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中国成立前的粮油加工业(磨粉)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50&rec=120&run=13

〖粮食〗〖加工〗〖磨粉〗〖布局〗〖面粉厂〗〖盈亏〗〖工业〗〖机制〗
〖产量〗〖销售〗〖建国前〗〖粉业〗=〖磨粉〗+〖工业〗
山东磨粉业,大体分机制粉业与磨坊粉业二种。前者为动力机械操作并具有较
先进技术的新型工厂;后者为用人力、畜力或半机械操作的磨坊。清代以前,磨坊
制粉是唯一的粮食加工行业,其粉不仅供给本地,也能远销外埠。自清代末年开始,
新型机制面粉厂相继兴起,磨坊制粉业渐趋衰落。
1、机制粉业。1911年(宣统三年),烟台首创茂兰福面粉厂(后于1922 年改
名为瑞丰面粉厂),日产面粉200袋。辛亥革命以后, 济南的机制粉业遂即兴起。
济南地处黄河下游,位居津浦、胶济铁路交汇点,水陆运输四通八达,靠近的小清
河流域又系小麦集散地,对面粉原料供给和成品销售均甚便利,具有优越的地理位
置。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参战诸国粮食渐缺,无力对外输出,1915年胶
州海关进口的面粉,由1912年的8万多担锐减至247担,国外面粉来源短缺,是兴办
面粉业的又一有利因素。两方面的优越条件,使济南机制面粉业发展极为迅速。兴
顺福面粉厂于1913年建成,资本5万元,日产面粉168袋;随之而起的济南丰年面粉
厂,于1915年建成;此后又有惠丰、茂新第四、华庆、成丰、正厚利、恒兴、民安
等面粉厂,分别于1921年前后建成投产。至1923年同丰面粉厂建立时,全市华商新
型制粉厂达到10家,年产面粉800余万包,总产值占全市工业之半。 这是济南面粉
业的鼎盛时期,成为全国面粉业6大中心(上海、无锡、汉口、济南、哈尔滨、 长
春)之一。所产面粉质高价廉,商民竞相争购,占据了全省城乡磨粉业的大部分市
场,各厂家多获巨额利润。丰年面粉厂1916年股东所得年终红利,达到其投资总额
40%。此外,济宁济丰面粉厂于1916年建成投产。到1924年,山东全省华商机制面
粉厂已有12家,约占全国面粉厂家总数9%,产粉能力仅次于江苏,居全国第二位。
另有日本商人于1918年分别在济南和青岛设立满洲制粉厂、青岛制粉公司。
1928年“五三”惨案发生,日本侵略军进犯济南,战火频起,交通梗阻,面粉
市场缩小,各厂营业一度受挫。济南恒兴面粉厂于1928年破产,由德盛昶银号经理
李宝斋接办,改为宝丰面粉厂;同丰面粉厂于1931年倒闭;民安面粉厂于1932年破
产,由恒聚成粮栈经理苗杏村接办改为成记面粉厂。1932年后,生产状况相继好转。
宝丰面粉厂所产面粉,曾于1932年3月和1933年7月分别获得山东省实业厅的面粉“
优等奖状”和铁道部全国铁路沿线出产货品展览会“优等奖状”。山东其他地区,
亦有新厂陆续建成。青岛恒兴面粉厂(1924年建厂),1929年前曾一度经营不善,
是年改组为中兴面粉厂后大有起色,1930-1932年间年产量均在45万包以上,年有
盈余;双蚨面粉厂(1928年建厂),1930年产粉39.1万包,经营亏损,至1931年产
量增至42万包以上,转亏为盈。济南附近的泰安、周村,有仁德面粉公司和长山民
丰面粉厂分别集资5万元、2万元,先后于1929年、1932年建成,开始了小本产粉经
营。日商二厂,此间变化较大,济南满洲制粉厂于1931 年前停业, 青岛制粉公司
1929年资本转让,改名精良面粉厂,后又于1936年改为三吉面粉厂。
1935年,南京国民政府实行“币制改革”,并将米麦进口税率提高,刺激物价
上涨,粮价急转直上,小麦每百斤由2.7元升到4.5元,面粉价格随之由每袋1.8 元
升到2.8元。按当时麦、粉二者交换率计算,制粉大为有利, 济南各粉厂竞相囤购
小麦1500万斤。这一年,成记面粉厂盈余近35万元;宝丰以10万元利润转为新增资
金,增添设备,扩大生产;成丰面粉厂获利24.5万元后;在陕西省西安市投资60万
元设立分厂西安成丰面粉厂,后又于1937年初,将其在济南的投资增加至200万元。
此时,以济南为中心的山东面粉业又转向繁荣,但仍不及1925年前后兴盛。
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后,粮价飞涨。长期盘踞济南的军阀韩复榘撤退时,
对各面粉厂加紧勒索,劫夺成丰面粉厂寄存在中国、交通、上海等银行的面粉和小
麦,使该厂损失数万元;茂新第四面粉厂也因被抢停业。是年12月27日,日军侵占
济南,1938年1月3日对成丰等面粉厂实行军管。1941年7月, 伪华北政务委员会实
业总署通令取消军管,由各军管厂业主申请返还。在各厂申请返还之际,日本山东
陆军特务机关召集军管诸厂业主,严令先与日商东亚制粉株式会社订立“合办”契
约,然后再办理申请返还手续,“如不遵行,即以军法从事”。“关于合办条件,
须日方有几分优越之权利,经营权须归日方,……军方特别予以援助”;利益分配,
“拟以四分之一交军部,四分之一填补军管损失,六分之一交华方厂主,六分之二
交日商”。1942年1月,成丰、成记、丰年、宝丰等厂在日军武力强制下, 先后与
东亚制粉株式会社签订了“一切经营管理权由日方担当”的合同契约,将成记面粉
厂更名为泰丰面粉厂(后又改为成记面粉厂)。华庆、惠丰等厂虽未与日商“合作”
,却分别付出了10万元、5万元的重金贿赠,且在业务经营上百般受限。 日本侵略
军对各粉厂统治甚严,原料不准自由采购,均由“小麦组合”配给,划定地区,限
定数量,凭“许可证”方能到指定地点收购。各面粉厂常因原料不足,处于半停产
状态。1938年11月-1939年2月,日商东亚制粉厂(前身为满洲制粉厂)产粉156万
余袋,而惠丰等6厂虽有日产2.4万余袋的生产能力,却因原料缺乏而停机。青岛市,
日本人先将日商经营的三吉面粉厂改为东亚制粉株式会社第一面粉厂,后于1938年
8月强行将中兴面粉厂“收买”,改名为东亚制粉株式会社第二面粉厂。此后, 日
商面粉生产经营转居优势。双蚨面粉厂虽仍由中国人经营,但因受日本人垄断压迫,
已是每况愈下,虽多次增加投资,仍无法扭转残局,终于1945年底破产。
烟台瑞丰面粉厂于1942年后被日本特务机关强占,定名为东亚制粉会社。
抗战胜利后,南京国民政府接管了日商面粉厂。济南东亚面粉厂改为济南面粉
厂;青岛东亚制粉株式会社第一、二面粉厂,分别改为青岛东亚制粉公司第一、二
面粉厂(后改为齐鲁企业股份有限公司第一、二面粉厂);实行与日本人“合作”
的济南成丰等厂,接管后于1947年归还民营。几经日本侵略军巧取豪夺和压榨的山
东面粉工业,本已元气大伤,南京国民政府又推行内战政策,致使通货恶性膨胀,
美货充斥市场,各面粉厂开工不足,虚盈实亏,出现新的危机。1946年,济南成丰、
丰年、华庆、惠丰、宝丰、泰丰、东亚等7家主要面粉厂,仅能日开半机, 全年平
均每月18万袋,不到战前月产40万袋的半数。1947年有一段时间,市场上有价无货,
买不到面粉。与此同时,南京国民政府不断增收捐税,敲诈勒索。面粉厂家为保存
经济实力,纷纷向外转移资金,从事囤积居奇和投机经营。济南华庆、宝丰面粉厂
董事长、经理迁居上海,设立机构,策划投机活动,面粉生产持续下降。据国民党
济南市政府1947年5月调查,当时具有每月生产能力20万袋的成丰面粉厂仅能生产3
万袋;华庆面粉厂虽有每月12万袋的生产能力,实产也仅有3万袋左右。进入 1948
年,全市面粉工业每月开工时间一般在15天左右,产量仅生产能力30%~40%,较战
前产量下降50%以上。济南解放前夕,成丰、成记、丰年、 惠丰诸厂毁于战争与火
灾,济南面粉工业陷入困境。青岛双蚨面粉厂,抗战胜利后虽两次易人经营,但生
产仍不景气,日产面粉最多时仅3000余袋。青岛市第一面粉厂于解放前夕遭抢劫,
损失惨重。
与此相反,烟台市第一次解放后,瑞丰面粉厂于1945年9月归还原主。1946 年
该厂在人民政府扶持下,接受委托加工,获利485.2万元(北海币);1949 年代国
营隆华公司加工面粉,全年盈利318.7万元(北海币)。
〖粉业〗〖磨坊〗〖种类〗〖粮食〗〖加工〗〖比重〗〖建国前〗
2、磨坊粉业。机器粉厂创办以前,以石磨为工具、 人畜为动力的旧式磨坊遍
布全省。所产麦面,人多争购。如泗水生产的面粉,运往济南、济宁等处销售者占
十分之四,闻名一时。机器粉厂建立之后,旧式磨坊所产面粉既无外销之路,本地
销售亦渐减少。1929年高密县首创三义胜机器磨坊;随后,潍县的华东、高密的太
昶、益都的天丰、沂水的振华等机器磨坊也分别于1931年、1932年设立。此5 家机
器磨坊年产面粉3.45万包,虽远不及机器粉厂产量,但比旧式磨坊产量高若干倍。
但旧式磨坊分布面广,遍及城乡各地,从采取人、畜作动力的石磨加工,转化为机
器加工,需要有一个渐进过程。1933年,山东制粉耗用小麦共468.2万担, 其中机
制面粉厂用量460万担,占98.25%;机器磨坊用量1.74万担,占0.37%;旧式磨坊
用量6.45万担,占1.38%。旧式磨坊所占比例仍大于机器磨坊。10年之后,情况巨
变,新式机器磨坊生产能力已超过旧式磨坊。据1944年日伪山东省食粮公社统计,
济南市磨坊业共511家,加入同业公会的423家。其中电力磨坊225家,占53%, 畜
力磨坊198家,占47%;每日总生产能力26.13万斤,其中电力磨坊22.57万斤, 占
86%,畜力磨坊3.56万斤,占14%。同年,烟台有65家电力磨坊,而畜力磨坊只有
21家,比例为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