加快。从1979年开始,按
照“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对国民经济进行了调整。经过6年的工作,
调整了农轻重的比例关系,调整了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调整了产业结构、投资
结构,国民经济主要比例关系基本协调,走上了一条速度切实可行、经济效益比较
好、人民可以得到更多实惠的新路子。遵照党中央对中国经济建设分三步走的战略
部署,编制了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六个五年计划、第七个五年计划和第八个
五年计划。全省第六个五年计划和第七个五年计划已经胜利完成,提前三年实现了
国民生产总产值的第一个翻番。正在实施的第八个五年计划执行情况是好的。这一
期间,1988年出现了社会需求过旺、供求矛盾加剧和物价上涨过大的问题。1989年
开始认真贯彻执行了中央关于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决定,采取了控制社会需求,
坚持财政、信贷双紧方针,加强农业,调整产业结构,整顿流通秩序,以及继续深
化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等措施,到1991年,国民经济呈现稳定增长。1992年,在进
一步改革开放的形势下,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步伐加快,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
增强。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偏大,粮食和经济作物有所减产,城
市物价上涨幅度偏高。
  这一时期,通过贯彻执行改革开放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极大地促进了国民经济
和社会事业的发展,综合经济实力空前增强,外向型经济迅速发展,全省已初步形
成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逐步推进的对外开放格局。全省国内生
产总值由234.05亿元增加到1982.02亿元,增长3.1倍,平均每年增长10.6%。工农
业总产值达到4394.43亿元,增长5.2倍,平均每年增长13.9%;其中,农业总产值
达到840.71亿元,平均每年增长7.2%;工业总产值达到3553.72亿元,平均每年增
长16.0%。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到796.47亿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增长5.6倍,
平均每年增长13.2%。商品出口总值由8.30亿美元增加到47.34亿美元,平均每年
增长13.2%。居民消费水平每人平均达到841元,增长1.2倍,平均每年增长5.9%;
其中,农业居民达到637元,非农业居民达到1643元。14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合计
1751.73亿元,超过了过去29年总和的5.6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