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新中国成立前的粮油加工业(榨油)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50&rec=123&run=13

〖榨油〗〖工业〗〖食油〗〖加工〗〖油厂〗=〖油坊〗
〖数量〗〖布局〗〖建国前〗
山东榨油业由来已久,产品行销省内外。据1933年全国实业调查报告,在当时
山东实有油坊(厂)中,建于1876年(光绪二年)以前的10家,建于1877年至1911
年(宣统三年)的74家。津浦铁路建成后,山东所产油脂远销华南各省,榨油业兴
旺发达。中华民国建立前后,山东开始有新式机器油厂(坊)建立。济南第一家机
器榨油厂建于1909年(宣统元年),名为兴顺福榨油公司。20年代,又有合盛祥(
1921年)、同丰太(1922年)、东裕隆(1924年)等大厂成立。至1927年,济南共
有油坊(厂)31家,其中较大的榨油厂4家。烟台从1908 年(光绪三十四年)由日
本输入蒸汽动力榨油机,至1911年已有12家蒸汽动力榨油厂。青岛榨油业原不发达,
日本人自1917年设立东和油坊、1922年设峰村油坊后,机器榨油大兴。至1928年,
山东共有25家新式榨油厂,青岛占20家,成为花生油生产中心。到1933年,青岛仅
日商经营的花生油厂已有17家,其中以东和油坊最大,资本100万元,日产油4万斤;
一般厂家如青岛制油工厂、东洋制油工厂、山东制油二厂、长濑油坊等,年产量都
在200万斤上下。这些油厂所产花生油,绝大部分外运出口。 胶东各县油坊盛于其
他地区,据1931年胶东乡土调查,莱阳县有油坊648家,海阳县150家,牟平县45家,
荣成县5家,福山县13家,蓬莱县160家,栖霞县200家,黄县22家,招远县500家,
掖县241家,即墨县338家。
30年代初,山东榨油业的生产与出口均已在全国占据重要地位。花生油生产占
全国第一位,豆油生产仅次于东北三省居第二位;花生油出口居全国首位,出口量
约占全国总出口量四分之一,此后又有所发展。仅青岛输出的花生油,即达到全国
总输出额半数。民国初期至1933年山东榨油业生产情况见表3-3。
抗日战争爆发后,山东榨油业同磨粉业一样, 深受日本侵略者蹂躏。 开业于
1850年(道光三十年)的荣成隆泰油坊,抗战前拥有厂房200余间, 几乎占据崖头
镇半条大街,1940年遭日本飞机轰炸后,一撅不振。日本侵略者从原料到生产加紧
垄断,中国人的油坊无法自主生产。青岛市这一时期的华商油坊,尽管由1937年的
20家发展到50余家,但大部分都是资本集中、生产机械化程度高、由日本人经营的
新兴、东和(峰村并入其中)、三菱、三井等制油厂家的加工厂,均摆脱不了日本
商人控制。1941年10月15日,日伪山东省公署颁发《棉籽榨油取缔令案》,凡“榨
油业欲以棉籽榨油者”,“得受县知事许可”。违反规定者,予以“千元以下之罚
金或停止营业”。以棉籽榨油为主的鲁西、鲁西南、鲁西北地区的油坊,无不受其
制约,经营大受挫伤。
抗日战争胜利后,山东榨油业仍呈江河日下之势。青岛、济南等地各油厂,均
因原料和燃料供应不足,常有停工之虑。1948年2月,青岛植物油厂成立,下设3个
工场。一工场以原东和油厂(包括峰村并入资产)为基础,二工场以原新兴、三井
油厂为基础,三工场以原三菱油厂为基础。其组织规模较大,设备完善,共有34部
榨油机,日处理花生仁175吨(一工场80吨,二工场70吨,三工场25吨), 是中国
颇具规模的新型制油工业,但仍无法全部开工,同样处于萧条状态。这期间,小型
油坊亦不兴旺。1948年济南解放前夕,全市油坊仅剩23家。1945-1949年,青岛虽
有油坊34家,榨油机421部,正常情况下可年产油4448.35吨(花生油2908.25 吨,
豆油1540.1吨),但在解放前夕,因无原料而全部停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