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53&rec=427&run=13

山东省志·财政志

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

  山东人民出版社
一九九三年·济南

责任编辑 焦乐天
封面设计 王康乐

鲁新登字01号

山东省志·财政志
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
*
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济南经九路胜利大街)
山东新华印刷厂印刷
*
880×1230毫米32开本22.5印 张8插页427千字
1993年6月第1版1993年6月第1次印刷
印数1-4000
ISBN7-209-01362-8

K·184定价:33.00元
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

名誉主任 王众音
顾问 张敬焘
主任 赵志浩
第一副主任 宋法棠
副主任 马连礼 于克颖 张子明 刘守璞
    王修智 李化诚 席星加 张守富
委员 周文彬 刘守杰 王科三 韩福元 丁学超
   易元秋 赵锦良 郭长才 周文昌 杨传升
   王永清 季星如 刘志厚 刘雨温 吕可英
   于占德 石洪印 王焕清 史学通 黄子良
   孙其海

    《山东省志》总纂组
顾问  席星加 李化诚
总纂  张守富 史学通 孙其海 黄子良
副总纂 袁伯渠 王福航 王文恒 王复兴
编纂  张起  张连三 林秀玲 周春艳 夏照林

    《山东省志·财政志》
总纂  张守富 黄子良
副总纂 王文恒

    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
        (1981年)

主任 王众音
副主任 张子明 于克颖 许剑波 辛玮  狄井芗
    方正  刘汉彬 刘长明 张家骅 陈芳彬
    宋英  谭天  崔介  靳星五 王仲荦
委员(以姓氏笔划为序)
 马光华 马耕农 尹涛  王炳琴 王希坚
 王华民 王力生 王力翔 王伯群 王学强
 田勤耕 孙笑生 孙书义 刘翔鸥 刘献林
 刘元勋 刘兰英 刘本奎 毕健  安作璋
 李恒奎 李汉英 李青田 李士钊 陈锡德
 谷前  苏克强 张全景 张逊三 张晓枫
 张云昌 赵宏弼 赵俊堂 杨再文 杨维屏
 周坚夫 周子明 所梦九 单程  金宝珍
 金松源 柳青  侯连三 席星加 柴诚
 徐刚  秦永文 高金兰 梅枫  鲁萍
 鲁在 王宣 董海山 路遥
顾问 杨希文 郑鹤声 张维华 廉立之 冯毅之

    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
        (1984年)

主任 王众音
副主任 张敬焘 张子明 于克颖 刘守璞 刘汉彬
席星加
委员 周文彬 李富章 韩福元 尤芳湖 张家骅
   刘雨温 高维真 肖洪  陈芳彬 齐松涛
   季星如 程湘清 石洪印 史学通 黄子良

    《山东省志·财政志》编纂委员会

顾问 郭长才
主任 黄可华
副主任 刘宗元
委员(以姓氏笔划为序)
丁子勋 王云芳 刘士仪 孙肇琨 吕松年
    张敏  李世杰 姚家辉 夏立汉 栾维晋
    谢大文 韩长纲
主编 黄可华
副主编 刘宗元 吕松年
编辑 张仲仁 庄龙涛 刘松万 周象民

    《山东省志·财政志》审稿小组

组长 刘宗元
副组长 吕松年
成员 孟宪井 霍庸 钱淦 王旭光 黄利明
   王慎民 韩炜 殷明 李和森

  《山东省志·财政志》编写人员
(以姓氏笔划为序)
 马宜新 王旭光 王学伦 王晓明 王鲁刚 王慎民
 文新三 尹慧敏 史兴涛 冯延明 石晓鲁 刘大可
 刘玉栋 刘松万 刘洪军 刘晓焕 许月刚 庄龙涛
 乔安敏 邢和然 孙峰  孙肇琨 曲敏  杨勇
 杨超  杨广军 杨义庆 李光宪 李炳录 李禄温
 张波  张仲仁 张承家 张桂荣 陈冬生 宋杰
 吴锡华 吴新华 邵泽武 沙永利 延玲生 林祥才
 周象民 房小尉 孟繁垲 国立夫 明德兵 赵怀文
 赵福增 胡立升 钟泽圣 姜亚南 段培真 袁永斌
 袁亚风 郭人健 郭吉毅 殷明贾 炳龙  麻大华
 鹿英刚 崔振中 韩震  解正湖 鞠少波

          目录
概述(1)

第一篇 财政收入
 第一章 农业税收(34)
  第一节 清末的田赋(34)
  第二节 民国的田赋(39)
  第三节 日伪统治区的田赋(48)
  第四节 革命根据地的农业税收(50)
  第五节 建国后的农业税(71)
 第二章 工商各税(91)
  第一节 盐税(95)
  第二节 厘金(104)
  第三节 货物税(106)
  第四节 革命根据地的出入境税(120)
  第五节 营业税(127)
  第六节 棉纱统销税、商品流通税(144)
  第七节 工商统一税、工商税(146)
  第八节 产品税、增值税(154)
  第九节 资源税(158)
  第十节 所得税(159)
  第十一节 奖金税、工资调节税(182)
  第十二节 烧油特别税(185)
  第十三节 建筑税(186)
 第三章 其他各税(189)
  第一节 契税(192)
  第二节 印花税(199)
  第三节 屠宰税(203)
  第四节 房地产税(212)
  第五节 特种消费行为税、文化娱乐税(217)
  第六节 车船使用牌照税(221)
  第七节 交易税(227)
  第八节 城市维护建设税(234)
  第九节 杂税杂捐(235)
 第四章 企事业收入(238)
  第一节 清末官营企事业与官营财产收入(238)
  第二节 民国的企事业收入与公产收入(240)
  第三节 革命根据地的企事业收入与专卖收入(242)
  第四节 建国后的企事业收入(249)
 第五章 其他收入(264)
  第一节 清末的其他收入(266)
  第二节 民国的其他收入(269)
  第三节 建国后的其他收入(274)

第二篇 财政支出
 第一章 上解款项与协款(295)
  第一节 清末的解款与协款(295)
  第二节 民国时期的解款与协款(297)
  第三节 建国后的上解支出(299)
 第二章 经济建设费(302)
  第一节 清末的实业、交通与工程费(302)
  第二节 民国的经济建设费(305)
  第三节 日伪统治区的实业费(309)
  第四节 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建设费(310)
  第五节 建国后的经济建设支出(314)
 第三章 行政管理费(358)
  第一节 清末的政务、军务费(358)
  第二节 民国的政务、军务费(363)
  第三节 日伪统治区的政务、警务费(370)
  第四节 革命根据地的政务、军务费(372)
  第五节 建国后的行政管理费(395)
 第四章 文教科学卫生事业费(405)
  第一节 清末的文教费(405)
  第二节 民国的文教卫生费(407)
  第三节 日伪统治区的文教卫生费(409)
  第四节 革命根据地的文教卫生费(410)
  第五节 建国后的文教科学卫生事业费(416)
 第五章 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446)
  第一节 清末的赈济与慈善事业费(446)
  第二节 民国的救济抚恤费(448)
  第三节 日伪统治区的救济抚恤费(450)
  第四节 革命根据地的优抚救济费(451)
  第五节 建国后的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460)
 第六章 其他支出(475)
  第一节 清末的其他支出(475)
  第二节 民国的其他支出(476)
  第三节 日伪统治区的其他支出(479)
  第四节 革命根据地的其他支出(479)
  第五节 建国后的其他支出(480)

第三篇 财政管理
 第一章 财政体制(496)
  第一节 清末的财政体制(496)
  第二节 民国的财政体制(496)
  第三节 日伪统治区的财政体制(499)
  第四节 革命根据地的财政体制(499)
  第五节 建国后的财政体制(506)
 第二章 预算管理(526)
  第一节 清末的预算管理(526)
  第二节 民国的预算管理(526)
  第三节 日伪统治区的预算管理(529)
  第四节 革命根据地的预算管理(530)
  第五节 建国后的预算管理(533)
 第三章 会计管理(575)
  第一节 清末的会计管理(575)
  第二节 民国的会计管理(576)
  第三节 日伪统治区的会计管理(577)
  第四节 革命根据地的会计管理(577)
  第五节 建国后的会计管理(580)
 第四章 金库(610)
  第一节 清末的公库(610)
  第二节 民国的金库(611)
  第三节 日伪统治区的金库(613)
  第四节 革命根据地的金库(613)
  第五节 建国后的金库(618)
 第五章 财务管理(627)
  第一节 国营企业财务管理(627)
  第二节 基本建设财务管理(654)
  第三节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663)
 第六章 财政监督(670)
  第一节 清末的财政监督(670)
  第二节 民国的财政监督(671)
  第三节 日伪统治区的财政监督(672)
  第四节 革命根据地的财政监督(673)
  第五节 建国后的财政监督(676)
 第七章 财税机构沿革(693)
  第一节 清末的财税机构(693)
  第二节 民国的财税机构(694)
  第三节 日伪统治区的财税机构(697)
  第四节 革命根据地的财税机构(697)
  第五节 建国后的财税机构(702)
编后记(710)

             编后记

  《山东省志·财政志》主要记载了1840~1985年近一个半世纪中,山东财政的
发展脉络和兴衰起伏。
  本志编修始于1982年。在山东省财政厅史志编纂领导小组和史志编纂委员会的
直接领导下,由财政史志编纂办公室具体承编,先后历时十年。整个编修工作分七
步进行:一是责成省财政厅21个处室并委托山东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单位,分
别收集资料并编写完成90万字的草稿。二是由财政史志编纂办公室对草稿组织修改
统编,形成47万余字的初步修改稿。三是对初步修改稿分工统审统修,形成正式修
改稿。四是对正式修改稿组织专人进行总纂,通盘调整,严格把关。五是组织审稿
小组对志稿全面审修,形成评议稿。六是在广泛征求有关部门、财政系统老同志和
史志界专家学者意见的基础上,召开评议会,从体例、观点、内容、文字等方面对
志稿进行全面评审。七是根据评议意见,进一步修正观点、考订史实、核查数据、
精炼文字,经主编副主编通览审定,形成送审稿。1992年5月,正式报送省地方史
志办公室总纂。
  本志资料,以历史档案、法规汇编、史志文献、图书报刊及其他有关资料为主
要来源。共收集利用有关资料7600余万字。清末资料主要是光绪《大清会典事例》、
《清朝续文献通考》、清理山东财政局《山东全省财政说明书》等;民国资料主要
是《各省区历年财政汇览·山东省》、历年《政府工作报告》、有关年鉴资料等;
革命根据地资料主要是《山东革命根据地财政史料选编》、《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
料选编》、《山东革命根据地财政大事记》等;建国后主要利用了山东省档案馆和
山东省财政厅所存档案、历年财政规章制度选编等。对各时期的引用资料,均作了
认真的审核考证。
  本志记述的重点是,自抗日战争爆发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革命根据地财
政从初步建立到逐步发展壮大的历程,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财政史实。
记述以财政专业为主,突出重大发展变化,并对各时期一些对财政影响较大的历史
事件或政治经济情况简述背景。
  在本志编修过程中,山东社会科学院、山东经济学院、山东省档案馆和省图书
馆及其他有关部门给予了积极的协助。各市地财税部门和省财政厅有关处室,多次
提供并帮助核实了大量资料。山东省财政厅原厅长崔凤举、郭长才和原副厅长于政
辉同志,曾先后分管本志编修工作;财政史志编纂办公室的卢德昌、于德昶同志,
为本志资料搜集、篇目设计等作了大量工作。省财政厅的一些老同志和有关院校的
专家教授,对志稿进行了认真审阅,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在此,谨向关心支持过
本志编纂的部门、单位和同志们表示衷心的谢意。

                            编者
                           1993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