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设备与技术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50&rec=126&run=13

〖建国前〗〖粮油〗〖加工〗〖设备〗〖动力〗〖机械〗
新中国成立前的山东旧式磨坊和油坊,加工设备都很简陋。旧式磨坊,多以人、
畜作动力,以石磨为主要工具;旧式油坊主要设备有石碾、蒸炒锅、人力木榨或铁
榨等。其设备来源,均系土法制造。伴随新式粉厂和油厂的出现,粮油加工设备和
工艺技术发生了巨大变革。机器制油在大城市发展较快,但比机器制粉进展缓慢。
机制粉厂的主要生产设备,大体上分动力与机械两部分。动力有锅炉、引擎、
发电机等,机械有钢磨、筛、打麦机、打包机、洗麦机、清粉机、麸皮机等,其中
以钢磨为主机。山东各粉厂的钢磨大部分购自外国,动力以蒸汽引擎居多。1934年
前,山东具有新式设备的13家主要面粉厂,已有钢磨167台,动力4622马力。

1937年前,山东各机制面粉厂动力设备变化较大,尤以丰年、成丰、茂新、宝
丰、成记等厂变动最为显著。其中前两厂马力数上升,分别由创业时的350 马力和
850马力升为500马力和1155马力;后三厂马力数下降,分别由创业时的480 马力、
460马力、600马力降为275马力、180马力、340马力。机械设备变化甚小, 除成丰
厂由建厂时的钢磨11台增为25台、成记厂由建厂时的24台降为12台外,其余各厂均
无大变化。1937年后,济南等地各面粉厂因战事频繁,经济不稳,无法顾及生产设
备的更新改造,原有机械不能及时维修,经常带病运转,磨损严重。另外,在小麦
收购期间,日伪人员互相勾结,营私舞弊,在小麦中掺砂使水,多者竟达30%左右,
致使所产面粉质量低劣。抗战胜利后,南京国民政府山东田赋粮食管理处接管的济
南东亚制粉厂,制粉设备损坏严重,原有钢磨20部,已损坏10部,锅炉管大半破裂,
经过3个月修复才能开动部分机器,生产能力很低。
新式油厂均采用机器榨油,有筛机、轧胚机、蒸炒锅、榨油机、滤油机、炼油
机、马达等。这些机器主要来自日、英、美、德等国(如青岛新式油厂的榨油机主
要为美、德、英国的螺旋榨与水压榨),亦有部分厂使用国货。
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山东粮油加工业处于设备老化、工艺技术落后状态。
几处较大的面粉厂,均是20年代的工艺设备,标准粉厘米时产量仅1公斤左右, 吨
粉电耗高达58度以上,时常发生砂粉等质量低劣现象,有些小型面粉厂尚使用中岛
式小钢磨(锥型磨)或动力石磨等。油脂工业除青岛市几处油厂使用动力螺旋榨或
水压榨外,其他油厂大都使用笨重落后的人力铁榨和火炕烘胚。

〖建国后〗〖粮油〗〖加工〗〖设备〗〖技术〗〖改造〗〖革新〗〖整体〗
新中国成立后,全省粮油工业按照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提高出品率、节约
能源的方针,进行了一系列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造,工艺设备发生了新的变化。首先
从面粉工业开始进行工艺设备更新改造。自1953年起,逐步推广了“前路出粉法”,
在不增加生产设备的情况下,全省标准粉生产能力增加2倍以上,出粉率提高2%左
右。1958年,青岛第二面粉厂在“前路出粉法”基础上,采取“大牙齿、高流量,
皮心出粉并重”等技术措施,研究成功了“前路均匀出粉法”,比“前路出粉法”
更有利于稳定面粉质量,降低电耗,减少麸皮含粉,保证生产安全,在全省标准粉
生产中进行了全面推广。同年,省粮食厅组织设计并推广了“5801型”小型面粉厂
工艺图纸,以单式对辊型动力磨粉机代替了中岛式磨粉机和动力石磨等。1965年,
为防止米、面牙碜,全省投资400余万元,全面维修和配备了洗麦机、 去石机等原
粮清理设备。1975年,省粮食局组织联合设计组,设计制造了具有自动离合磨辊轧
距、磨口堵塞自动报警、磨膛提料等功能的全国第一台气压磨粉机。1977-1979年,
济南粮油机械厂设计制造了立式洗麦机、布袋缝口机架、麻袋缝口机架等,均被定
为粮食部定型产品,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其中,气压磨粉机受到1978年全国科
学大会奖励。这些产品的推广使用,使山东加工面粉的工艺设备提高到新的水平。
大范围的油脂工艺设备改造,自1954年开始,全省普遍推广了四平油厂“李川
江大豆榨油操作法”。根据这一操作法原理,试验推行了“人力榨花生双蒸双打”、
“无草饼圈”、“机械装饼”、 “动力拉杆”、 “平底炒锅”等工艺设备技术。
1956-1958年,在青岛植物油厂和济宁浸出油厂分别建成了省内第一座“罐组式”
和“平转式”浸出油车间。1968年,省内使用人力榨油机的油厂,全部改用动力螺
旋榨油机与平底炒锅配套,实现了机械化生产。1974年,省粮食局工业组与荣成县
孟家庄榨油厂共同研究制造出“介质油供热设备”,代替了“直接火平底炒锅”。
这种设备耗煤量小,运行安全,造价低廉。自1976年起,在省内近30处榨油厂和部
分兄弟省市推广应用,效果良好,分别于1985年、1986年获得省级和部级科技成果
三等奖。1977年,省粮食局工业处与鱼台粮油加工厂、济宁浸出油厂共同研究制造
了“TY—35型”米糠油浸出器,在省内和一些兄弟省市推广应用。
山东粮油加工企业的厂房整体技术改造,从1974年开始进行。1974年前,多半
是50年代末期因陋就简建起的小型加工厂,还有一部分是20年代建的老厂。经过多
年使用,一些车间已属危险厂房,不少设备陈旧老化。同时,由于成品粮油供应量
不断增加,对产品品种、质量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原有生产技术条件已不适应形势
发展的要求。从1974年开始,省粮食局采取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筹集资金、
统一筹备材料、统一订购设备(简称“五统一”)的办法,坚持以销定产、产地加
工、厂仓结合的原则,采用新工艺、新技术和定型设备,对一些粮油加工厂车间厂
房和工艺设备进行整体技术改造。1974年,将聊城、夏津两处油厂原有榨油工艺设
备改造为预榨浸出新工艺,临沂油厂增建了米糠油浸出车间。同年,省粮食局在平
阴、冠县、邹平等县面粉厂对“5801型”制粉车间进行了技术改造试点。继而又在
商河、齐河、禹城等县对粮油加工厂进行整体技术改造试点。1978年,全省粮油工
业工作会议提出,立足于现有基础,大搞挖潜、革新、改造,赶超先进水平,加快
了技术改造步伐。1974年到1988年15年中,山东用于粮油加工厂老厂整体技术改造
的资金4亿多元(不含食品生产和综合利用、多种经营的技术改造资金), 已改造
和正在改造的面粉厂(车间)184处,油厂(车间)91处。1977-1983年, 山东陆
续进行了日处理面粉50吨、100吨、150吨和200吨的工艺设计, 实现了工艺设备定
型化。改造中,大都扩建了车间厂房,厂房规模留有充分余地,采用了气压磨粉机
和气力输送设备。有的厂加长粉路,增添清粉设备,为生产等级粉提供了条件。改
造的油厂中,有39处采用了浸出法制油工艺设备,浸出油料能力占全省处理油料能
力66%。原来使用直接火炒锅的榨油厂,都更换为介质油供热设备。改造后的粮油
加工厂,不仅生产能力有新的突破,经济效益更有明显提高。小麦出粉率比改造前
一般提高1%左右,吨粉电耗降低2度左右。浸出法制油比压榨法出油率一般提高 3
%以上;使用介质油供热设备的油厂,吨料煤耗比使用蒸汽锅炉降低50%以上。经
过改造的粮油加工厂(车间),基本改变了厂房简陋、设备陈旧、工艺落后的面貌,
初步做到了安全卫生和文明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