鲈形目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5&rec=90&run=13

绝大多数为海产经济鱼类。山东种类繁多,重要的有:
鲈亚目Percoidei,科别很多。
(一) 科 Serranidae
鳜Siniperca chuatsi (Basilewsky)古称鳜鱼、石桂鱼或水豚,今地方名桂鱼
或季花鱼。性凶猛,肉食性。为上等食用鱼类。山东各天然水域中均有分布。过去以
湖区产量最多,居鲫、鲤之后,约占第四或五位。70年代以来,资源破坏,数量减少,
个体亦小。养殖场中因其危害苗种,为清除对象。南方早有人工养殖,山东尚未开展。
花鲈 Lateolabrax japonicus (Cuvier et Valenciennes)地方名花寨或鲈板(幼鱼)。
形似鳜鱼,但两背鳍稍分离而不连续,体侧上部有许多黑色斑点。产于近海,亦可进
入淡水。为肉食性经济鱼类。60年代,山东年产量波动在2000吨左右,现资源衰退,
年产在千吨以下。
(二) 科 Sillaginidae
多鳞  Sillago shihama(Forskl) 沿海名沙钻、白丁鱼或船丁鱼。体细长,近圆
柱形,体上侧及各鳍灰色,腹侧乳白色,为近海常见小鱼,有时进入河口,分布很广。
山东年产约1000多吨。
(三) 科 Carangidae
竹 鱼Trachurus japonicus (Temminck et Schlegel)沿海名刺鲅或山鲐鱼。
臀鳍前有2个游离小棘, 侧线全部被棱鳞。为洄游性中上层鱼类,肉食性。50年代,
黄、渤海年产量甚高,曾达9900余吨(1958年) 。受滥捕影响,后来资源锐减,6 0年
代以后,产量很少,不能形成渔汛。竹 鱼肉内组织胺酸含量较多,在不新鲜时分解
为组织胺,食后可引起过敏性中毒,出现头痛、呕吐和口舌麻木等症状。
和本种相近的还有蓝圆 Decapterus maruadsi和沟 Atrop usatropus,
亦为常见经济鱼类。
黄条 Seriola aureovittata Temminck et Schlegel沿海名黄犍牛。体侧扁,
略呈纺锤形,尾柄两侧有隆起脊,尾鳍深叉形。体侧从头至尾有一条黄色纵带。为洄
游性中上层经济鱼类。
(四)石首鱼科 Sciaenidae
头部有发达的粘液腔,头骨脆薄,其中有大的耳石,故名。鳔发达而复杂,可作
胶或“鱼肚”。常集大群作产卵洄游,一些种能发声。渔民利用其发声探测鱼群,进
行捕捞。
本科为重要经济鱼类,山东种属亦较多。
小黄鱼 Pseudosciaena polyactis Bleeker通称黄花鱼、小黄花,沿海也叫黄瓜
鱼、小鲜。头较大,尾柄较长,颏下小孔不明显。鳞小,易脱落,背鳍、臀鳍鳍条部
2/3以上被小圆鳞。体侧金黄色。小黄鱼为渤海、黄海和东海区的主要底层经济鱼类,
产量居海鱼前列。由于多年滥捕,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山东从50年代的1万~2万吨,
以后锐减至数百至千余吨,甚至不能形成渔汛,资源近于枯竭。
大黄鱼Pseudociaena crocea(Richardson)古籍中统称石首鱼,今通称大黄花。
个体一般较小黄鱼大。也是重要经济鱼类。主要产于东海,不到黄海北部。山东产量
较少。
黄姑鱼 Nibea albiflora(Richardson)沿海称铜萝鱼、铜鱼或黄姑子。其背鳍和
臀鳍鳍条部无鳞,体侧淡黄色并有多条黑褐色波状斜纹。为中国沿海常见的经济鱼类,
以黄、渤海最多,最高年产曾达1.4万吨(1971年),以后即趋下降,70年代~80年代,
一般年产波动在3000吨~5000吨之间,资源日趋减少。
白姑鱼 Agyrosomus argentatus(Houttuyn)地方名白姑子、白米子或白米鱼。体
背部淡灰,两侧和腹部银白色,鳃盖上有一大黑斑。为经济鱼类。沿海常见。
 Miichthys miiuy (Basilewsky) 通称鳘鱼,亦称鳘子。体较暗,背部及体上
侧灰褐,腹部灰白色,个体一般较大。其鳔即筵食所用之鱼肚,亦可用作粘合剂。为
沿海常见经济鱼类。
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 (Richardson) 古籍称命鱼,今俗称大头宝或
大棘头。梅童头较大,枕部有骨质棱突。鳞小,易脱落。为沿海小型经济鱼类。常见。
与本种相似的还有黑鳃梅童鱼C.niv eatusJordanetStarks, 其鳃腔上部黑色,
亦为常见经济鱼类。梅童鱼有时亦进入河口。
(五)鲷科 Sparidae
真鲷Pagrosomus major(TemmincketSchlegel) 旧籍称嘉 ,也叫   ,东海
叫过腊,今山东通称加级(吉)鱼或红加级。其体长形,近卵圆。头较大,上颌有犬牙,
下颌有颗粒状臼齿,可摄食贝类。背鳍棘强大。体鲜红色,体侧有稀疏蓝绿色斑点。
底栖。为名贵海产鱼类。过去黄、渤海真鲷资源比较丰富,3 0年代及抗日战争期间,
日人进行大量侵略性捕捞,资源受到破坏。建国后,50年代山东年渔获量尚在1000吨
~3000吨之间,由于经济价值高,各国竞相滥捕,资源进一步受到破坏,处于严重枯
竭状态。80年代开始人工养殖,尚处于试验阶段。
黑鲷 Sparus macrocephalus(Basilewsky) 亦称海鲋、黑加级。体形与真鲷近似,
但体为青灰色,有银色光泽。为沿海常见经济鱼类。
(六)石鲈科 Pomadacyidae
斜带髭鲷 Hapalogenys nitens (Richardson)沿海名  或唇唇。形略近真鲷,
背前部较高,颏部有密集的短髭,上下颌牙呈绒毛状,背鳍棘前有一向前的平卧棘。
体上部黑褐,腹部浅褐色,体侧有黑色宽带3条,斜行;背鳍棘部及腹鳍外缘深黑色。
底栖。为山东沿海常见经济鱼类。
横带髭鲷 Hapalogenys mucronatus(Eydoux et Souleyet)沿海名海猴、铜盆鱼。
与前种近似,但体侧有7条黑色横带,背鳍、臀鳍、尾鳍有黑色边缘。体型较前种小。
沿海常见。
花尾胡椒鲷Plectorhynchus cinctus(Temminck et Schlegel)沿海称花斑加级。
体形近似前两种,但颏部无短髭,背鳍前无向前的平卧棘。体侧第二、三斜带部、背
鳍鳍条部及尾鳍上散布有许多不规则黑色斑点。为沿海常见食用鱼类。
(七)丽鲷科 Cichlidae
为热带鱼类,原产于非洲和南美,因生长快、肉质好、繁殖力强、耐低氧、能在
淡水和低盐度海水中生存,适于高密度人工养殖,各国竞相引进。1956年从越南引进
中国,70年代又从广东引进山东,现已在各地区推广养殖,成为重要的养殖品种之一。
随后又引进几种。主要的有:
尼罗奥非(罗非) 鱼Oreochromis niloticus(Linnaeus)通称罗非鱼,又名非洲
鲫鱼、 越南鱼。其幼鱼和成鱼尾上均有多条垂直条纹,体侧有8条~10条暗色横带,
但生殖期雄鱼横带不明显或消失。生殖时挖坑产卵,幼鱼在母体口腔中孵化,雄鱼生
长比雌鱼快,个体较大。
莫桑比克奥非(罗非)鱼 Oreochromis mosambicus(Peters) 尾鳍上无垂直条纹,
但有斑点,喉、胸部暗褐色。幼鱼体侧有6、7条黑色横带,成鱼减褪不显,生殖期雄
鱼变为蓝黑色。
(八)海鲫科 Embiotocidae
海鲫 Ditrema temmincki Bleeker 沿海又称九九鱼、 海鲋。卵胎生。每尾胎生
幼鱼12只~40只。体型较小,分布于黄、渤海。数量少。
(九) 科 Uranoscopidae
头大,颅骨外露。口大,上位,口裂垂直。胸鳍宽大,腹鳍喉位。为底栖肉食性
中小型鱼类。
网纹 Uranoscopus japonicus Houttuyn 旧称日本 。背鳍2个,体侧上方有
棕黄色网状纹。黄、渤海常见。可食用,但产量不大。
青 Gnathagmuselongatus(TemmincketSchlegel)地方名腊廷巴(黄海北部)。
背鳍1个,体侧为绿褐色,上方有不规则的黑褐色小斑点。数量较前种少。可食用。
 亚目Blennoidei
(十)绵 科Zoarcidae
长绵 Enchelyopus elongatus kner 沿海称光鱼、 海鲶鱼或粘鱼。体延长,呈
鳗形。背鳍和臀鳍很长,胸鳍大,腹鳍小,喉位。体有小圆鳞埋于皮下。体上部棕褐,
腹下部浅白,背缘及体侧中央有10余个圆形深色斑块。栖于近海底层,喜集群。杂食
性。卵胎生。过去黄、渤海年产量约1000吨左右,60年代末资源得到开发,70年代产
量大增,年产达1.2万吨,最高曾达2万吨(1975、1977),80年代波动在1.5万吨左右。
玉筋鱼亚目Ammodytoidei
(十一)玉筋鱼科 Ammodytidae
玉筋鱼 Ammodytes personatus Girard 沿海称面条鱼。 体细长,侧扁;头长,
口稍大,下颌长于上颌。背鳍与臀鳍很长,无鳍棘,不与尾鳍相连;无腹鳍;尾鳍叉
形。体淡绿色,背缘灰黑。为中上层经济鱼类,体小,肉味美。产量较多。
带鱼亚目Trichiuroidei
(十二)带鱼科 Trichiuridae
带鱼 Trichiurus haumela(Forskl) 沿海通称带鱼、刀鱼、银刀鱼、鳞刀鱼或
海刀鱼。体延长如带,甚侧扁,尾细如鞭状。牙强大。两眼间微凹。背鳍几与背缘等
长, 无腹鳍。体银白色。栖于温、热带海区的中下层。卵浮性,怀卵量2万粒~12.5
万粒。性凶猛,以鱼类、头足类、甲壳类、蛇尾类和腹足类等为食。为中国四大海产
经济鱼类之一, 过去年总产量超过50万吨,占第一位,其中黄、渤海年产约6万吨。
山东50年代年产量最高曾达4.7万吨(1957) ,1964年以后,带鱼北方种群资源大幅度
下降, 80年代年产量波动在2万多吨左右,随后资源更少,个体愈小,市面供应多是
靠捕捞东海群系补充。
小带鱼Eupleurogrammus muticus(Gray) 东海称带柳,胶东名小金叉或带鱼条
子。为带鱼相近种。与带鱼的区别是:有腹鳍,但退化为一对鳞片状突起;眼间隔隆
凸;胸鳍末端较长,可超过侧线;侧线在胸鳍上方近于平直。体银白,各鳍线灰色,
尾黑色。常栖息于河口附近浅海,个体小,肉薄,产量不多。
鲭亚目Scomberoidei
(十三)鲭(鲐)科 Scomberidae
鲐Pneumatophorus japonicus (Houttuyn) 通称鲐鱼,沿海亦叫鲐巴鱼、鲭或
油筒鱼。体粗短,背腹钝圆,弧形,尾柄短,似纺锤形。头大。牙细小。脂眼睑发达。
背鳍2,前后背鳍相距较远,背鳍和臀鳍后方各有5个小鳍;尾鳍深叉形,尾基部两侧
各有2个隆起嵴。 背部青绿色,其间有不规则深蓝色波纹,腹部淡黄色。为中上层远
洋洄游性鱼类,是黄、渤海主要经济鱼类之一。资源波动很大:抗日战争前山东年产
曾达5000吨(据《中国实业志》) ,50年代年产在6000吨~1万吨左右,60年代大幅度
下降,70年代有所回升,最高曾达3.1万多吨(1977年) ,80年代又明显下降,呈衰退
状态。
(十四)鲅科 Cybiidae
蓝点马鲛Scomberomorus niphonius (CuvieretValenciennes) 曾称蓝点鲅,沿
海通称鲅鱼、 马鲛或燕鱼。体长形,侧扁,背缘与腹缘弧形,但较低平;尾柄有3条
隆起嵴。 牙强大,尖锐,排列稀疏。背鳍2,前后背鳍相距很近,第二背鳍和臀鳍后
方各有7枚~9枚小鳍。侧线波纹状。体背部蓝灰色,体侧灰黑,腹部银白色,沿体侧
中央有数纵行圆形小黑斑。性凶猛,贪食小鱼,游动敏捷。为暖温性中上层鱼类,常
作远洋洄游。体型较鲐鱼大,肉厚,味美,为重要食用鱼类之一。山东沿海新石器时
代遗址中已有此种鱼的骨发现。山东50年代中期鲅鱼资源得到开发,产量逐渐上升,
60年代~70年代以后,年产量在2万吨~3万吨之间,资源波动不大。
朝鲜马鲛Scomberomorus koreanus (kishinouye) 亦称朝鲜鲅,俗名扁鲅。体
形较前种扁,背、腹面弧形较高,体高大于头长。侧线呈不规则波纹状。亦为重要食
用鱼类,产量较小。
(十五)旗鱼科 Histiophoridae
体延长, 略侧扁或呈圆筒形。吻尖长,呈喙状。背鳍2,第一背鳍特别高大;尾
柄两侧各有2个隆起嵴,尾鳍深叉形。山东近海曾有东方旗鱼Histiophorus orient
alisTemminck et Schlegel和枪鱼 Makairasp. 的记录。均为热带、亚热带大型远
洋性凶猛鱼类,偶尔乘暖流或季风追逐其它鱼群进入黄海北部。
(十六)金枪鱼科 Thunnidae
圆舵鲣 Auxis tapeinosoma(Bleeker) 身体横断面近圆形,仅胸甲和侧线部具鳞,
余裸露。为大洋性集群经济鱼类。广泛分布于温、热带海洋中,中国主要产于南海和
东海,黄海有记录。
鲳亚目Stromateoidei
(十七)鲳科stromateidae
银鲳Pampus argenteus (Euphrasen)古籍称 鱼,今山东通称鲳鱼、镜鱼。体
侧扁, 呈卵圆形,头小而隆突,吻短而钝圆。背鳍与臀鳍各1,均甚长,前部鳍条呈
镰刀状;胸鳍长大,无腹鳍;尾鳍深叉形。体银白色,各鳍浅灰,体被细小圆鳞,极
易脱落。银鲳是外海中上层名贵经济鱼类,5月~7月至近海产卵。70年代以前山东年
产数百吨,以后上升至千吨以上,80年代年产4000吨~5000吨。但个体日小,资源破
坏严重。
近似银鲳的尚有燕尾鲳Pampus nozawae(Ishikawa),属南方种,山东海域也有
记录。
 虎鱼亚目Gobioidei
(十八)塘鳢科Eliotridae
黄 Hypseleotris swinhonis(Günther)亦作度(杜)父鱼。两腹鳍相距近,
但不愈合成一吸盘,体侧有10条以上成对的黑褐色横带,并具有黄、红、青等色彩,
尾鳍有黑色条纹。为池塘、湖泊和水库中常见的小鱼,在养殖池中能危害鱼苗。
(十九) 虎鱼科Gobiidae
左右腹鳍愈合成一吸盘。胸鳍基部肌肉不发达,不形成柄状。眼不突出于头的背
缘之上。广泛分布于淡水、近海或咸淡水中。山东种类较多。多数体小型,少数种较
大,有食用价值。
子陵栉 虎鱼Ctenogobius giurinus (Rutter) 古籍称鲨 ,旧称吻 虎鱼。
头略平扁,吻圆钝,口较大,两颌外凸。体被弱栉鳞,颊部、鳃盖及胸腹部裸露无鳞。
体色灰褐,体侧具7、8个黑色斑块。常栖于河流、湖泊、水库的浅水中,底质为泥沙、
石砾。为常见肉食性小鱼。可食用。
斑尾复 虎鱼 Synechogobius ommaturus (Richardson) 沿海称光鱼、油光鱼,
旧称矛尾刺 虎鱼。体细长,前部略作圆柱形,后部侧扁,渐细。体色黄褐,腹面灰
白,体侧中央有一列斑点,约9个~10个,背鳍上有斑点组成斜斑条,尾鳍上有暗斑。
尾鳍长短于头长。 为大型 虎鱼类,成体长约250毫米~500毫米,最重可达500克。
栖于近海或河口,亦可进入淡水。以虾、蟹和小鱼为食。有食用价值。山东年产多时
达500吨~600吨。进入养殖池中,能危害对虾养殖。
矛尾复 虎鱼Synechogobius hasta(Tamminck et Schlegel)体形与前种相近,
但尾较尖,尾柄较细长,尾鳍长等于或大于头长。亦为大型 虎鱼类。山东沿海产量
较少。
(二十)鳗 虎鱼科 Taenioididae
中华栉孔 虎鱼Ctenotrypauchen chinensisSteindachner 沿海名红虫、钢
条,旧称凹肩孔FDE0虎鱼。体呈鳗形,尾尖。眼小。牙短,不突出唇外。鳃盖上
方有凹陷。背鳍及臀鳍甚长,与尾鳍连续。体形小,被小圆鳞,头颈部裸露。体紫红
色。浅海及河口泥沙中常见。
红狼牙 虎鱼Odontamblyopus rubricundus (Hamilton) 俗称狼条,亦称钢条。
体细长,侧扁,略呈带状。头大,近长方形;吻短,正中尖凸,前端宽圆。眼退化,
埋于皮下。 口大,牙长而弯曲,口闭时露出唇外,下颌缝合处有1对犬牙。背鳍及臀
鳍甚长,与尾鳍连接。鳞片小,呈退化状。体灰紫色,背鳍、臀鳍、尾鳍边缘黑褐色。
亦为常见较大型 虎鱼类,生活于浅海及河口附近泥沙中。
(二十一)弹涂鱼科 Periophthalmidae
弹涂鱼Periophthalmus cantonensis (Osbeck) 沿海名泥猴或海兔。吻圆钝,
眼突出于头的背面, 下眼睑发达。下颌缝合处无犬牙。第一背鳍扇状,具8个~17个
棘;左右腹鳍愈合,腹鳍后缘凹入;胸鳍肌肉发达,基部呈柄状,能陆上行走。常见
于沿海或河口咸淡水中,常游出水外,借助胸鳍支持,跳动于泥滩上,受惊即逃回水
中,行动迅速。体形小,可食用或作禽畜饲料。
攀鲈亚目Anabantoidei
(二十二)斗鱼科 Belontiidae
圆尾斗鱼 Macropodus chinensis (Bloch) 通称斗鱼,南四湖称火烧鳊。鳃上腔
内有花瓣状副呼吸器官。背鳍和臀鳍棘较多,末端延长;尾鳍圆;腹鳍胸位,第一鳍
条作丝状延长。无侧线。体色随环境而变,通常黑褐,体侧有10余条深色横带 (有的
不明显) 。以水生昆虫、蚊幼虫等为食。卵浮性,产卵于泡沫中。雄鱼好斗,并有护
卵习性。常见于池塘、水库或其他小水体中。个体小,无食用价值,可养作观赏。
(二十三)鳢科 Channidae
乌鳢 Ophicephalus argus Cantor 通称乌鳢或黑鱼, 湖区亦称火头。有副呼吸
器官,故生活力很强。
中国乌鳢属有多种(有些学者将乌鳢属与月鳢属合并为一Channa属。),岭南多为
斑鳢O.maculatus, 长江以北仅有乌鳢。山东广泛分布于湖泊、水库和坑塘中,
摄食小鱼、虾和水生昆虫等。以水草营巢,产卵其中,亲鱼有护卵习性。鲁西湖区数
量较多。除鲜销外,多干制出口,俗称黑鱼圈。乌鳢个体较大,肉质好。南方称“生
鱼”,视为补品,早有人工养殖。
 亚目Echenoidei
(二十四) 科Echeneidae
 Echeneis naucrates Linnaeus 俗称鞋底鱼。体细长,尾部较吻端到肛门长,
尾柄近圆柱形。第一背鳍特化形成吸盘,吸盘具横软骨21对~25对。体暗褐,体侧有
2条灰白色纵带。 为暖温性海鱼,肉食性。常以吸盘附着于大鱼或其他动物体上,摄
食其残余食物或自行下水觅食。分布于沿海,但数量较少。可食用。
刺鳅亚目 Mastacemberoidei
(二十五)刺鳅科 Mastacemberidae
刺鳅 Mastacemberus aculeatus (Basilewsky) 俗称刀鳅。体延长,侧扁,头尖,
吻突出。背鳍、臀鳍与尾鳍连续,背鳍具多棘,尾尖,无腹鳍。具细鳞。体色黄褐,
体侧具多数横斑。产于江河湖沼中,无食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