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新中国成立后的粮油加工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50&rec=125&run=13

〖粮油〗〖加工〗〖建国后〗〖企业〗〖公私合营〗〖管理〗
〖布局〗〖原则〗〖产值〗〖产品〗〖优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山东粮油加工业发生了巨大变化。原由官僚资本家经
营的济南面粉厂、济南植物油厂(原名九阜油坊)、青岛第一面粉厂、青岛第二面
粉厂、青岛植物油厂、青岛小港油厂、青岛沧口油厂、济宁面粉厂、周村大有面粉
厂等,先后收归国有,成为山东粮油加工业中最早的一批国营企业。1949年底,属
工业部门管理的粮油加工厂共64处(不包括农场及劳改部门经营的粮油加工厂)。
其中面粉厂33处,年产面粉能力47.6万吨;榨油厂29处,年处理油料能力8.5万吨;
碾米厂1处,年产大米、杂粮米能力1.25万吨。
山东原有的私营粮油加工企业,济南市有丰年、成丰、宝丰、成记、华庆、茂
新、惠丰7家面粉厂和100多家磨坊26家油坊,青岛市有双蚨面粉厂和240 多家磨坊
38家油厂(坊),烟台市有瑞丰面粉厂和100多家磨坊8家油坊,其他县市也有大量
私营磨坊、油坊。1951至1952年,青岛双蚨面粉厂、烟台瑞丰面粉厂、青岛东海油
厂等陆续实行了公私合营。1953年实行粮油统购统销,关闭粮油交易市场后,私营
粮油加工厂(坊)即完全依靠国营粮食部门委托加工。1954年,济南成丰面粉厂实
行了公私合营。至1956年,全省粮油加工企业实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国家对私营
企业采取职工全部包下来量才录用、适当安排的政策。
1955年前,除部分油厂由公安(劳改)部门和供销部门管理外,其余国营、公
私合营粮油加工企业大部分属工业部门管理,由粮食部门管理的仅有济南、青岛、
潍坊、博山、徐州5个碾米厂。1955年1月,山东省人民政府财政经济委员会指示,
将国营、公私合营面粉厂划归粮食部门管理。1960年1月,工业部门所属109处油厂
全部移交粮食部门管理。至此,粮油加工企业除供销社管理的部分棉油厂外,已全
部归粮食部门管理。此后,因贯彻执行国家“料油兼收,购油留饼”政策,从1966
年到1970年陆续将35处榨油厂放给农村人民公社和生产队经营。
新中国成立之初,全省粮油加工能力多集中在济南、青岛两市。面粉生产能力,
济南占54%(不包括小磨坊),青岛占32%,两市合计86%,其他城乡仅占14%;
油脂生产能力,仅青岛一地即占57%,其他城乡只占43%。粮油加工能力过多地集
中在少数城市,为数众多的粮油原料产地加工能力严重不足,大量的原粮、油料从
产地运往城市加工,然后再将成品运回原地销售,如此对流调拨,相向运输,导致
国家运费开支增加,浪费损失严重。以调整布局前的1955年为例,全省实产面粉42.
48万吨,其中济南14.61万吨,青岛15.95万吨,两市合计30.56万吨, 占全省生产
总数72%。而两市销于市内的面粉,济南6.44万吨,青岛6.8万吨, 分别占产量的
44.1%和42.6%,均不到产量的半数。另外半数以上的面粉17.32万吨, 调运外地
销售,需支出运费约280多万元。调出面粉所需原料,要从产地运进小麦21.38万吨,
需支出运费约340多万元,两项运费合计620多万元(运输过程中的损耗及其他费用
尚不在内),相当于新建日产50吨面粉厂20处的投资总数,可见损失浪费之巨。
自1956年起,山东省粮食厅、工业厅根据以销定产、产地加工、仓厂结合的原
则,分别对所属面粉和油脂生产布局进行了调整。青岛市将公私合营太丰面粉厂部
分车间,公私合营德成太、华丰面粉厂以及国营第三面粉厂(原系第二面粉厂的分
厂),分别迁往北镇、泰安、聊城、临清、菏泽5县。同时, 该市还成立了油厂迁
厂委员会,将公私合营大青行、大华、新顺福、合兴利、东海等5处油厂的11 台动
力螺旋榨油机、40台人力榨油机和附属设备以及106名从业人员, 分别迁往聊城、
高唐、武城、菏泽、莒南等县。1957年,济南市将公私合营惠丰、丰年两面粉厂分
别迁往莱阳县和淄博市张店区,将公私合营宝丰面粉厂部分生产设备分别迁往商河、
东阿、无棣、莘县、冠县。经过初步调整, 1957 年粮油工业固定资产总值上升为
2714万元,比1949年增加1.14倍。
1958年,青岛粮油加工厂二次外迁。即公私合营太平面粉厂第一、三、五制粉
车间和1个碾米车间及14处小磨坊,分别迁往新泰、郓城、单县、沂水、利津、 泰
安、馆陶等县;24处自负盈亏的小磨坊迁往该市郊区。同年,济南植物油厂合并于
济南前进化工厂,成为该厂的榨油车间;潍县公私合营宝生源面粉厂迁往寿光县,
建成南河面粉厂;烟台肇太油厂全部榨油设备及部分人员,分别迁并到莱阳粮油加
工厂及牟平县榨油厂。1961年,青岛植物油厂第二车间全部生产设备及部分从业人
员迁往荣成县,建成新庄油厂。1963年,济南前进化工厂榨油车间的生产设备分别
调于济南榨油厂和莱阳粮食加工厂榨油车间。1965年,济南成记面粉厂部分生产设
备调往肥城县面粉厂。此外,1958年至1965年还根据扩大产地加工的要求,在60多
个县、市兴建了“5801型”小型面粉厂。其间,于1959年还建起32处小型面粉厂。
1962年,根据省委精简工作会议精神,关闭了359处任务不足、 经济效益差的粮油
加工厂。其中有青岛同利麦片厂、崂山粮食加工厂、城阳振华面粉厂、城阳榨油厂、
枣庄市临城油厂等。山东粮油工业经过这一时期布局调整和建设,基本上实现了县
县有面粉厂,重点油料产区有油厂。
1966年2月,粮食部召开全国粮食厅局长会议, 进一步提出调整粮油工业布局
的原则:“产地加工为主,城乡兼顾,国社兼顾,小型分散,仓厂结合,采取以大
改小,一分为几,边拆边迁,拆大建小,逐步转移到产地。”山东省粮食厅于1966
年3月召开粮油工业工作现场会议,贯彻上述会议精神,要求粮油加工厂靠山隐蔽,
和战两用,以战为主,仓厂结合,原粮一步入厂,成品粮一步入店。在此思想指导
下,于济南、青岛、昌潍、临沂、烟台、济宁、泰安7个市、地投资100万余元,结
合战备粮库设置,采用“65型”或“350型”小钢磨组合生产方式,建成21 处日产
15吨面粉的小型战备面粉厂;还新建了一批县级以下附属于当地粮库、粮所的非独
立核算的小型面粉厂(车间)。这些战备小型面粉厂,很大一部分没有开工投产,
有些即使开工投产,由于设备简陋和管理不善,产量少、质量差、成本高、效益低,
到1974年即陆续撤销,或交给农村人民公社、生产队经营。
1976年以后,根据各地成品粮油供应量增长的需要,又陆续新建了临沂、肥城
边院、辛店、济宁、烟台、薛城、章丘绣惠7处面粉厂,曹县、胶南、冠县3处浸出
油厂,临沭、沾化2处榨油厂。至此,全省粮油工业布局趋向合理, 不仅减少了不
合理的往返运输,节省了国家大量资金,而且为广泛开展代农加工业务,支援农业
生产,创造了有利条件。到1988年,全省共有粮油加工厂273处, 固定资产原值达
到4.98亿元,比1949年增加38倍,比1975年增加7.4倍。
新中国成立至1988年40年中,山东粮油工业生产经营起伏变化较大。1949年至
1957年,生产直线上升,总产值增加12.8倍,达到3.36亿元(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
算,包括食品、粮机、综合利用、多种经营等,下同)。面粉工业年生产能力增加
43.75%,达到68.39万吨;油脂工业年处理油料能力增加87%,达到15.84 万吨。
1958年后,由于农业受灾和“浮夸风”的影响,总产值从1960年起开始下降。1961
年降为3.41亿元,比1959年降低30.05%。1962年以后陆续回升,到1965年上升为6.
08亿元,比1949年增加23.93倍,比1957年增加81.1%。1966年以后“文化大革命”
期间,粮油工业企业普遍出现管理不善、纪律松弛等混乱现象,甚至个别厂一度停
产,生产再次下降。1970年总产值5.03亿元,比1965年下降17.3%,利润由1965年
的1863万元猛跌至172万元(包括部分粮油加工厂财务核算并入粮食商业, 不实行
独立核算、不计盈亏的影响等因素),下降90.77%。1972年和1975年, 山东省粮
食局两次召开粮油工业工作会议,对如何加强企业领导和管理作了具体研究部署。
1975年生产有所回升,总产值达到6.15亿元,比1970年增加22. 27 %, 利润也由
1970年的172万元上升为1428 万元(包括部分粮油加工厂恢复独立核算和计算盈亏
的因素)。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由于改革开放总方针不断深入贯彻实
施,为粮油加工企业注入了活力,调动了职工积极性、创造性,扩大了企业经营规
模,工艺设备、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都有新的转机。1981年,全省粮油工业总产值
超过10亿元,到1988年,达到16.5亿元,为1949年的67.6倍,比10年前的1978年增
加1.1倍,利润总额达到1.61亿元,比10年前的1978年增加5倍多,均创历史最好水
平。1988年8月,山东第一家面粉中外合资企业新烟食品有限公司日处理小麦250吨
专用面粉厂投产。是年12月,青岛第一面粉厂引进的等级面粉生产线车间竣工,经
验收合格,投入生产。在加强产品质量管理过程中,涌现出大批优质产品。青岛植
物油厂生产的“长生”牌浓香花生油,1980年获国家优质产品银质奖章,1984年获
国家优质产品金质奖章。1985年,沂水植物油厂生产的二级花生油,获商业部优质
产品称号,另有16处粮油加工厂生产的特一粉、特二粉、标准粉、二级花生油、精
炼棉籽油、二级大豆油、小磨香油 7 种产品, 获山东省粮食系统优质产品称号。
1987年,梁山县面粉厂的标准粉,诸城县粮油加工厂的二级花生油,获商业部优质
产品称号,青岛第二面粉厂和潍坊、鱼台面粉厂生产的特二粉,兖州县油厂的“87”
牌小磨香油获省优质产品称号,另有38个单位的11种粮油产品为山东省粮食系统优
良产品。1988年,青岛第二、四面粉厂和鱼台面粉厂的特二粉、潍坊粮食加工厂的
标准粉获商业部优质产品称号,同年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上,兖州县油厂的“87”
牌小磨香油、青岛第四面粉厂的“丰夏”牌特二粉、青岛第二面粉厂的“红三角”
牌特二粉获得银质奖牌,沂水县粮油加工厂的标准粉、梁山县面粉厂的特二粉和标
准粉、青岛第一面粉厂的“白樱花”牌特精粉和颗粒粉、青岛第三植物油厂的“白
兰”牌二级花生油,获得铜质奖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