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翼手目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5&rec=132&run=13

(一)菊头蝠科Rhinolophidae
山东有2种,鼻部都有复杂的叶状突起。
大菊头蝠Rhinolophus ferrumeguinum Schreder体形较大, 体长75毫米左右,
尾长25毫米左右,全身披细而软的毛。耳大,喜群栖,冬季集群在山洞内冬眠。春夏
季繁殖。山东以丘陵地区分布最多,在山洞、古建筑内栖息,鲁西北平原少见。因喜
食大量飞虫,对农林业有益。
小菊头蝠 Rhinolophus blythi Andersen 体形较小, 与大菊头蝠甚相似。背毛
为棕色,腹面毛基桃红色,毛尖苍白色。喉、中腹部有白色环。常栖于潮湿的山洞。
夜行性,食各种飞虫。鲁中南山区较常见,平原地区少见。
(二)蝙蝠科Vespertilionidae
种类较多,山东常见的有8种。
须鼠耳蝠Myotis mystacinus Kuhl 体长55毫米,尾长25毫米左右。耳壳较大,
其内缘中央呈凹形。 尾由股内膜伸出之游离端不超过3毫米。雄性阴茎较大。背毛黑
褐色,腹毛灰褐色。夜行性。以各种飞虫为食。群栖于山洞、房屋顶部,冬季休眠。
山东各地均有分布,但以丘陵山区较多,是农林业有益动物。
东方蝙蝠 Vespertilio superans Thomas 体长55毫米~75毫米, 前臂长50毫米
~63毫米,尾长33毫米~35毫米,耳壳宽而短,长6毫米~9毫米。背毛呈鲜明的花白
细纹,腹毛浅棕色。夜出活动,白天常栖息于建筑物上部缝隙及树洞中,独居或数只
群栖,有时也大批群居一起。栖息时身体倒挂或匐伏状。以双翅目昆虫为食。春季产
仔,每胎2仔。全省各地均有分布,以鲁中南地区最多。
萨氏蝙蝠 Vespertilio savii Bonaparte 体长48毫米~56毫米, 前臂长30毫米
~36毫米, 尾伸出股间膜5毫米左右。翼膜由足踝部起始。阴茎粗短而弯曲。背毛深
棕褐色,腹部灰褐色。常栖于山洞中,喜群居。初夏产仔。全省各地均有分布,山区
丘陵地带较多。能捕食各种害虫。
绒山蝠 Nyctalus velutinus Allen 个体较大, 体长64毫米~87毫米,前臂长5
1毫米~57毫米。
耳壳短而钝,翼膜狭长。背毛深褐色。喜栖息于建筑物内,特别是旧式楼房的屋
檐、墙缝、顶角等空隙无人干扰处。常与其它蝙蝠混居。夜间活动。以飞虫为食。冬
眠时气温升高也会出来活动。为中国特有种,胶东、鲁中南丘陵地区较多,其他地区
少见,鲁西北尚未发现。
伏翼 Pipistrellus abramus Temminck 亦称家蝠, 为小型蝙蝠,体长50毫米~
56毫米,前臂长33毫米~38毫米。耳壳小,略呈三角形,耳尖圆,向前折转时达眼与
鼻孔之间。翼膜由趾基部起始。阴茎细长约10毫米,有两个弯曲。背毛棕黑色,头部
较深,腹毛灰褐色。常栖息于屋檐、瓦缝、墙角缝隙处。黄昏时成群飞出捕食蚊虫与
鳞翅目昆虫。 冬季休眠,夏季产仔2只。全省各地均有分布,胶东及鲁中南最多,城
镇区新式建筑物已少见栖息。
棕蝠Eptesicus serotinus Schreder 体长75毫米~96毫米,前臂长52毫米~5
5毫米, 耳基部较宽,略呈三角形,耳壳长10毫米~11毫米。背毛棕褐色,腹部毛略
淡,腹部中央有一近似三角形棕色大斑。白天栖息于居民点建筑物,晚间飞出觅食,
飞得较高,食各种昆虫。冬眠后于初夏产1仔~2仔。省内以鲁中南最多,其次为胶东
地区,其它地区有少量分布。对农林业有益。
北棕蝠 Eptesicus nillssonii Keyserling et Blasius 体形小,前臂等于或小
于40毫米。背部为褐色,腹毛为黑色,毛尖白色,颈部上下毛色分界鲜明。习性与棕
蝠相似。省内山区丘陵地带多见。平原地区少见,亦为益兽。
大足蝠 Rickettia piloca Peters 体形较大, 体长68毫米~70毫米,前壁长约
58毫米,体肥壮。后足特大,连爪几等于胫部长。口鼻部具发达的须。翼膜起始于胫
基部,体毛短密,背部淡灰色,下体灰白色。多栖息于岩洞内或古建筑物缝隙、墙洞
内,成小群活动。冬眠后于6月下旬产1仔。主要以鳞翅目昆虫为食。亦为中国特有种,
山东以南各省较多见。山东主要分布于丘陵山区。