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辑 外国纸币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54&rec=34&run=13

一、卢布票
烟台开埠之后,沙俄政府发行的卢布票,自1896年(清光绪二十二年)开始流入。
1910年(宣统二年)华俄道胜银行在烟台设立分行,办理兑现事宜,流通范围渐广。
1917年为最盛期,几乎遍及胶东各县区,而以烟台市内为最多。卢布票俗称“羌帖”
、“俄票”,有金、银两种本位,面额有1、3、5、10、25、50、100、500 多种,
分大、中、小三等。烟台初行时,1卢布值制钱1吊左右。1904年(光绪三十年),值
制钱1400~1500文。1912年7月15日,烟台行市为大帖(面额100、500)1卢布等于白
银0.774芝罘两,中帖(面额25、50)1卢布等于0.744芝罘两,小帖(面额1、3、5 、
10)1卢布等于0.742芝罘两。1913年大、中帖折银0.74两,小帖折银0.73两。 由于
受外埠价格和当地供需状况的影响,比价升降不定,从事倒卖者甚多。羌帖交易,
现货、期货都有,芝罘钱市每日成交达数百万元。现货买卖,连号新票更受欢迎,
贩卖者多从海参崴(现名符拉迪沃斯托克)整箱、整麻袋运来,转运四乡农村。1914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沙俄政府以参战为借口,宣布停止兑现,卢布票急剧贬值。
到战争结束时,芝罘1万卢布仅折银17两。 俄国十月革命后, 币值继续下跌。 至
1923年,100张10卢布票仅值当十文铜元260枚,20张50卢布票仅值当十文铜元 150
枚。1929年华俄道胜银行停业,卢布票停止流通,胶东人民损失惨重,仅黄县一地
民间存数即达842万卢布。从事羌帖投机的钱业、商家亏累过甚,纷纷倒闭, 受害
民众不计其数。

二、英商银行券
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英国强租威海卫后,市面通行汇丰银行和麦加利银行在
上海发行的银元券,均以墨西哥银元为本位,有5元、10元、50元、100元几种面值,
流通量约有五六十万元。两行在威海卫都只有代理机构,钞票在当地不能兑现。如
向上海兑现,每百元需贴水5元。1930年收回威海时, 据调查市面尚有两行银元券
249230元。威海钱业于1931年11月上旬抵制外钞,改用本国银行钞票。
1911年,汇丰银行在烟台设代理处,汇丰银行券随之进入烟台。1922年在烟台
发行1元、5元、10元三种银元票,1935年11月实行法币制度后停发。

图1-25汇丰银行银元票

三、德华银行券
1906年6月8日,德国首相授权德华银行,在胶州湾及中国其他地方,发行银元
券和银两券。1907年6月15日,德华银行青岛分行开始发行银元券, 以墨西哥银元
为本位,有1元、5元、10元、25元、50元五种面额。北京、天津、上海、汉口等地
的德华银行,亦自同年11月起,相继发行银两券和银元券。银两券以中国银两为本
位,有1两、5两、10两、20两四种面额。银两券与银元券的兑换比例为72∶100 ,
银两券1两等于银元券1.40元,实际为1.38元。 德国“胶州总督府”以德华银行券
为政府收支及铁路运费的专用货币。除在胶澳流通外,还在胶济铁路沿线、济南及
山东内地流通。1908年,德国总督竟然发布命令,禁止使用大清银行纸币,引起中
国人民的极大愤慨,经过坚决斗争,才迫使路局接受大清银行纸币。1911年,德华
银行青岛分行亦发行前述四种面额的银两券,与银元券同时流通。 1913 年又增发
100元、200元、500元3种大额银元券。
德华银行青岛分行发行的银元券,数额连年剧增。1907年9月20日为251750元,
1908年6月20日为490303元,1909年6月20日为603655元( 德《胶州辖区发展情况备
忘录》,1908年、1909年、1910年版。)。1911年12月20日为银元票1571276元,银
两票150999两(《胶澳官报》,1912年1月12日。)。1912年底为银元券1571020元,
1913年底银元券为2071025元(田原祯次郎《胶州湾》,1914年12月。)。至1914年7
月20日,在山东流通的德华银行券为银元券3480618元,银两券105319两(田中次郎
《山东概况》,1915年。)。
1914年11月,日本占领青岛,德华银行停业,所发纸币由中国政府收兑。1922
年收回青岛后,德华银行复业,恢复发行,但数量有限,影响不大。1935年实行法
币制度后,停止流通。

图1-26德华银行银元票

四、日本军用票
1914年11月日本乘机占领青岛后,在青岛及胶济路沿线,强迫中国人民行使日
本军用票,有50钱、20钱、10钱三种面额,以100钱为1元。1915年4月15日, 日本
军方以军令规定,凡缴纳税款、市场交易、各种物价及债务,一律以军用票表示。
军用票的兑换价格,由司令官指定,每日公布。初发时以1元换当十铜元120枚( 当
时普通银元1元约换当十铜元135枚),而胶济路局收费则每元加至150枚。商民以铜
元与军用票互换得利,军用票得以推行。此后,人民相约不相行使,偶有兑换,价
值落至105枚。后由正金银钞取代,至1920年退出市场。

五、正金银钞
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日本政府授权横滨正金银行,在中国牛庄(今营口)、
大连等地发行以日本银元为本位的银元券(简称正金银钞)。后来流入烟台,数量逐
年增加,连牟平、福山、龙口、莱阳等县镇也有流通。1912年烟台市价正金银钞 1
元折银7钱以上。据1913年调查,烟台流通量约25万元。
1915年11月,横滨正金银行青岛支店发行青岛地名银元券,亦以日本旧银元为
本位,面额有1元、5元、10元、100元和10钱、20钱、50钱七种。 日本占领当局不
许日本以外的银行(包括中国银行)在青岛发行钞票,并以正金银钞收回日本军用票,
因而独占市场,发行额连年猛增。1915年即达140万元,1916年突破300万元,1917
年超过700万元,1918年9月末最高额达到873万元。1919年在“五四运动”影响下,
山东人民抵制日钞日货,一度减为310万元,1921年又恢复到423万元。正金银钞虽
以银元为本位,但不兑现,仅在对上海汇兑中与规元作价。直到1922年8月, 才被
迫接受人民兑现要求。
1922年12月中国收回青岛前后,中国银行、交通银行相继在青岛发行兑换券,
打破了日钞垄断局面。1923年日本关东大地震,正金银钞发生挤兑,发行额直落到
69.8万元。 但北洋政府不加禁止, 正金银钞发行量在进进退退中仍呈上升趋势。
1929年7月废除胶平银时,正金银行仍不肯收用中国、交通银行钞票, 并拒绝中央
银行青岛分行相互收用钞票的建议。9月29日,青岛中央银行邀集银、钱两业会商,
在市商会、工会及国民党青岛市党部的支持下,发动商号、市民及各征收机关一律
拒用正金银钞。济南各界闻风而起,持有正金银钞者争相持赴青岛支店兑现。经此
打击,正金银钞由是年8月份的380万元,落至年末的109万元。自此流通日渐减少,
至1935年7月已不足10万元。1936年10月停止发行。

六、日本金票
日本银行、横滨正金银行、朝鲜银行都发行以日本金圆为本位的钞票,统称日
本金票。日本银行发行的金票,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后进入大连,宣统年间流入
烟台。1912年烟台市价金票1元折银0.72两,与银元价值大致相等。 横滨正金银行
大连分行1913年7月发行的金票,以及朝鲜银行金票,在烟台也有少量流通。
1917年10月,朝鲜银行在青岛开设支店,发行1元、5元、10元、100元及10钱、
20钱、50钱七种面额的金票(因票面印有老人头像,俗称老头票),以及10钱、20钱、
50钱3种银辅币,5钱、10钱两种有孔铜辅币,1钱、5钱两种无孔铜辅币。在青岛及
胶济铁路沿线,与正金银钞并行流通。初发时与银元的比价为1∶1.25, 流通范围
曾达烟台、济南等地。1925年7月,青岛支店奉命收回前发金票,此后未再发行。
流通于青岛的日本银行金票,原来只在日本侨民之间行使,其后中国从事砂糖、
木材、纸张经营的商人,多以日本银行金票与日本商人签订交易合同,经常以收入
的银元兑换日本银行金票。1925年朝鲜银行收回所发金票后,可供兑换的只有日本
银行金票。其时流通额在100~200万元之间。1933年5月日本实行外汇管理, 日本
银行券难以输入,青岛原有的日本银行券不断被日本商人带回国内购买货物,中国
商人又在天津、青岛两市利用行市差价进行贩运,日本银行券益感不足。日人操纵
的青岛取引所,诱使中国人从东北秘密运进朝鲜银行券,并于1934年10月底,在钱
钞交易中以朝鲜银行券交割,朝鲜银行券再次进入青岛市场。到1934年底,估计青
岛日金券中,有朝鲜银行券250万元,日本银行券150万元。1935年春,中国银元走
私到日本及大连约有1500~2000万元,出售后带回大量的日本银行券及朝鲜银行券,
估计年末有日本银行券650~700万元,朝鲜银行券450~500万元。此后,由于中国
政府委托国家银行管理外汇,以及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对外汇市场的冲击,
青岛取引所汇价一再暴跌,中国商人抛售日金,致使日金券锐减。“七七事变”前,
青岛及山东内地尚有日本银行券344万元,朝鲜银行券635万元。
“七七事变”后,日本向华北各地大量增兵,即由朝鲜银行发行大量纸币,强
迫占领区人民使用。1938年3月发行联银券后收回,停止流通。

图1-27朝鲜银行金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