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新中国建立前的植物资源保护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5&rec=47&run=13

在古代,山东的自然植被曾经相当繁茂。随着农业的发展,建立了人类聚居地,
土地逐渐被开发利用,由于采取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原始森林和其它自然植被的破
坏也逐步扩大。这时朴素的植物保护思想也在一些有远见的统治者和有识之士中产生
了。
周代有山虞之官,《周礼》谓地官之属,“掌山林之政令”。说明这时政府已设
有官员来管理山林了。在今山东境内的齐国,《左传》记载其“山林之木,蘅鹿守之”。
这时的山林,已有专人管理。但是由于朴素的自然保护意识的局限性,历史上对植物
保护的认识不如动物保护强烈。
山东境内天然植物资源的破坏,是在人类进入农业生产之后,大约始于新石器时
代。尽管早在公元前1000多年,山东境内还有较多的山林,但是农业植物群落已经居
于优势。此后由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全省的山林到元、明之后已所剩甚少了。1840年
之后,人民生活更加贫困,用砍树及烧炭以换取粮食,并且不合理地开垦种植,造成
严重的水土流失, 荒山秃岭大量形成。 以致到1950年左右,全省的森林覆盖率仅有
1.9%; 除胶东半岛沿海的某些地区、沿海岛屿和鲁中南山区少数区域尚保存有零散
的自然森林植被外,其他地区森林已消失殆尽。蕨类植物和其他草本植物资源也随之
受到影响, 裸子植物乡土种仅存赤松1种。由于缺乏森林覆盖,旱、涝、盐碱及风沙
等自然灾害加剧,严重危及人民的生产和生活。
随着生产的发展,群众中也兴起了一些对植物资源的保护措施,例如:精耕细作,
提高生产效率,充分利用地力;封山育林,禁止开垦等。这些措施既发展了农业生产,
又起到了保护自然植物资源的作用。
另外,探索引种驯化、引种外来植物,扩大和增加了本省的植物资源。随着国内
外文化交流增多,西方的一些植物良种逐渐传到中国,也推广到山东。明、清以来曾
引入不少国内外的植物。当前省内分布最广和数量最多的树木刺槐,就是19世纪末最
先引入青岛,然后才在省内以至全国大量繁殖。造林常用的欧美杨和黑松等国外树种,
也是20世纪初才引入山东省的。此外,常见的行道树法国梧桐和许多观赏树种,也都
是外来种。据统计,省内先后从国内外引种果树,包括种、变种、品种、类型和无性
系,共343个,除果树外还有经济树种9种。引种成功的有杨树、日本落叶松、水杉、
杜仲、乌桕等,有希望成功的尚不下20多种。又如目前山东产量最高的果树苹果,除
小国光原产中国外,现在栽培的主要品种如青香蕉、金帅、大国光等,都是清朝后期
从国外传到山东的,至今仅百年的历史。
山东的农作物除玉米、高粱、棉花等原产南美洲的种类早期引种外,不少是近代
才传入的。如甘薯是明朝万历年间从菲律宾传至福建,尔后若干年才引种到山东。而
现在普遍栽种的花生大粒品种,是清末由外国传教士带到山东,后来才传到中国其他
省区的。山东栽种的番茄、马铃薯等,也是近代才从国外传入的种类。此外,还有许
多种观赏植物、牧草都是与海外通商频繁之后,才不断引入沿海城市青岛、烟台等地,
然后向全省推广。还有一些杂草,更是有意或无意从海外传入,已在全省蔓延。
在封建社会,群众在寺庙、墓地培育“风水林”,利用宗教和迷信加以保护,使
一些小块的自然植被、珍稀树种、“汉柏”、“唐槐”等古树木得以保存下来。例如
泰山、崂山和各地的一些风景名胜区,岱庙、孔庙、孔林等一些寺庙、府第和墓地,
植被茂盛都与此有关。历代封建统治者大肆营造的苑、囿、陵园,搜集奇花异草、珍
禽怪兽,类似于现代的植物园和自然保护区,对自然保护具有示范意义。上述这些活
动虽出于迷信或享乐等不同目的,但客观上起到了保护自然生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