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辑 综合利用与多种经营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50&rec=129&run=13

〖综合〗〖利用〗〖多种〗〖经营〗〖粮油〗〖范围〗〖产品〗〖产值〗
新中国成立前,山东粮油加工业的副产品利用与经营比较单一,制粉业以麸皮、
米糠为大宗,榨油业多系饼粕之类。麸皮、米糠农家多用以食用,或作饲料。济南
各大面粉厂的麸皮,除少数运往徐州用于蛋品包装外,大部分经青岛转运日本。此
外,尚有一部分销于胶济沿线地区作肥料。豆饼、花生饼等产量较高,用途较广。
据1933年版《胶济铁路经济调查汇编》(总下)统计,41个市县的家庭油坊,年产
豆饼1.31亿公斤,花生饼3634万公斤。既用作饲料,又用于肥田,也有一部分供食
用。各县所产多在本县销售,输出较少;青岛花生饼则出省较多,主要销于广州、
厦门,部分销往国外。
新中国成立后,山东粮油工业企业对综合利用、多种经营逐步引起重视。1956
年,青岛第二面粉厂在生产过程中试验提取小麦胚芽,然后由该市公私合营新顺福
油厂进行榨油试验,并做了麦胚油、麦胚饼化学分析,用以试制食品。同年6 月,
用冷榨大豆饼制豆腐的经验,在济南、青岛、潍坊等地推广。1958年,济南碾米厂
利用小米糠制成米糠油、米糠酒和糖稀。青岛植物油厂曾先后试制了磷脂磷维康、
代乳粉等。到1959年,已有16处粮油加工厂(含淀粉厂)利用副产品、下脚料生产
白酒(5.5万公斤)、饴糖(7万公斤)、玉米浸膏(4万公斤)、玉米胚(19 万公
斤)以及活性炭、饲料等。1961年,全国第六次粮油工业会议后,山东粮油工业的
综合利用范围渐趋扩大,试制了医药、化工、饲料等许多新产品。1971年,有67处
粮油加工厂根据全省商业、粮食系统综合利用、修旧利废经验交流会议精神,开展
了综合利用、多种经营业务,试制和生产了农药、医药、土化肥、化工、生活用品
等30多类产品,共计300多吨,价值100余万元。其中:青岛市6 个粮油加工厂利用
油脚、谷糠、淀粉渣、淀粉废水、小麦胚芽等,试制生产了益寿宁、亚油酸丸、糠
油膏、菲丁、肌醇、谷维素、920(赤霉素)农药、青虫菌、麦维糖浆、 淀粉酶等
医药、农药、化工产品40余吨,价值70余万元。枣庄市峄城油厂、荣成县孟家庄油
厂、济宁卫东米厂(后改名为济宁粮油化工厂)、寿光县油厂、栖霞县油厂等,分
别生产了益寿宁、亚油酸丸、磷脂、920农药、谷维素、血宁片等, 出现了一厂多
能、一产多副的新局面。1972年,全省粮油工业会议提出:“综合利用的重点要放
在支援农业生产和节约粮油上。原料要立足于本厂现有条件,发扬自力更生、勤俭
节约的精神,力求不要或少要国家投资。要防止盲目性,扎扎实实地搞一个成一个。
注意产品销路,讲求实效。”1973年,全省正式投产的综合利用、多种经营产品22
种,产值587万元。1975年,全省粮油工业工作会议再次提出, 凡有条件的单位都
要积极开展综合利用,充分利用粮油下脚,为国家创造更多的财富。1976年,全省
正式投产的综合利用、多种经营产品增加到34种,产值910余万元。1978年, 省粮
食局提出,开展综合利用、多种经营要坚持“三落实”,即落实原料来源,落实产
品销路,落实经济效益。随之又新增了蛋白粉、油桶、电焊条、氧气、纤维板、酵
母、脂肪酸等产品生产。1979年,综合利用、多种经营产值上升到 1440 余万元。
1980年以后,一部分老产品如亚油酸丸、益寿宁、维生素E、淀粉酶、菲丁、肌醇、
硅三极管、收音机、石蜡、润滑油等,因市场供需情况变化,产品销路不畅,先后
停止生产。另有部分产品,如纤维板、酵母、农药、土化肥、辅酶A等, 由于产品
质量低,成本高,也相继下马。到1984年,综合利用、多种经营总产值下降到1350
万元。从1975年至1988年的14年间, 山东粮油工业综合利用、 多种经营共获利润
3581万元,扣除因无收益而下马的糖醛、酵母、纤维板、造纸等项目损失35万元之
外,纯收入3546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